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应用于腰椎病变的早期结果和适应证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6 位作者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方向前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中国骨伤》 2025年第5期454-464,共11页
目的:总结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在腰椎病变应用中的早期临床结果和安全性,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治疗的92例腰椎... 目的:总结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在腰椎病变应用中的早期临床结果和安全性,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治疗的92例腰椎病例。男30例,女62例;年龄32~83(61.20±12.94)岁;腰椎管狭窄症2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11例,椎间盘源性腰痛6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原发性腰椎间隙炎13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6例,退行性腰椎侧后凸畸形14例。术前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T值-1~-2.4者31例,T值-2.5~-3.5者8例,其余骨密度正常。单节段68例,2节段9例,3节段12例,4节段3例;L_(1,2)1例,L_(2,3)4例,L_(3,4)10例,L_(4,5)53例,L_(2,3)-L_(3,4)3例,L_(3,4)-L_(4,5)6例,L_(1,2)L_(2,3)L_(3,4)1例,L_(1,2)L_(3,4)L_(4,5)1例,L_(2,3)L_(3,4)L_(4,5)10例,L_(1,2)L_(2,3)L_(3,4)L_(4,5)3例。观察病例的临床和影像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84(38.50±12.75)个月。手术时间40~140(60.92±27.40)min,术中出血量20~720(68.22±141.60)ml。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23±1.94)mm,恢复至术后的(12.68±2.01)mm,末次随访时的(9.11±1.7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6.641,P=0.008),其中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P<0.0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6,P<0.0001)。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分级:0级69例76节段,Ⅰ级17例43节段,Ⅱ级5例14节段,Ⅲ级1例1节段;按节段数统计:正常沉降占56.72%,异常沉降占43.28%。正常沉降组的骨密度T值-0.50±0.07优于异常沉降组-2.1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5,P=0.014)。患者腰痛VAS由术前的(6.28±2.11)分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48±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术前的(36.30±7.5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0.2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P<0.0001)。术中血管损伤4例,终板损伤21例,合并椎体骨折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术后左侧交感链损伤4例,一过性左侧屈髋无力4例,左大腿前外侧麻木伴股四头肌无力2例,不全型肠梗阻1例;8例因融合器沉降伴顽固性腰部酸痛,6例融合器沉降并横向移位经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发症实际发生为38例,发生率41.3%。结论:Stand-alone OLIF用于腰椎病变的融合获得了较好的早期结果,临床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须慎重应用,建议逐步完善并明确手术适应证和具体病例选择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椎间融合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并发症 再手术 手术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忠友 陈平泉 +9 位作者 赵兴 吴宏飞 张建乔 方向前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范顺武 宋国浩 范时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固定 椎间融合 终板损伤 融合器沉降 融合器移位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发生特点与处理策略
3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10 位作者 何登伟 张玙 陈平泉 吴宏飞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64-1172,共9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12例腰椎病变术后出现融合器移位患者的...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12例腰椎病变术后出现融合器移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53~81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3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3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T值>-1 SD 1例,T值-1~-2.5 SD5例,T值<-2.5 SD 6例;单节段融合9例,2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9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分别于发生融合器移位时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比较发生融合器移位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再次手术的10例患者术后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1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腰痛VAS由融合器移位时的3~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0~2分;ODI由发生融合器移位时的31%~5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5%~13%。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11例采用融合器植骨患者均出现融合器沉降,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由发生融合器移位时的9.0~12.7 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8.0~11.8 mm。末次随访时除1例没有影像结果外,其余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OLIF可用于腰椎病变的融合,术后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特别是多发生于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术中出现终板损伤,以及采用Stand-alone方式病例,且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对于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方式所发生的融合器移位需要采取手术干预。虽然融合器移位经及时发现,确切处理,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但仍要强调术前病例的精准选择、OLIF方式的合适应用、术中的精细操作等预防融合器移位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固定 椎间融合 并发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不稳和腰椎滑脱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27
4
作者 范顺武 赵兴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4期241-244,共4页
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然而在临床上,有关不稳和滑脱的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滑脱的复位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理清。我们在复习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 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然而在临床上,有关不稳和滑脱的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滑脱的复位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理清。我们在复习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本期刊出的几篇相关论文,与同道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稳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临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骨折手术固定技术的选择与思考 被引量:9
5
作者 范顺武 陈意磊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7期535-539,共5页
下肢是成人骨折的常见部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髋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逐步上升。与此同时,城市化、公路交通和建筑业的繁荣伴随着意外事故的增加,使得下肢长骨骨干骨折、粉碎性骨折、开放骨折等高能量创伤更为常见,骨科... 下肢是成人骨折的常见部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髋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逐步上升。与此同时,城市化、公路交通和建筑业的繁荣伴随着意外事故的增加,使得下肢长骨骨干骨折、粉碎性骨折、开放骨折等高能量创伤更为常见,骨科医生面临更大的挑战。下肢骨折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肢体力线、促进愈合、恢复关节功能与行走。大部分下肢骨折很难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而需要手术固定,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治疗时机、合适的内固定物及正确的操作技术。因篇幅有限,笔者仅选取了髋部(包括股骨颈和股骨转子周围)、胫骨平台和胫骨干这几个常见骨折部位为例,介绍目前下肢骨折常用的固定技术、适应证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手术 固定技术 髋关节周围骨折 长骨骨干骨折 保守治疗 股骨转子周围 人口老龄化 粉碎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脊柱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被引量:17
6
作者 范顺武 胡子昂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783-786,共4页
结核病是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我国在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中发病率最高,年发病人数超过110万,占全球发病的12%,骨与关节结核是比较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4%,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 结核病是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我国在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中发病率最高,年发病人数超过110万,占全球发病的12%,骨与关节结核是比较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4%,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尤以脊柱结核所占的比例最高达50%,而在脊柱结核中,又以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约为99%[1]。目前脊柱结核耐药情况严重,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而脊柱结核破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抗结核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把握微创理念,创新发展脊柱融合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范顺武 胡志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93-296,共4页
脊柱融合手术是脊柱外科的一项基本技术,自Hibbs[1]和Albee[2]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以来,随着手术入路、器械和植骨材料等不断发展,脊柱融合手术已成为脊柱疾患治疗的一个金标准术式,广泛应用于脊柱创伤、脊柱退变性疾患、脊柱感染和脊... 脊柱融合手术是脊柱外科的一项基本技术,自Hibbs[1]和Albee[2]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以来,随着手术入路、器械和植骨材料等不断发展,脊柱融合手术已成为脊柱疾患治疗的一个金标准术式,广泛应用于脊柱创伤、脊柱退变性疾患、脊柱感染和脊柱肿瘤等。20世纪80年代,脊柱融合开始引入微创手术理念:通过最小组织损伤途径,用最精确的内植物对脊柱进行手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软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术后疼痛,加快了术后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为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本期刊出的相关论文[3-6]及文献回顾,就目前临床常用的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做一述评,以期为临床规范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患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41
8
作者 辛龙 张春 +3 位作者 徐卫星 钟甫华 范顺武 王振斌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缺损通常缺乏自行修复能力,要求外科修复。传统外科治疗软骨损伤包括关节镜下冲洗清理术、微骨折术、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方法。关节冲洗清理术去除了关节内致痛因素,操作简单,... 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缺损通常缺乏自行修复能力,要求外科修复。传统外科治疗软骨损伤包括关节镜下冲洗清理术、微骨折术、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方法。关节冲洗清理术去除了关节内致痛因素,操作简单,应用广泛,早期疗效确切。微骨折术及自体骨软骨移植对小面积的软骨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然而远期临床观察发现钻孔渗透修复的纤维软骨会降低微骨折术后疗效,相对于重建负重区关节面完整性自体骨软骨移植更具有优势。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及异体骨软骨移植适用于更大面积的软骨缺损,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后存活率受到局部排斥反应影响,从而降低了远期疗效。软骨组织工程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修复质量,实现修复组织接近透明软骨,但对于累及软骨下骨板、反应性骨水肿、严重骨量丢失或下肢轴线不良具有局限性。近年来许多新技术陆续应用于软骨损伤治疗领域,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疗效好、花费低、多技术联合应用的外科修复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的治疗软骨损伤的重要手段。目前如何提高软骨修复质量,更具抗压、耐磨性,仍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损伤 外科治疗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痛对脊旁多裂肌萎缩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吴巍巍 胡志军 +3 位作者 范顺武 徐文斌 方向前 赵凤东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明确慢性腰痛对脊旁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大小及脂肪化程度的影响。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对门诊治疗的腰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筛选出31例符合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3~55岁,平均36.4岁。主... 目的:明确慢性腰痛对脊旁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大小及脂肪化程度的影响。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对门诊治疗的腰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筛选出31例符合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3~55岁,平均36.4岁。主要症状是反复腰痛,病程大于1年,X线、CT、MRI均未见明显异常。采用MRI成像测量同一病例先后不同时间点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及T2信号比率的变化,再获取2次MRI检查时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分析先后2次测量多裂肌净面积及T2信号比率的变化与腰痛的病程、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腰痛对脊旁多裂肌的影响。结果:同一病例第2次MRI检查多裂肌净横截面积明显小于第1次MRI检查,T2信号比率则明显高于第1次MRI检查(P<0.05)。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减小率与VAS评分、病程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而T2信号比率增加率与VAS评分、病程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腰痛是脊旁多裂肌萎缩和脂肪化的重要原因,腰痛时间、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均与多裂肌萎缩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多裂肌 肌萎缩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侧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19
10
作者 胡庆丰 范顺武 +1 位作者 周辉 潘浩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掌侧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T-locking-compression plate,T-LCP)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必要性。方法:自2003年1月-2006年3月,应用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掌侧入路治疗老年桡骨... 目的:评价应用掌侧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T-locking-compression plate,T-LCP)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必要性。方法:自2003年1月-2006年3月,应用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掌侧入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23例,骨折类型均为AO分型的B、C型;男7例,女16例,年龄60-78岁,平均66岁。术后进行腕关节功能随访,X线片观察。结果: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个月。X线示骨折全部愈合。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平均为4.5°,尺倾角为19.2°。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0.85cm。按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分:优11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达85.7%(18/21)。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AO-B、C型)有手术必要性,掌侧T-LCP内固定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具有固定可靠、退钉率低、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老年人 骨质疏松 内固定 锁定加压接骨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黄韧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观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毛兆光 范顺武 +1 位作者 赵凤东 朱有法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黄韧带椎板间部组织学特征和新生成胶原的主要种类。方法对手术切除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椎板间部黄韧带进行常规HE染色和Masson三色改良法胶原染色,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退变黄韧带中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黄韧带椎板间部组织学特征和新生成胶原的主要种类。方法对手术切除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椎板间部黄韧带进行常规HE染色和Masson三色改良法胶原染色,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退变黄韧带中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普通光镜观察。结果退行性腰椎滑脱组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胶原成分显著增加,结构紊乱;免疫组化示基质染色明显深于对照组,其浅黄色至棕褐色阳性表达产物也见于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胞浆中,Ⅱ型胶原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与正常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黄韧带退变增生肥厚,并有软骨化和骨化倾向,新生的胶原以Ⅱ型胶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 退行性腰椎滑脱 Ⅱ型胶原 免疫组化 退变 病理组织学 观察 增加 对手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入路在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对多裂肌损伤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蒋宋怡 胡志军 +1 位作者 范顺武 方向前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9期735-740,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Wiltse肌间隙入路与经多裂肌入路术式,在单节段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术中,对脊旁多裂肌损伤程度的差别,为肌间隙入路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应用小切口TLIF术治疗一... 目的:对比研究Wiltse肌间隙入路与经多裂肌入路术式,在单节段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术中,对脊旁多裂肌损伤程度的差别,为肌间隙入路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应用小切口TLIF术治疗一组连续的单侧下肢症状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共46例.减压侧统一通过经多裂肌肌内入路,非减压侧随机分组,住院日奇数患者实施肌间隙入路,住院日偶数患者实施肌内入路.肌间隙入路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6~74岁,平均(52.7±9.2)岁;L3,4病变1例,L4,5病变12例,L5S1病变9例.肌内入路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32~72岁,平均(51.8±8.7)岁;L3,4病变2例,L4,5病变14例,L5S1病变8例.记录两组病例的非减压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进行MRI复查,并进行手术节段水平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和T2信号强度比率测量,组内和组间比较两种术式多裂肌萎缩及脂肪化退变差异.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原始病变、切口缝合时间无显着差别,而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皮肤切口至置钉完毕时间明显低于肌内入路组(P〈0.01).两组非减压侧,术前VAS分值无明显差别;而术后1、6、12个月,肌间隙入路组VAS分值明显低于肌内入路组(P〈0.01).组内配对比较和组间比较,肌间隙入路术后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减小百分率和T2信号强度比率增加百分率均明显小于肌内入路术式(P〈0.01).结论:与肌内入路术式相比,肌间隙入路术式具有出血少、入路简单、置钉容易、对脊旁肌多裂肌损伤小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外科手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抗生素灌洗和载药人工骨植骨联合皮瓣或肌皮瓣移植治疗难治性慢性骨髓炎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波 范顺武 +1 位作者 李钧 舒正华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4期251-252,共2页
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程长且难以治愈,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临床治愈,一直是骨科医生探索的方向。随着医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 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程长且难以治愈,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临床治愈,一直是骨科医生探索的方向。随着医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严重创伤术后伴有软组织缺损的难治性慢性骨髓炎13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清创术 骨移植 磷酸钙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 被引量:7
14
作者 梅正峰 雷文涛 +3 位作者 黄东辉 赵琦辉 赵凤东 范顺武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双侧耻骨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7~59岁,平均40.5岁。按Tile骨折分类法:A型8例,B型6例,C型...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双侧耻骨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7~59岁,平均40.5岁。按Tile骨折分类法:A型8例,B型6例,C型2例。16例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11例,联合髂窝入路4例,联合后路1例。观察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评价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改良Stoppa手术入路切口长度为8~10 cm,平均9 cm;手术时间75~135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400~900 ml,平均600 ml。16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7~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无伤口化脓感染、异位骨化,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腹壁疝发生。根据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标准,耻骨支骨折复位优9例,良6例,可1例。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总分85.32±8.50,其中优8例,良6例,一般2例。结论:改良Stoppa手术入路具有切口方便直接、手术视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耻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 被引量:11
15
作者 梅正峰 范顺武 +3 位作者 赵凤东 王翀妍 刘军辉 单治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6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1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3~80岁,平均53.5岁;病程2 h^3 d。骨折按AO分型:A型4例,B型11例,C型3例。...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1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3~80岁,平均53.5岁;病程2 h^3 d。骨折按AO分型:A型4例,B型11例,C型3例。开放骨折6例(Gustilo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例),闭合骨折12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2例发生局部皮肤坏死(其中1例骨外露),2例骨折延迟愈合(均为开放性骨折),1例钉道感染,均无螺钉松动及折断发生。按Johner-Wruhs评价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锁定钢板外固定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外固定器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冷藏技术在手足皮肤回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继超 范顺武 +4 位作者 崔岩 王西迅 陈波 童哲 李钧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48-853,共6页
目的:总结联合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冷藏技术回植手足撕脱皮肤的临床效果与体会。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利用联合技术回植手足撕脱皮肤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62岁,平均32岁。受伤至就诊时间... 目的:总结联合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冷藏技术回植手足撕脱皮肤的临床效果与体会。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利用联合技术回植手足撕脱皮肤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62岁,平均32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4 h,平均2.4 h。受伤原因:机器伤7例,车轮碾压6例。受伤部位:手指2例,手背侧5例,足背侧6例。撕脱皮肤面积:5 cm×6 cm^12 cm×16 cm,4例患者合并肌腱、骨外露。均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封闭创面,-4℃或-80℃保存撕脱皮肤。-4℃低温保存皮肤4 d后原位回植5例,修复皮瓣供区3例;-80℃冷冻皮肤伤后7~8 d回植4例,45 d回植1例。结果:13例回植皮肤中,1例小腿至足背部皮肤脱套伤患者足背皮肤回植完全坏死,1例4指皮肤脱套伤45 d回植后成活约30%,后多次植皮治愈。余回植皮肤成活面积大于85%,换药后治愈。按照贾金鹏等的皮肤成活面积评价标准,获得优11例,中1例,差1例。成活11例病例无植皮处破溃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22个月,植皮柔韧性良好。感觉恢复按BMRC标准:S3+3例,S35例,S23例。结论:应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冷藏技术回植手足撕脱皮肤,为Ⅱ期手术患者创面准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时间空间。尤其对于大面积皮肤撕脱患者,可有效利用撕脱皮肤,减少植皮供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痛苦,减少植皮供区瘢痕、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冷藏 移植 自体 皮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洪斌 鲍丰 +2 位作者 季向荣 范顺武 陈红卫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9期656-658,共3页
目的:观察在体位复位辅助下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男28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8岁。通过体位复位及Sky扩张器撑开复位后,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充填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目的:观察在体位复位辅助下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男28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8岁。通过体位复位及Sky扩张器撑开复位后,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充填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根据Denis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压缩性骨折,B型27例,C型3例,D型5例;爆裂性骨折2例,均为B型。利用体位复位,经皮穿刺,Sky椎体成形器扩张椎体,注入可降解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并计算椎体高度丢失率和后凸畸形矫正率,记录分析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形态变化。结果: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显著缓解,VAS评分改变从术前平均(7.6±2.5)分降至术后平均(1.8±1.5)分,椎体前壁高度和中间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采用体位复位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因对Fischer344/N大鼠骨肉瘤化疗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剑 顾传龙 +1 位作者 万双林 范顺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通过对Fischer344/N荷瘤大鼠的体内试验,研究咖啡因(安钠咖)联合顺铂对骨肉瘤化疗的增效作用。方法:对皮下种植瘤成功生长的Fischer344/N大鼠分别以顺铂2.5mg/kg、咖啡因90mg/kg×2d以及两者联合的方案处理,对照组用等量的生... 目的:通过对Fischer344/N荷瘤大鼠的体内试验,研究咖啡因(安钠咖)联合顺铂对骨肉瘤化疗的增效作用。方法:对皮下种植瘤成功生长的Fischer344/N大鼠分别以顺铂2.5mg/kg、咖啡因90mg/kg×2d以及两者联合的方案处理,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药物以0.5ml/h经腹腔由微量注射器注入。测量肿瘤的大小,换算成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作PCNA免疫组化染色,TUNEL染色。计算抑瘤率、PCNA指数和凋亡指数,记录生存时间。结果:给药后3d测量计算所得的抑瘤率分别为:对照组-0.5219±0.1429,单用顺铂组0.0362±0.0957,单用咖啡因组-0.4193±0.1345,咖啡因和顺铂联用组0.3646±0.1313,经方差分析P<0.01;PCNA指数(PI)为:对照组0.4587±0.1312,单用顺铂组0.1847±0.0535,单用咖啡因组0.4381±0.0706,咖啡因和顺铂联合使用组0.0314±0.0231,经方差分析P<0.01;凋亡指数(AI)为:对照组0.0008±0.0005,单用顺铂组0.0077±0.0060,单用咖啡因组0.0011±0.0003,咖啡因和顺铂联合使用组0.0295±0.0069,经方差分析P<0.01;生存时间:对照组(33.63±4.63)d,单用顺铂组(52.13±11.74)d,单用咖啡因组(35.63±5.15)d,以及咖啡因和顺铂联合使用组(55.13±16.23)d,经方差分析P<0.01。结论:联用咖啡因后,顺铂的抑瘤作用得到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药物疗法 咖啡因/投药和剂量 顺铂/投药和剂量 疾病模型 动物 药物疗法 联合 凋亡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融合技术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策略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永兴 俞伟 +8 位作者 张建乔 曾忠友 范顺武 赵兴 马维虎 何登伟 倪文飞 范时洋 籍剑飞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142-1147,共6页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5家医院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5家医院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3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9例,女156例;年龄32~83(61.9±13.5)岁。7例出现血管损伤,其中4例节段血管损伤,1例左髂总动脉损伤,1例左髂总静脉损伤,1例卵巢静脉损伤。结果:失访5例(单纯OLIF 2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其余获得随访,时间6~36(15.6±7.5)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8)分(t=7.21,P=0.033);ODI指数由术前的(36.5±7.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4±3.6)%(t=8.11,P=0.025)。结论:斜外侧腰椎融合技术为微创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在其广泛应用的同时尚存在并发血管损伤的风险。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要谨慎细致操作,才能有效预防血管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微创外科手术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在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腰椎间盘退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平泉 曾忠友 +9 位作者 赵兴 范时洋 吴宏飞 俞伟 张建乔 宋永兴 范顺武 方向前 裴斐 宋国浩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探讨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应用于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 目的:探讨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应用于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5~67(55.48±8.07)岁;病史36~240(82.40±47.68)个月。病变部位:L2,32例,L3,45例,L4,59例;均表现为慢性腰痛,伴下肢神经症状3例。采用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中无血管、终板损伤和椎体骨折。切口长度(4.06±0.42)cm,手术时间(45.12±5.43)min,术中出血量(33.40±7.29)ml;术后72 h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1.14±0.47。所有患者无切口皮肤坏死、愈合不良或感染;出现交感链损伤1例、左大腿前外侧疼痛并麻木2例、左侧髂腰肌无力1例,均为一过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25%(4/16)。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20.80±5.46)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获得明显的恢复,随访过程中有轻度丢失。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均获得良好的改善。融合器无明显沉降或移位,均获得椎间融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明显改善。结论:只要严格病例选择,充分的术前检查,采用Stand-alone OLIF治疗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效果良好,临床优势明显,是较好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MODIC改变 终板硬化 脊柱融合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