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爱耕织图石刻剖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荆三林 李趁有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141-148,共8页
1978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博爱县南十五华里的邬庄,发现了一幅完整的清光绪年间所刻耕织图。“耕织图石刻共有20幅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减地线刻。在画面的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面内... 1978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博爱县南十五华里的邬庄,发现了一幅完整的清光绪年间所刻耕织图。“耕织图石刻共有20幅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减地线刻。在画面的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面内容共分两组。第一组共十幅,是反映稻子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组也是十幅,是反映棉花从播种到最后经过加工最后织成布的全过程。”(见图)它的发现对我们研究清代晚期的农具和纺织工具有着极重要的价值。下面试就耕织图刻石作一些粗浅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爱县 全过程 棉花 工具 石刻 清代晚期 画面 田间管理 明清时代 图案填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复种工具 被引量:2
2
作者 荆三林 李趁有 《农业考古》 1986年第1期154-156,共3页
复种工具是用于播种之后的起复盖和压实作用的一种工具。它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其它古代农具一样它也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特点。近读一些名家关于中国古代农具之大著,一些学者认为,早在西汉三脚楼问世不久就已经出现了砘子等先进的... 复种工具是用于播种之后的起复盖和压实作用的一种工具。它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其它古代农具一样它也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特点。近读一些名家关于中国古代农具之大著,一些学者认为,早在西汉三脚楼问世不久就已经出现了砘子等先进的复种、压实工具。我看这种推断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复种工具早于播种工具(指耧一类的条播工具)出现是事实,但赵过发明耧车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是使用砘子作为压实工具的。下面我们分三个阶段简述一下它的历史,以求教于诸位大家和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 复种 古代农具 新石器时代 压实作用 三个阶段 自身发展 复盖 播种 西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陈玉璂《农具记》浅识 被引量:1
3
作者 荆三林 李趁有 《农业考古》 1993年第1期103-105,95,共4页
(一) 陈玉璂,字赓明,号椒峰,清初江苏武进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中书令。少时苦学,每天读书至深夜,两眸欲合之时,即用艾草灼臂。诗文皆佳,下笔千言,旬日之间,文稿可至只余厚。其《农具记》文短而语精,且有新意,是作者在武进家中,通过亲... (一) 陈玉璂,字赓明,号椒峰,清初江苏武进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中书令。少时苦学,每天读书至深夜,两眸欲合之时,即用艾草灼臂。诗文皆佳,下笔千言,旬日之间,文稿可至只余厚。其《农具记》文短而语精,且有新意,是作者在武进家中,通过亲身经历,并向老农咨询,参考前人著述而就。《农具记》现常见到的版本有两种:一种是收入清人王晫《檀几丛书》第五帙第四十二卷、清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张氏霞举堂的版本。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农具 农政全书 山东省图书馆 江苏武进 工具 师范学院图书馆 中央民族学院 前人著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昭成寺僧朗谷果园庄地亩幢》所表现的晚唐寺院经济情况 被引量:12
4
作者 荆三林 《学术研究》 1980年第3期91-96,共6页
一、叙说《昭成寺僧朗谷果园庄地亩幢》,刻于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继刻至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石高三市尺多,八面,每面宽五、六市寸,全文共约四千多字,现存于河南荥阳县广武区桃花峪。
关键词 桃花峪 果园 寺田 施主 贞元 山原 寺院 晚唐 地主 佛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近郊伊通河流域史前文化遗跡调查报告
5
作者 荆三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4年第1期157-178,共22页
(上)遺址一、地理位置伊通河金史作益褪河,明史作一秃河,又名伊图河,源於吉林省磐石縣城西库勒嶺西側,西北流至伊通县城南二十华里勒克山村东,會伊巴丹河,更北流經長春農安,會新开河,驛馬河入松花江。由伊通以北至長春间,河之东侧為連... (上)遺址一、地理位置伊通河金史作益褪河,明史作一秃河,又名伊图河,源於吉林省磐石縣城西库勒嶺西側,西北流至伊通县城南二十华里勒克山村东,會伊巴丹河,更北流經長春農安,會新开河,驛馬河入松花江。由伊通以北至長春间,河之东侧為連續起伏狀花崗岩丘陵地带,西侧陵原則地勢較為平坦,中间为一河谷冲積平原,土地肥沃,可耕可牧。沿此兩側约百餘華里,到處散佈着先史人類足跡,尤以長春附近地區為中心,據近八九個月調查研究之結果,這一帶當為史前人類長久居留地區。按長春位於北緯四十三度五十一分,東經一百二十度二十分,海拔二百一十五米,城在伊通河之西畔,漢為玄蒐郡地,北魏屬高勾麗,唐以後屬渤海國|设长春州於黄龍府,長春之名自此始。金屬泰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调查报告 中石器 陶片 文化期 陶器 居留地 新石器 遗址 地理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