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汞矿周边农田蔬菜生物碳阻控汞富集和转运的效果
1
作者 荆秀艳 董强飞 齐佳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39,249,共8页
【目的】探究生物碳钝化汞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设置低、中、高3种汞污染土壤区,分别施加1000 kg/667 m^(2)生物碳,探讨瓜果、根茎类农田蔬菜生物碳阻控汞富集和转运效果。【结果】生物碳施加后,蔬菜对汞的转运表现为根部富集最高,... 【目的】探究生物碳钝化汞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设置低、中、高3种汞污染土壤区,分别施加1000 kg/667 m^(2)生物碳,探讨瓜果、根茎类农田蔬菜生物碳阻控汞富集和转运效果。【结果】生物碳施加后,蔬菜对汞的转运表现为根部富集最高,向茎、叶、果实部位依次减弱,大小顺序为:丝瓜>豆角>茄子>辣椒>豇豆>黄瓜,富集系数分别降低了53.3%、20.6%、14.7%、10.5%和8%,豆角和豇豆阻控作用最为明显,而辣椒最弱;土壤汞含量会影响阻控效果,豆角、黄瓜、豇豆分别在低、中和高汞土壤中阻控效果最好,汞浓度对丝瓜影响最小。【结论】生物碳能针对不同蔬菜对汞的富集起到一定阻控作用,其结果可为钝化修复汞污染土壤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汞污染 富集与转运 钝化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荆秀艳 王文科 +2 位作者 张福存 曹玉清 杨红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68,71,共5页
结合银北平原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基于水化学数据、室内释放试验,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银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从山前至平原,阴离子由西南向东北从HCO3型过渡到HCO3.S... 结合银北平原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基于水化学数据、室内释放试验,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银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从山前至平原,阴离子由西南向东北从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型,再逐渐向HCO3.SO4.Cl、HCO3.Cl(Cl.HCO3)型转化,阳离子则由Ca(Ca.Na、Ca.Mg)型向Na.Mg(Na)型转化;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处边山地带,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因素影响,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形式;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则受气候、灌溉活动等作用,蒸发浓缩、蒸发浓缩-混合作用控制着平原内水化学的变化;地层岩性为地下水质的基本组成提供重要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 银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光催化降解8-苯胺-1-萘磺酸 被引量:4
3
作者 荆秀艳 杨帆 田平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0,239,共5页
采用TiO2作为光催化剂,对水中的8-苯胺-1-萘磺酸进行光催化降解。探讨了TiO2对8-苯胺-1-萘磺酸吸附平衡时间及吸附量、TiO2投放量、8-苯胺-1-萘磺酸浓度、溶液的pH值以及光照时间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光照条件下,... 采用TiO2作为光催化剂,对水中的8-苯胺-1-萘磺酸进行光催化降解。探讨了TiO2对8-苯胺-1-萘磺酸吸附平衡时间及吸附量、TiO2投放量、8-苯胺-1-萘磺酸浓度、溶液的pH值以及光照时间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光照条件下,TiO2对8-苯胺-1-萘磺酸几乎不发生催化效应,而是以表面吸附作用为主,30min左右表面吸附达到平衡;紫外灯管照射时,10mg/L的8-苯胺-1-萘磺酸溶液,反应时间为5—7h,TiO2光催化剂投放量为2.5—3g/L,在pH为4—6时,比较合适,出现最大降解率,降解率可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降解 TI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铝电极低压脉冲电解含油废水效果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荆秀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对铝、石墨电极-低压脉冲电解含油废水影响因素:时间、电压、频率、占空比、电解质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电极和铝电极电解效果与支持电解质Na2SO4用量有较为明显的关系,当Na2SO4用量小于0.7%时,石墨电极的油去除率高于铝电极;... 对铝、石墨电极-低压脉冲电解含油废水影响因素:时间、电压、频率、占空比、电解质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电极和铝电极电解效果与支持电解质Na2SO4用量有较为明显的关系,当Na2SO4用量小于0.7%时,石墨电极的油去除率高于铝电极;大于0.7%时,铝电极的油去除率高于石墨电极。在支持电解质Na2SO4用量较高的条件下,石墨电极油去除率受电压、占空比、频率因素影响较大,随频率增加而增加,随电压、占空比增加油去除率先增加而后下降;当电压大于6 V,频率高于500 Hz,占空比大于30%时,改变参数对铝电极的油去除率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脉冲电解 含油废水 铝电极 石墨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平铜矿石微生物槽浸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荆秀艳 张卫民 +3 位作者 邱木清 刘亚洁 孟祥梅 杨红斌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8-31,共4页
以永平铜矿石为研究对象 ,通过有菌与无菌对比实验 ,研究了微生物槽浸铜过程中主要技术参数 (Fe3+ ,Fe2 + ,pH ,Eh ,Cu)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微生物冶金 槽浸 铜矿石 技术参数 可行性 冶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平原松散沉积物中氟的浸泡释放试验
6
作者 荆秀艳 韩月红 +1 位作者 张蕾 杨红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86-590,共5页
为了查明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的来源,采用浸泡释放试验对平原松散沉积物中氟的释放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还原环境中有利于氟的释放,释放量的大小与岩性及同释放的其它离子成分密切相关。总体而言,第三系地层中氟的释放量... 为了查明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的来源,采用浸泡释放试验对平原松散沉积物中氟的释放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还原环境中有利于氟的释放,释放量的大小与岩性及同释放的其它离子成分密切相关。总体而言,第三系地层中氟的释放量大于第四系地层,其中红色粉砂岩的释放量、释放速率最大;在释放过程中,与同时释放的钠、硫酸根离子呈正相关,与钙、镁离子呈负相关,当电导率<500μs/cm时,各离子对氟的释放影响不明显,当>500μs/cm时,则随释放的优势离子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试验 高氟地下水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离子在低品位铜矿生物浸出中的行为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红斌 荆秀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生物浸出中容易产生铁矾而影响目的矿物的浸出速度。文中就这一问题,围绕与Fe3+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充分发挥Fe3+离子的氧化作用,又尽量减少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表明,在驯化适应低酸条件下浸矿细菌的基础上,合理调配... 生物浸出中容易产生铁矾而影响目的矿物的浸出速度。文中就这一问题,围绕与Fe3+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充分发挥Fe3+离子的氧化作用,又尽量减少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表明,在驯化适应低酸条件下浸矿细菌的基础上,合理调配酸性介质pH值、铁浓度、细菌氧化活性、氧化还原电位Eh值之间的关系,能使铁产生的沉淀降到最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离子 生物浸出 低品位铜矿 行为分析 氧化还原电位 介质pH值 浸出速度 目的矿物 氧化作用 浸矿细菌 氧化活性 分析表 铁浓度 最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锦界矿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帆 侯恩科 荆秀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217-9218,9264,共3页
[目的]研究锦界矿区的生态敏感性。[方法]以锦界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GIS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从土壤侵蚀、沙漠化、地质灾害等方面对锦界矿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锦界矿区基本为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占全... [目的]研究锦界矿区的生态敏感性。[方法]以锦界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GIS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从土壤侵蚀、沙漠化、地质灾害等方面对锦界矿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锦界矿区基本为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3.35%,中敏感区(19.50%)、低敏感区(0.96%)和非敏感区(6.19%)仅占很小一部分;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将会对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结论]该研究为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界矿区 生态环境 生态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帆 田华 荆秀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637-4638,共2页
根据2期同一时相TM遥感影像资料,获取土地类型变化信息,分析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996~2006年,研究区土地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面积减小,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小,沙地面积增加。
关键词 遥感 毛乌素沙地 沙漠化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土层区煤层开采红土隔水稳定性评价
10
作者 许南南 荆秀艳 +1 位作者 马雄德 王鹏翔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7-92,共6页
为评价薄基岩厚土层地质结构下煤层开采后红土层隔水稳定性,以某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钻探法和物理相似模拟研究了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孔组抽水和水化学分析法评价了上覆红土层隔水稳定性。结果表明,综采放顶煤采煤条件下采厚9.57 ... 为评价薄基岩厚土层地质结构下煤层开采后红土层隔水稳定性,以某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钻探法和物理相似模拟研究了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孔组抽水和水化学分析法评价了上覆红土层隔水稳定性。结果表明,综采放顶煤采煤条件下采厚9.57 m时,实测导水裂隙带高度为92.01~101.17 m,裂采比9.61~10.57,与临近矿区实测值相比,明显偏小。物理相似模拟预测结果为136.61 m,导水裂隙带高度位于红土层顶界,与实测值相比结果偏大。抽水试验和水质评价表明,采空区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和直罗组风化基岩之间水力联系较弱,煤层开采对红土层的隔水稳定性影响较小。红土层对导水裂隙发育存在抑制作用,是薄基岩区保水开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水稳定性 导水裂隙带 物理相似模拟 抽水试验 保水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