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 被引量:19
1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9,共11页
国有企业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役。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和1992年以来制度创新两个阶段。大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对产权多样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公司化改造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尽管对此仍然存在诸... 国有企业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役。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和1992年以来制度创新两个阶段。大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对产权多样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公司化改造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尽管对此仍然存在诸多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革 放权让利 承包制 抓大放小 公司化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史研究需要多学科对话——以解释“中国奇迹”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10,共12页
中国改革开放史是各个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只是观察视角和方法不同。改革开放史研究要深入,必须打破学科界线,进行多学科的对话。在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逻辑方面,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以解释“中国奇迹”为例,国内... 中国改革开放史是各个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只是观察视角和方法不同。改革开放史研究要深入,必须打破学科界线,进行多学科的对话。在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逻辑方面,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以解释“中国奇迹”为例,国内外学者在诸如怎样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政府的作用、中国改革的决策模式、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等问题上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历史学者不能无视这些研究自说自话。改革开放史研究既要有国家叙事,也要有民间叙事,呈现体制变革引发各领域的社会变迁。理想的改革开放史写作,应该把“时间序列逻辑”与“结构/机制逻辑”相结合,既要看到历史的自主性,看到历史人物的作用,又要看到其背后的动因和约束。不过,历史学的写作不能落入概念游戏,舍弃其生动、鲜活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史 多学科对话 中国奇迹 历史与逻辑 国家叙事与民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改革初期对国外经验的系统考察和借鉴 被引量:16
3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32,共11页
中国改革的路径和模式选择,不只基于自己的经验,也基于对当代现代化趋势和外国经验的新认识。改革之初,决策层就开始了有组织地对外国情况的系统考察。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考察,直接推动了先进经济管理经验的引入,并引发了对当代... 中国改革的路径和模式选择,不只基于自己的经验,也基于对当代现代化趋势和外国经验的新认识。改革之初,决策层就开始了有组织地对外国情况的系统考察。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考察,直接推动了先进经济管理经验的引入,并引发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学成果的重新认识;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考察,着重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经验的借鉴。这都为反思中国自己的体制弊端,寻找改革的途径提供了外部经验和思想资源。中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有着广泛的国际经验背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初期 外国经验 考察与借鉴 改革路径和模式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从历史视角看农村改革的全局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43,共12页
中国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并一步一步地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农村改革具有全局意义,它的成功凝聚了中共党内和社会对改革的共识,农村商品大潮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中国市场... 中国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并一步一步地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农村改革具有全局意义,它的成功凝聚了中共党内和社会对改革的共识,农村商品大潮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中国市场化改革不可逆转,大量廉价农民工成为制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角之一,而不期而至的"民工潮"为解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趋势提供了持续的推力。在某种意义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选择 改革共识 市场化趋势 城乡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及其矛盾 被引量:19
5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9,共10页
1978年决策层在酝酿改革时,都聚焦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上。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起步。然而,由于受计划体制的整体束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虽然有些短期成效,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引发出新的矛盾。一些经济学家开始... 1978年决策层在酝酿改革时,都聚焦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上。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起步。然而,由于受计划体制的整体束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虽然有些短期成效,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引发出新的矛盾。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超越放权让利的思路,寻求趋向于建立市场体系的整体突破,但在高层未能取得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扩大企业自主权 起步与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6
6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4,共9页
改革开放史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也有其特殊难度。改革史研究应当从广泛搜集资料、拓展阅读范围与开展专题、个案研究入手。当然,也需要宏观观照,史料与史观不能偏废。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轨迹和逻辑作了一... 改革开放史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也有其特殊难度。改革史研究应当从广泛搜集资料、拓展阅读范围与开展专题、个案研究入手。当然,也需要宏观观照,史料与史观不能偏废。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轨迹和逻辑作了一些个人的解读。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但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史 改革逻辑 理解改革的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外开放的决策过程 被引量:10
7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22,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缘于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新确立和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外开放的决策是从扩大引进起步的,但与以往单纯的对外引进不同,1978年的大引进计划包含一个“借钱搞建设”的新思路,利用外资的各种国际...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缘于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新确立和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外开放的决策是从扩大引进起步的,但与以往单纯的对外引进不同,1978年的大引进计划包含一个“借钱搞建设”的新思路,利用外资的各种国际通行方式逐步被采用,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更受邓小平的青睐。经过一个阶段的观望,外商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其中境外华人资本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机缘 借钱搞建设 中外合资 华人资本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问 被引量:6
8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103,共13页
萧冬连老师是中国当代史、改革开放史研究专家,近年在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不少被《新华文摘》《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以及地方党史刊物转载。而萧老师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专著——《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 萧冬连老师是中国当代史、改革开放史研究专家,近年在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不少被《新华文摘》《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以及地方党史刊物转载。而萧老师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专著——《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以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通过揭示重大事件的经纬,对“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越过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并保持经济超预期的高增长”这个问题作了阐释。作者将1978年至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既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也是对过渡路径的探索。该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周刊、经济观察报、凤凰网等媒体作了长篇采访报道,入选《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腾讯华文好书等机构2019年度好书榜,并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优秀原创学术图书奖”。那么,这本书与已有的相关著作有些什么不同?作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史有哪些自己独特的观察?近期,本刊编辑部就这些问题对萧老师进行了采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文摘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当代史 历史学者 报刊复印资料 《新华文摘》 《南方都市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七十年代末的就业危机与城镇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契机 被引量:9
9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52,共10页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一次严峻的就业危机。为解决就业问题,各城市政府开始把目光转向体制外,在现有企事业单位之外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城镇集体(合作)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由此获得发展契机,并推动了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 就业危机 广开就业门路 城镇非国有经济 发展契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中共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98,共11页
执政党的经济思想不是纯粹理论形态的存在,而是与经济决策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着中共的经济决策及其演变:一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目标追求,二是赶超意识和赶超型工业化模式,三是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四... 执政党的经济思想不是纯粹理论形态的存在,而是与经济决策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着中共的经济决策及其演变:一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目标追求,二是赶超意识和赶超型工业化模式,三是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四是经济决策中的战略安全因素。理解中共的经济决策不能离开对具体历史情景的考察,有些决策从经济学逻辑看似乎不合理,从历史角度看却有其合理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所有决策都合理化,而是要有后见之明的反思,从历史中吸取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经济 经济决策 赶超意识 战略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37,共12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的起始条件、改革的路径选择、农村改革的全局意义、开放环境促进市场化、地方政府的双重作用以及决策机制的开放性等方面的分析,回答了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最终在观念上和经济结构上越过市场化临界点的问题。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改革路径 开放环境 地方政府 决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的经济调整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5-79,共15页
本文对1979年至1981年间两个阶段的经济调整决策与实施过程进行了梳理,着重考察了改革启动之初为什么要进行一次大的经济调整,调整对初期改革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本文的结论是:经济调整与放权让利式改革有冲突的一面,但前者对后者也有促... 本文对1979年至1981年间两个阶段的经济调整决策与实施过程进行了梳理,着重考察了改革启动之初为什么要进行一次大的经济调整,调整对初期改革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本文的结论是:经济调整与放权让利式改革有冲突的一面,但前者对后者也有促进的一面,初期改革两个方向的突破都与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调整有密切关系。当然,调整本身并不能解决发展问题,推动经济有效增长的动力在于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跃进” 经济调整 改革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议新民主主义的提早结束 被引量:5
13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1-64,共14页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一种过渡性的构想,它的实行对于中共平稳接管政权和恢复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制度存废的问题上,毛泽东的意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急于搞社会主义的想法在党内有相当的思想基础,根源就在于社会主义理想与...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一种过渡性的构想,它的实行对于中共平稳接管政权和恢复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制度存废的问题上,毛泽东的意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急于搞社会主义的想法在党内有相当的思想基础,根源就在于社会主义理想与新民主主义政策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新民主主义政策很难持久,提早结束反而符合其自身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 建国构想 理想与政策的张力 提前放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路 被引量:5
14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0-67,共8页
中国是第一个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成功实行市场化转轨的国家,然而改革初期并没有清晰的路线图。中国改革是一个决策者放手、地方试验和民间突破的互动过程。体制外经济力量的成长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构成,造成不可逆转的形势,观念和政策的突... 中国是第一个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成功实行市场化转轨的国家,然而改革初期并没有清晰的路线图。中国改革是一个决策者放手、地方试验和民间突破的互动过程。体制外经济力量的成长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构成,造成不可逆转的形势,观念和政策的突破往往是对事实的追认,从某种角度说,"与时俱进"也可称之为"顺势而为"。当然,中国的市场化转轨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每一步突破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在历史关节点上,邓小平的决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化转轨 改革思路 体制外成长 越过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如何被突破的 被引量:4
15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35,共18页
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初理论模板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即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决策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引进咨询机制,组织和鼓励学界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讨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广泛的中外思想交流,在中央财经... 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初理论模板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即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决策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引进咨询机制,组织和鼓励学界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讨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广泛的中外思想交流,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周围逐步形成了中国的商品经济改革学派,其中包括老中青三代经济学人。虽然在经济调整背景下发生了一场改革是计划取向还是市场取向的争论,但改革实践始终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演进。特别是农村改革释放出强大的市场能量,为理论和观念的突破提供了新的动力。在一些经济学家和高层领导人的持续推动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终写进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理论一旦突破,必然形成新的思想力量,为改革打开更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理论 调查研究 中外交流 实践推动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耀邦与转折年代的文艺界 被引量:2
16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9,共13页
大转折年代,文艺解禁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推力,出现了一个以历史批判为主题的文学潮流。然而与其他领域一样,文艺界也是风波不断,围绕文艺主题是歌颂还是暴露的问题引发出激烈争论。胡耀邦深知文艺界遭受的创痛,力避简单粗暴的文艺批... 大转折年代,文艺解禁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推力,出现了一个以历史批判为主题的文学潮流。然而与其他领域一样,文艺界也是风波不断,围绕文艺主题是歌颂还是暴露的问题引发出激烈争论。胡耀邦深知文艺界遭受的创痛,力避简单粗暴的文艺批判,倡导以一种新的平等讨论的方式解决文艺界倾向性问题,以加强文艺界的团结,复兴和繁荣文艺。胡耀邦的柔性领导获得广泛赞誉,也受到部分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解禁 文艺界的风波 胡耀邦 柔性领导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年代中期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尝试和受挫 被引量:1
17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9-84,共6页
1956年至1957年,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扩大民主出发走到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此国内外有种种解释。其症结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采取的一系列扩大民主的步骤究竟是目的还是一种策略手段?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 1... 1956年至1957年,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扩大民主出发走到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此国内外有种种解释。其症结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采取的一系列扩大民主的步骤究竟是目的还是一种策略手段?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 1956年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步骤,其动因首先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促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将主要注意力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民主 知识分子会议 民主党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扩大民主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 积极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与路径——重温邓小平共同富裕构想的思考 被引量:4
18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31,共7页
邓小平南方谈话转眼已过去了30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世势已沧桑巨变,这30年中国经济腾飞和崛起的速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过,即使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可以举几组数据来说明。1991年中国GDP总量为22005.6亿元,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 邓小平南方谈话转眼已过去了30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世势已沧桑巨变,这30年中国经济腾飞和崛起的速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过,即使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可以举几组数据来说明。1991年中国GDP总量为22005.6亿元,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GDP已达1015986亿元。201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20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①中国的发展奇迹始于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然而,如果没有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国的发展或许会是另一种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总量 邓小平南方谈话 目标与路径 世界史 共同富裕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沧桑巨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二十周年笔谈 被引量:4
19
作者 章百家 郑谦 +2 位作者 萧冬连 武力 刘金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7,共3页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阶段。本期特刊登一组笔谈,以兹纪念。
关键词 邓小平南方谈话 总结经验 纪念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大局关照 被引量:17
20
作者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31,共10页
研究中国当代史,无论做宏观题目还是微观题目,都应当有一种大局观,具备贯通性思维、全球视野和整体史的关照。以政治史为主轴无可厚非,但应立体地展现政治进程而不是局限于表面化的叙事。近年来,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真正突破是课题方向的转... 研究中国当代史,无论做宏观题目还是微观题目,都应当有一种大局观,具备贯通性思维、全球视野和整体史的关照。以政治史为主轴无可厚非,但应立体地展现政治进程而不是局限于表面化的叙事。近年来,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真正突破是课题方向的转变,从专注于高层政治转而眼光向下,搜集民间史料,关注底层社会,重视个案研究,追求一种整体史叙事,从各个层面把握历史及其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史 贯通思维 全球视野 整体关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