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和解实践中的行动者——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制度变迁与行动者逻辑 被引量:16
1
作者 萨其荣桂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114,共18页
真正的制度创造者实际上是社会上的各个利益主体和行动者,历史就是在各个主体的行动中推进的。在各个主体行动的利益考量、相互博弈等过程中显示出制度运作的最为真实的生存逻辑。在刑事和解的制度化进程中,首先,作为行动者之一的司法... 真正的制度创造者实际上是社会上的各个利益主体和行动者,历史就是在各个主体的行动中推进的。在各个主体行动的利益考量、相互博弈等过程中显示出制度运作的最为真实的生存逻辑。在刑事和解的制度化进程中,首先,作为行动者之一的司法机关不但在宏观上成为刑事和解在我国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在微观上,即在刑事和解的具体个案中,其以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量作为后盾,从程序上决定着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进行,以及和解后的处理结果等;其次,如果说,司法机关决定着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运作方式以及和解成功后的处理方式,那么当事人的博弈和实践便决定着案件的发展方向;最后,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宏观进程中,民众以及学者也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其中,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和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制度化 行动者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及其话语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萨其荣桂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4,共5页
当具有公共性、非常规性、冲突性、鲜活性及观赏性的法律事件发生之时,往往会随其产生一个民间舆论群体,以其特有的方式实践着群体性的观点和思想。透过民间舆论群体及其话语实践,可以间接地推知被扭曲或者被隐藏起来的民意,并从中可以... 当具有公共性、非常规性、冲突性、鲜活性及观赏性的法律事件发生之时,往往会随其产生一个民间舆论群体,以其特有的方式实践着群体性的观点和思想。透过民间舆论群体及其话语实践,可以间接地推知被扭曲或者被隐藏起来的民意,并从中可以看到其背后的诸多制度因素,促使中国的司法实践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但其意义也许仅此而已,它绝不直接表现真正的民意,司法在运作过程中,不但需要处理好自身与民意的关系,也需要认清民间舆论与民意之间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事件 民间舆论群体 话语实践 民意 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和解的惩罚逻辑——惩罚、私力救济及刑事和解 被引量:1
3
作者 萨其荣桂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2,共5页
制度只能满足大多数人即社会性的需求,其中少数人的需求会被忽略,刑事司法制度满足了人们的报复需求,却忽略了其获得补偿的愿望。所以,在个案中,得到补偿的愿望大于报复愿望的受害者希望自己的损失得到赔偿,伤害得到补偿,如果对报复和... 制度只能满足大多数人即社会性的需求,其中少数人的需求会被忽略,刑事司法制度满足了人们的报复需求,却忽略了其获得补偿的愿望。所以,在个案中,得到补偿的愿望大于报复愿望的受害者希望自己的损失得到赔偿,伤害得到补偿,如果对报复和得到补偿二选其一,宁愿放弃对加害者的惩罚。如果在法律的框架内不被允许的话,只能采取规避法律的方式寻求最佳利益,这是出于人们的现实利益,也有一定的可行性,所以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只是碍于国家法律而一直处于地下状态。而刑事和解制度的兴起,使得这一需求在司法场域中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并意味着刑事惩罚以另一种温和的方式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惩罚 补偿 私力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蒙古人的犯罪观与刑罚文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萨其荣桂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4-189,共6页
蒙古人的矛盾性格在其习俗与法律中体现为内外有别的二元犯罪观与相对宽和的刑罚文化。当时的蒙古各部落内部因"约孙"的调整而相对稳定,却因为部落间的仇恨和争夺而连年混战,与其二元犯罪观有关。蒙古人的刑罚从帝国前期的极... 蒙古人的矛盾性格在其习俗与法律中体现为内外有别的二元犯罪观与相对宽和的刑罚文化。当时的蒙古各部落内部因"约孙"的调整而相对稳定,却因为部落间的仇恨和争夺而连年混战,与其二元犯罪观有关。蒙古人的刑罚从帝国前期的极端严苛发展到北元时期日益表现出的轻缓。这一变迁与蒙古王公贵族的治理术以及国家观念的瓦解有很大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人 犯罪观 刑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俗、革命与感情——20世纪50年代中国婚姻纠纷解决的话语实践
5
作者 萨其荣桂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10-22,共13页
纵观20世纪50年代婚姻纠纷解决实践,主要涉及三种话语体系:一为关于旧婚姻制度的话语体系,二为“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革命话语体系,三为在婚姻纠纷中导入的以夫妻感情作为衡量婚姻关系好坏乃至离婚标准的道德... 纵观20世纪50年代婚姻纠纷解决实践,主要涉及三种话语体系:一为关于旧婚姻制度的话语体系,二为“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革命话语体系,三为在婚姻纠纷中导入的以夫妻感情作为衡量婚姻关系好坏乃至离婚标准的道德话语体系。其中,革命话语体系是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其在解决婚姻纠纷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为对于当时迅速兴起的离婚热、婚姻纠纷以及相关案件的表达与解释,二为解决婚姻纠纷中的话语使用方法与策略。尽管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其中有着与现实状况脱离的认识和表达,却仍不失为一套相对自洽的系统,以其独特的话语逻辑和强大的解释能力渡过了激烈革命所带来的诸多动荡与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婚姻 婚姻纠纷 话语解释 话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