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烃源岩生烃潜力及充注方式对致密油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1
作者 陈佳玲 陈冬霞 +4 位作者 王昱超 荣澜熹 王翘楚 王福伟 杨再权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64-2883,共20页
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济阳坳陷致密油勘探主要潜力层系之一。目前处于勘探开发初期,烃源岩分布特征、供烃能力及对储层充注作用尚不明确。结合测井、录井、地球化学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和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并以源、储空间配置关... 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济阳坳陷致密油勘探主要潜力层系之一。目前处于勘探开发初期,烃源岩分布特征、供烃能力及对储层充注作用尚不明确。结合测井、录井、地球化学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和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并以源、储空间配置关系将研究区沙三段中、下亚段划分为下源上储型、上源下储型和源夹储型源储结构。分析不同源储结构下烃源供烃能力和充注方式差异对含油性影响。研究表明:沙三段下亚段发育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组,有机质丰度高(上烃源岩TOC为0.41%~7.20%,下烃源岩TOC为0.13%~4.32%)、类型好(上烃源岩主要为Ⅰ~Ⅱ_(1)型、下烃源岩主要为Ⅱ_(1)~Ⅱ_(2)型),为沙三段中、下亚段致密储层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生油母质、烃源岩厚度的差异,沙三段下亚段上烃源岩比下烃源岩具有更优的生排烃能力。不同源储结构内烃源岩充注方式、充注动阻力以及烃源岩本身生烃潜力不同导致致密砂岩油的差异富集。下源上储型储层为上烃源岩底部供烃,强充注净动力,发育中厚砂体储层,含油性最好;源夹储型为两套烃源岩双向充注,强充注净动力,油气充注度高但砂体厚度限制其油气富集程度,含油性次之。上源下储型为下烃源岩顶部供烃,中充注净动力,埋深大孔隙不发育,尽管发育中厚砂体储层,但含油性最差。临南洼陷致密油富集控制要素的新认识对推进济阳坳陷致密油勘探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 生烃潜力 充注方式 充注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左胜杰 王玉杞 +2 位作者 陈冬霞 王福伟 荣澜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I0001,I0002,共16页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分析气源对比和运移条件,揭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复杂天然气藏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质量分数为65.36%~98.47%,甲烷碳同位素(δ13C 1)分布在-39.41‰~-27.10‰之间。由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向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降低,甲烷碳同位素减轻;自须五段向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逐渐升高,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增重。研究区主要为热解成因气,其中深层须四段、须五段和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为煤型气,深层须二段天然气是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类型。中浅层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和须四段,下侏罗统在部分地区有贡献,在马井—什邡地区受断层沟通作用影响,须三段也有一定贡献。须四段和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三段、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须五段天然气主要为自源形成。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受母质来源和母质成熟度差异、同一气源运移过程中分馏效应及天然气藏属性差异等影响。该结果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致密砂岩气成藏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叠覆型油气区 致密砂岩气 天然气地球化学 轻烃指纹 气源对比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