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皇岛32-6稠油油田见水特征及控水对策 被引量:6
1
作者 葛丽珍 房立文 +2 位作者 柴世超 张鹏 陈丹磬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3期179-183,共5页
秦皇岛32-6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为河流相砂岩稠油油田,该油田的开采过程是一个"找水、控水、治水"从而达到稳油的过程。分析了秦皇岛32-6油田边水、底水、同层水、注入水突破后的见水特征,研究并实施了不同的控水对策,取得... 秦皇岛32-6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为河流相砂岩稠油油田,该油田的开采过程是一个"找水、控水、治水"从而达到稳油的过程。分析了秦皇岛32-6油田边水、底水、同层水、注入水突破后的见水特征,研究并实施了不同的控水对策,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2—6油田 稠油 见水特征控水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反演的“双高”油田驱油效率研究及挖潜实践
2
作者 张鹏 葛丽珍 +2 位作者 张烈 张俊廷 张国浩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等因素,建立矿场级别下极限驱油效率动态反演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典型井网模式极限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原油黏度不同,驱油效率有差异,原油黏度为5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8%,原油黏度为30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2%;2)井网模式不同,驱油效率变化规律差异较大,结合SZ油田开发实际,定向井网极限驱油效率可达48%,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驱油效率可达61%~68%。SZ油田驱油效率仍有大幅提高空间,后续可通过调整井网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成果考虑黏度差异的影响,定量评价高含水期油田井网调整对提高驱油效率的影响,为SZ油田潜力评价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相同开发阶段油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开发阶段 动态反演 驱油效率 调整挖潜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裂缝性油藏水驱后提高采收率三维物理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葛丽珍 王敬 +3 位作者 朱志强 刘慧卿 程大勇 孟庆帮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87,共7页
潜山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强、基质渗透率低,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以渤海JZ25-1S潜山裂缝性油藏为例,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三维大尺度裂缝性油藏高压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开发及水驱后非混相气驱、凝胶颗粒驱和表面活性剂驱实验,并探究了不同... 潜山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强、基质渗透率低,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以渤海JZ25-1S潜山裂缝性油藏为例,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三维大尺度裂缝性油藏高压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开发及水驱后非混相气驱、凝胶颗粒驱和表面活性剂驱实验,并探究了不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注水开发阶段采出油主要来源于宏观裂缝,基质贡献较低,宏观裂缝储量比例越大,水驱采收率越高;脉冲式周期注水采收率高于间歇式周期注水;水驱后非混相气驱主要依靠气液密度差异驱替油藏顶部剩余油,采收率提高幅度主要取决于生产井垂向位置;凝胶颗粒可以较好地改善裂缝系统的非均质性,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原油采收率提高2~4个百分点;表面活性剂驱可以通过清洗宏观裂缝表面的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焖井一段时间后则通过促进基质微裂缝的自发渗吸作用提高采收率,原油采收率可提高3~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水驱后提高采收率 非混相气驱 凝胶颗粒驱 表面活性剂驱 三维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边底水稠油油藏大泵提液增产挖潜矿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葛丽珍 李廷礼 +3 位作者 李波 杨庆红 房立文 张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3期173-177,共5页
针对复杂河流相多油水系统,开展了大泵提液增产挖潜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了边底水向井筒推进过程中油井的生产特征,分析了油井中高含水期大泵提液增油的规律及特点,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边底水油藏合理的提液时机、提液幅度及增油规律... 针对复杂河流相多油水系统,开展了大泵提液增产挖潜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了边底水向井筒推进过程中油井的生产特征,分析了油井中高含水期大泵提液增油的规律及特点,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边底水油藏合理的提液时机、提液幅度及增油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秦皇岛32-6油田部分中高含水井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增油效果,为海上稠油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底水稠油油藏 大泵提液 可行性 矿场试验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初期合理采油速度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5
5
作者 葛丽珍 孟智强 +2 位作者 朱志强 祝晓林 王永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05,共7页
为了解初期采油速度对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以渤海JZ油田大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A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开发初期采油速度分别为3%和5%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采油速度... 为了解初期采油速度对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以渤海JZ油田大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A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开发初期采油速度分别为3%和5%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采油速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降低初期采油速度能够有效防止气顶气沿储层顶部窜进,延缓大气窜通道的形成,提高纵向波及;初期采油速度由5%降至3%,模型稳产时间延长了241.5%,无气窜采出程度增加5.89个百分点,最终采收率增加2.96个百分点。矿场生产实践表明,渤海JZ油田大气顶窄油环油藏采用降低初期采油速度生产策略(由6%降至3%),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因此气顶边水油藏开发初期以3%左右采油速度生产,并适当调整采油速度保证油藏开发初期稳定生产不气窜是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边水 开发初期 采油速度 开发效果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窄油环水平井生产压差调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葛丽珍 李傲 +2 位作者 孟智强 肖鹏 祝晓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5,共6页
为了解生产压差调控策略对气顶边水窄油环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以海上某气顶边水窄油环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水平井生产压差不同调整时机和调整方式的生产实验,分析了生产压差调整... 为了解生产压差调控策略对气顶边水窄油环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以海上某气顶边水窄油环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水平井生产压差不同调整时机和调整方式的生产实验,分析了生产压差调整时机和调整方式对气顶边水窄油环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井气窜后增大生产压差,采出程度从28.32%提高至约40.00%;气窜持续一段时间后增大生产压差要优于刚发生气窜时就增大生产压差,采出程度可提高2.09%;单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方式的开发效果要优于多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方式,采出程度可提高2.47%。研究表明,气顶边水窄油环气窜后生产一段时间再单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是提高该类油藏采出程度的最优策略。海上某大气顶边水窄油环采用该生产压差调整策略调整生产压差,增油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边水 油环 水平井 生产压差 采出程度 物理模拟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河流相非均质储层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7
7
作者 葛丽珍 陈丹磬 杨庆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4,60,共5页
为了直观地了解河流相非均质储层内部水驱油过程及剩余油富集规律,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水驱油实验中,既保留了岩心实验能够真实反映和定量刻画水驱油过程的优点,又消除了其靠接样计量来推测岩心内部油、水分布的缺点。实验结果表明... 为了直观地了解河流相非均质储层内部水驱油过程及剩余油富集规律,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水驱油实验中,既保留了岩心实验能够真实反映和定量刻画水驱油过程的优点,又消除了其靠接样计量来推测岩心内部油、水分布的缺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高渗层水驱动用程度高,且对同层段低渗层的水驱效果有明显抑制作用;稳定夹层的存在有助于抑制层间窜流,增加中、低渗层的波及程度,且剩余油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水驱波及程度低的低渗层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对于不含稳定夹层的非均质储层,层间窜流明显,且窜流导致剩余油分布无规律,后期挖潜应考虑中渗层的剩余油。这一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渤海秦皇岛32-6油田开发生产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河流相 非均质储层 水驱 剩余油分布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稠油油田合理注水时机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葛丽珍 朱志强 程大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145,共5页
针对河流相稠油油藏衰竭开发转注水开发注水时机难以确定的问题,以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油藏参数为基础,通过物理模拟的手段寻求最佳注水时机。首先确定油田各区块的最佳衰竭压力,然后在原始地层压力和最佳衰竭压力之间选取5个压力点进行... 针对河流相稠油油藏衰竭开发转注水开发注水时机难以确定的问题,以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油藏参数为基础,通过物理模拟的手段寻求最佳注水时机。首先确定油田各区块的最佳衰竭压力,然后在原始地层压力和最佳衰竭压力之间选取5个压力点进行注水时机模拟实验,同时开展注水过程中是否需要恢复压力至原始地层压力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各区块最佳衰竭压力为饱和压力的90%~96%,且原油黏度越大,最佳衰竭压力越接近饱和压力;注水时机选择在最佳衰竭压力时,可获得较高的无水采油期和采收率,且累计注水量最少;注水恢复压力至原始地层压力开发并不能提高开发效果,反而耗水量增多。因此,河流相稠油油田合理注水时机推荐最佳衰竭压力附近,能有效利用天然能量,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且可减小注水量,降低生产成本。该结论和认识在数值模拟中也得到了验证,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时机 采收率 最佳衰竭压力 饱和压力 注水量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S油田高含水期强水淹层避射原则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葛丽珍 王公昌 +2 位作者 张瑞 张烈 张俊廷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1,共6页
S油田经长期水驱开发,强水淹层段显著增加,传统水淹层划分方法及相应的射孔原则已无法满足当前阶段开发需求。为此,以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利用渗流阻力系数和低效注入水定量评价方法,分析了因驱油效率差异引起的动态... S油田经长期水驱开发,强水淹层段显著增加,传统水淹层划分方法及相应的射孔原则已无法满足当前阶段开发需求。为此,以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利用渗流阻力系数和低效注入水定量评价方法,分析了因驱油效率差异引起的动态干扰界限:驱油效率大于30%时,含水差异引起的层间干扰较小;驱油效率为40%~45%时,低效、无效水循环加剧。根据驱油效率差异引起的动态干扰界限,提出了适用于S油田高含水期的水淹级别划分类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驱油效率干扰界限为核心的射孔原则:高含水期油田水淹级别为Ⅰ级至Ⅴ级时,除工程因素外无需避射;当水淹级别为Ⅵ级时,需采取避射措施。S油田调整井应用根据该原则制定的射孔方案后,油井含水率平均下降8百分点,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上述避射原则可以避开注入水无效循环的强水淹层,可以指导强水淹级别下储层射孔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效率 强水淹层 渗流阻力系数 水淹级别 射孔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含水率上升快原因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葛丽珍 张鹏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6期394-397,共4页
秦皇岛32-6油田没有无水采油期,具有含水率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的开采特点。该油田含水率上升快与油水粘度比、储层非均质性、油田构造幅度、油藏类型及开发方式等有关。提出了实施分层开采、开展压水锥试验和在剩余油饱和度高的部位钻... 秦皇岛32-6油田没有无水采油期,具有含水率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的开采特点。该油田含水率上升快与油水粘度比、储层非均质性、油田构造幅度、油藏类型及开发方式等有关。提出了实施分层开采、开展压水锥试验和在剩余油饱和度高的部位钻水平井等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2-6油田 含水率上升 原因分析 分层开采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裂缝性油藏水驱油特征三维物理模拟 被引量:21
11
作者 童凯军 刘慧卿 +5 位作者 张迎春 王敬 葛丽珍 戴卫华 洪铖 孟庆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8-544,共7页
为认识变质岩裂缝性油藏水驱油特征及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机理,以渤海湾盆地JZ251S油藏为原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双重介质特征参数相似的大尺度物理模型并开展了水平井立体开发水驱油实验,研究了双... 为认识变质岩裂缝性油藏水驱油特征及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机理,以渤海湾盆地JZ251S油藏为原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双重介质特征参数相似的大尺度物理模型并开展了水平井立体开发水驱油实验,研究了双重介质油藏水驱油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注水方式的提高采收率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受毛细管力影响的渗吸作用是双重介质油藏基质系统水驱油的主要机理;2无论基质是否出油,见水后的含水上升趋势均可划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见水初期的快速上升段,第2阶段为中高含水期的缓慢增加段;3驱替速度是决定油藏无水采油期、含水率变化规律及最终采收率的主要因素;4与连续注水相比,间歇注水充分发挥了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对于降低阶段含水率与提高初期采油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水驱油特征 三维物理模拟 含水上升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中后期开发调整三维物理模拟研究
12
作者 葛丽珍 孟智强 +2 位作者 祝晓林 岳宝林 朱志强 《石油钻探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2,共8页
气顶边水油藏天然能量开发中后期气窜、水锥加剧,地层压力加速下降,产量递减加快,生产形势急剧变差。为探索其后期开发调整方向,以海上气顶边水油藏为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气顶边水油藏大型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继续天然能量开发、转... 气顶边水油藏天然能量开发中后期气窜、水锥加剧,地层压力加速下降,产量递减加快,生产形势急剧变差。为探索其后期开发调整方向,以海上气顶边水油藏为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气顶边水油藏大型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继续天然能量开发、转屏障注水和转老井侧钻等3种开发调整方式的生产特征及其挖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天然能量开发以气顶能量为主,受高渗层气窜影响,水平井上部的中、低渗透率储层为后续挖潜的方向;屏障注水开发可以抑制高渗层气顶气窜,对低渗层增产和稳产效果明显;老井侧钻开发对中等渗透率储层占比大的油藏更为有效。现场优选了1口老井,实施了高部位侧钻,取得了良好的现场试验效果。研究结果可以为提升多种提高采收率方式的调整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边水 开发调整 物理模拟 剩余油 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在新油田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晖 胡泽根 +2 位作者 李云鹏 葛丽珍 李彦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5-17,共3页
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定量分析,优选相似油田,快速评价及预测新油田开发方式和开采指标。以海上某油田为例进行快速评价,分类预测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
关键词 新油田 快速评价 自组织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裂缝性潜山油藏储层分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祝晓林 刘宗宾 +3 位作者 葛丽珍 赵健男 孟智强 王欣然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7-531,共5页
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开发中后期高效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文中以渤海JZ油田为例,采用数值实验、大型三维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裂缝性油藏不同储层条件下裂缝参数敏感性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 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开发中后期高效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文中以渤海JZ油田为例,采用数值实验、大型三维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裂缝性油藏不同储层条件下裂缝参数敏感性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挖潜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裂缝发育特征对油藏生产规律影响不同,根据生产井产能特征将JZ油田储层划分为3类,不同储层条件下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整体上,裂缝系统采出程度较高,基质系统是主要的剩余油富集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差区、大裂缝周边的小裂缝及井网控制不完善区;纵向上,剩余油以“零星镶边状分布型”、“局部块状分散型”、“大裂缝窜流块状连续型”赋存为主。在剩余油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矿场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3类储层的剩余油挖潜策略。JZ油田现场实践表明,采用该系列技术,油田近3 a含水上升率持续降低,实现3 a连续稳产80×10^(4) t,相比常规稳定注水方案,预计提高采收率近5百分点。该研究对同类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潜山油藏 储层分类 剩余油分布规律 挖潜 稳油控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庆红 童凯军 +2 位作者 张迎春 葛丽珍 程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317,共5页
针对直井开发气顶油藏初期产能低、易气窜水锥的状况,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水平段长度、延伸方向及纵向位置,水平井采油速度及开发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锦州25-1南油田Es3-I油藏水平井开... 针对直井开发气顶油藏初期产能低、易气窜水锥的状况,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水平段长度、延伸方向及纵向位置,水平井采油速度及开发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锦州25-1南油田Es3-I油藏水平井开采实践表明,油环带部署的4口水平井的开发效果较好,单井日产油量在150~450 m3,说明水平井在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潜力,能够显著增加海上油田的经济效益,可为其他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大气顶 窄油环 水平井 数值模拟 锦州25-1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潜山裂缝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2
16
作者 罗宪波 李云鹏 +4 位作者 葛丽珍 朱志强 张琳琳 郑浩 吕坐彬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1-96,共6页
以渤海潜山锦州25-1南油田为研究区,通过多专业结合建立了一套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资料,利用叠前横波阻抗和不同方位角各向异性差异等属性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上... 以渤海潜山锦州25-1南油田为研究区,通过多专业结合建立了一套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资料,利用叠前横波阻抗和不同方位角各向异性差异等属性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上整合多尺度信息建立油田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潜山油藏开发井型、井位及注采参数优化,形成海上变质岩潜山水平井顶底交错注采开发模式;在油田的实际生产中总结见水规律,形成潜山油藏基于见水诊断的稳油控水技术。通过一系列技术的应用,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累增油量达到179.4万m^3,预计采收率可达到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锦州25-1南油田 潜山裂缝油藏 储层预测 高效开发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垂向位置确定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朱志强 李云鹏 +2 位作者 葛丽珍 童凯军 杨志成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08,共5页
为了控制油井气窜和水锥,提高油藏开发效果,需要准确判断不同类型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合理的垂向位置。在分析不同类型气顶底水油藏生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气体状态方程、物质平衡方程将气顶能量和底水能量与油环中水平井垂向位置建立联系... 为了控制油井气窜和水锥,提高油藏开发效果,需要准确判断不同类型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合理的垂向位置。在分析不同类型气顶底水油藏生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气体状态方程、物质平衡方程将气顶能量和底水能量与油环中水平井垂向位置建立联系,推导出水平井垂向位置关于气顶指数、水体倍数和油藏压力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利用气顶指数、水体倍数的相对大小来确定水平井合理的垂向位置,同时为了便于钻完井施工,给出了不同气顶底水油藏的最合理的水平井垂向位置。数值模拟试验及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根据气顶指数和水体倍数的相对大小来确定水平井在油环中垂向位置的方法对油藏具体几何形状没有限制和要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 底水油藏 水平井 垂向位置 油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开发大气顶弱边水油藏早期采油速度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迎春 童凯军 +1 位作者 葛丽珍 何新容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110,337,共5页
针对渤海锦州25-1南油田沙河街组井区Ⅰ油组油藏具有大气顶弱边水的特点,在精细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井衰竭开发大气顶窄油环弱边水油藏的合理采油速度和开采特征。同时也分析了在不同生产压差时的地层压... 针对渤海锦州25-1南油田沙河街组井区Ⅰ油组油藏具有大气顶弱边水的特点,在精细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井衰竭开发大气顶窄油环弱边水油藏的合理采油速度和开采特征。同时也分析了在不同生产压差时的地层压力损耗、气油比、开采速度和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到海上油田生产主要受平台产气处理能力和平台寿命限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大气顶窄油环弱边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早期的合理生产压差,提出了气顶油藏水平井高速高效开发的新思路。该思路以地质油藏为核心,结合海上生产条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通过锦州25-1南油田B平台的现场压差试验表明,高速高效开发理念是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弱边水油藏的成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气顶 生产压差 采油速度 锦州25-1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广义存水率和广义水驱指数评价油田的水驱效果 被引量:13
19
作者 袁东 葛丽珍 +2 位作者 兰利川 杨庆红 秦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3期178-180,共3页
对于边底水能量较为充足的油田,用传统的存水率和水驱指数评价水驱效果其结果不准确。提出了利用物质平衡方法求取各个时期的水侵量,用广义存水率和广义水驱指数评价边底水较为充足油田水驱效果的新方法。应用实例说明,利用该方法可以... 对于边底水能量较为充足的油田,用传统的存水率和水驱指数评价水驱效果其结果不准确。提出了利用物质平衡方法求取各个时期的水侵量,用广义存水率和广义水驱指数评价边底水较为充足油田水驱效果的新方法。应用实例说明,利用该方法可以取得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存水率 广义水驱指数 水侵量 物质平衡方法 水驱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驱替实验的低渗透砂岩流体可动性及剩余油赋存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亚 葛丽珍 +2 位作者 路研 宋洪亮 张逸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1,共10页
海上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其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导致流体可动性和油水赋存特征非常复杂,使得低渗透砂岩在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难度大。利用核磁共振驱替实验结合高压压汞、微米CT驱替实验以及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海上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其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导致流体可动性和油水赋存特征非常复杂,使得低渗透砂岩在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难度大。利用核磁共振驱替实验结合高压压汞、微米CT驱替实验以及渗流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低渗透砂岩全孔径的孔隙大小分布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以及剩余油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渗透砂岩的孔隙大小具多尺度特征,呈双峰分布,其中可动流体主要赋存在较大孔隙(0.1~10μm)内,微小孔隙(<0.1μm)内主要赋存束缚水。原油进入低渗透砂岩时存在优先赋存于较大孔隙的差异赋存现象,且物性越好,原油差异赋存现象越显著。在物性相对较好的低渗透砂岩中微观剩余油主要以孔隙充填形式赋存于较大孔隙,而在物性相对较差的砂岩中主要赋存于微小孔隙中。孔隙充填型剩余油是由于非均质的孔隙结构在水驱过程中产生优势渗流通道导致部分较大孔隙弱波及形成的,是后期重点挖潜对象。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大驱替速度可以有效减少优势渗流通道,提高低渗透砂岩剩余油的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 核磁共振 流体可动性 剩余油赋存 剩余油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