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质对磷石膏与碳酸铵反应及产物碳酸钙结晶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丁光月 李岳 +2 位作者 樊彩梅 荆宏健 冯军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3-597,共5页
用碳酸铵与磷石膏反应制取硫酸铵是磷石膏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磷石膏中的杂质会对石膏的转化过程及碳酸钙的结晶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碳酸钙的分离过程。以二水硫酸钙与碳酸铵为原料,以磷酸、硝酸镁、氟化钠及酸不溶物(AI)为杂质添加... 用碳酸铵与磷石膏反应制取硫酸铵是磷石膏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磷石膏中的杂质会对石膏的转化过程及碳酸钙的结晶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碳酸钙的分离过程。以二水硫酸钙与碳酸铵为原料,以磷酸、硝酸镁、氟化钠及酸不溶物(AI)为杂质添加剂,研究了磷石膏复分解反应制取硫酸铵过程中杂质P2O5、Mg2+、F-及AI对硫酸钙转化率的影响,并对反应产物碳酸钙的结晶形态和晶型进行了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杂质的存在不仅降低了石膏中硫的转化率,而且使碳酸钙的晶型和晶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将影响产物的物性和过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质 二水硫酸钙 碳酸铵 转化率 碳酸钙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硝酸磷肥生产中副产的磷石膏制备硫酸铵和碳酸钙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岳 郑晓霞 +4 位作者 王韵芳 丁光月 樊彩梅 冯军强 荆宏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1774-1776,1779,共4页
随着磷矿品位的不断下降,磷复肥企业必然面对使用中低品位的磷矿。为了解决冷冻法硝酸磷肥生产中深度除钙副产磷石膏的堆积问题,以磷石膏、碳酸铵和氨水为原料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备硫酸铵和碳酸钙,以实现硫资源的循环利用。考察了影响硫... 随着磷矿品位的不断下降,磷复肥企业必然面对使用中低品位的磷矿。为了解决冷冻法硝酸磷肥生产中深度除钙副产磷石膏的堆积问题,以磷石膏、碳酸铵和氨水为原料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备硫酸铵和碳酸钙,以实现硫资源的循环利用。考察了影响硫酸钙转化率的各种因素,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复分解反应的优惠工艺条件,并作了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优惠工艺条件下磷石膏中硫的转化率可达96.7%。用磷石膏生产硫酸铵,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废物利用、资源回收的需要,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硫酸铵 碳酸钙 硝酸磷肥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己二醇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荆宏健 王俊伟 +1 位作者 杨丰科 梁吉虎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7期1222-1225,共4页
以己二酸为原料,以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85℃下与甲醇反应5.5 h,生成己二酸二甲酯,产率>98%;在反应器中装入20~40目粒度催化剂Cu/ZnO/Al2O3,己二酸二甲酯与氢气反应,控制温度在250℃,氢气操作压力2.5 MPa,氢酯摩尔比150... 以己二酸为原料,以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85℃下与甲醇反应5.5 h,生成己二酸二甲酯,产率>98%;在反应器中装入20~40目粒度催化剂Cu/ZnO/Al2O3,己二酸二甲酯与氢气反应,控制温度在250℃,氢气操作压力2.5 MPa,氢酯摩尔比150∶1,己二酸二甲酯体积空速0.50 h-1。在此条件下反应,1,6-己二醇产率>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二酸 己二酸二甲酯 1 6-己二醇 催化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质对磷酸-硝酸介质中硫酸钙结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双志 郑晓霞 +2 位作者 樊彩梅 荆宏健 冯军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3,共4页
研究了杂质Mg2+、F-和酸不溶物对硝酸-磷酸水溶液中硫酸钙晶体形貌及晶粒大小的影响,对溶液中不同杂质含量下硫酸钙的晶体相貌和晶相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杂质含量范围内,三种杂质对晶体形貌变化的影响不大,但粒子大小... 研究了杂质Mg2+、F-和酸不溶物对硝酸-磷酸水溶液中硫酸钙晶体形貌及晶粒大小的影响,对溶液中不同杂质含量下硫酸钙的晶体相貌和晶相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杂质含量范围内,三种杂质对晶体形貌变化的影响不大,但粒子大小却有差异。XRD图谱说明,酸性介质中硫酸钙晶体没有以单一的晶相存在,而是半水和二水的混合体,且半水和二水各自所占的比例随杂质种类及含量的不同而不同,只是在镁离子含量较少时半水硫酸钙的XRD峰较强。硫酸钙结晶的过滤时间随酸性溶剂中Mg2+、F-和酸不溶物含量的增加而加长,硫酸钙在酸性介质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质 硫酸钙 晶体形貌 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介质中酸不溶物微粒SiO_2的絮凝沉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培功 郑晓霞 +3 位作者 李双志 樊彩梅 冯军强 荆宏健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3,共5页
采用絮凝沉降原理对酸性介质中的酸不溶物微粒(SiO2)进行了处理,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比较酸不溶物的平均沉降速率、实验现象以及固液分界面的清晰度研究了无机凝聚剂T8、有机絮凝剂(G1,G2,G3)和复配絮凝剂(T8/G1,T8/G2,... 采用絮凝沉降原理对酸性介质中的酸不溶物微粒(SiO2)进行了处理,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比较酸不溶物的平均沉降速率、实验现象以及固液分界面的清晰度研究了无机凝聚剂T8、有机絮凝剂(G1,G2,G3)和复配絮凝剂(T8/G1,T8/G2,T8/G3)发生絮凝沉降的机理,确定了理想的絮凝剂及其适宜加入量。结果表明,酸不溶物表面含有羟基(-OH)基团且带有正电荷;T8主要通过增大酸不溶物的体积加快沉降速率,而G1或G2或G3则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并且均存在适宜的加入量,处理效果以复配絮凝剂T8/G1为最佳,适宜的沉降条件为:70 g/L的酸不溶物悬浮液中,T8加入量600 mg/L,G1加入量15 mg/L,达到的平均沉降速率是8.7 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沉降 酸不溶物 沉降机理 吸附架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