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月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测定及其与生长激素关系的研究
1
作者 范雪爱 李彦敏 +3 位作者 韩小梅 闫国超 田朝霞 孙霖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8-339,共2页
关键词 瘦素 新生儿 诊断 化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脐血脂联素水平测定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田朝霞 李彦敏 +3 位作者 范雪爱 闫国超 陈宝昌 范俊彦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91-692,共2页
关键词 胎血 脂联素 出生体重 胎龄 性别 分娩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食症患儿血清瘦素与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韩小梅 李彦敏 +1 位作者 陈宝昌 范雪爱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 探讨厌食症患儿血清瘦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测定48例厌食症患儿度4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结... 目的 探讨厌食症患儿血清瘦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测定48例厌食症患儿度4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结果 2~10岁厌食症惠儿血清瘦素水平:男(1.45±1.24)μg/L,女(2.23±1.56)μg/L;正常小儿为:男(3.75±2.82)μg/L,女(6.29±2.45)μg/L;厌食症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清T3、T4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厌食症患儿血清瘦素与T3、T4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0.56,均P〈0.01)。结论 瘦素与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共同在调节摄食与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甲状腺激素类 儿童 血清 厌食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4岁正常小儿血清瘦素水平测定
4
作者 韩小梅 李彦敏 +5 位作者 陈宝昌 范雪爱 王炳辉 田朝霞 董红红 杜小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1397-1399,共3页
目的 研究 1~ 14岁正常小儿血清瘦素水平及其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 138例 1~ 14岁正常小儿的血清瘦素水平 ,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变化趋势 ,以及与BMI的相关性。结果 ①不同年龄组小... 目的 研究 1~ 14岁正常小儿血清瘦素水平及其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 138例 1~ 14岁正常小儿的血清瘦素水平 ,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变化趋势 ,以及与BMI的相关性。结果 ①不同年龄组小儿血清瘦素水平测定值 ,1~ 5岁、>5~ 10岁、>10~ 14岁 3个年龄组男童分别为 (1.4 9± 0 .4 8) μg/L、(4.87± 3.5 1) μg/L、(3.34± 0 .85 ) μg/L ,女童分别为 (2 .12± 0 .4 7) μg/L、(7.6 9± 5 .84 ) μg/L、(12 .7± 5 .2 2 ) μg/L ,女童的血清瘦素水平随年龄增大而升高 ,男童 1~ 10岁 ,血清瘦素水平随年龄增大呈升高趋势 ,11~ 14岁 ,瘦素水平呈相反变化 ,即随年龄增大而降低 ;②相同年龄组女童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童 (P <0 .0 1) ;③不论男童、女童 ,血清瘦素水平均与BMI呈显著正相关 (男r =0 .73,P <0 .0 0 1;女r =0 .81,P <0 .0 0 1)。结论 性别、年龄、BMI是影响小儿血清瘦素水平的 3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测定Tei指数和LVEDV、LVESV、SV评估足月小样儿心功能变化的研究
5
作者 靳雅玲 王亚东 +2 位作者 李洁 何颖 范雪爱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331-337,共7页
目的探究超声测定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对足月小样儿心功能变化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邢台市中心医院出生的100例足月小样儿(研究组),其中男... 目的探究超声测定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对足月小样儿心功能变化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邢台市中心医院出生的100例足月小样儿(研究组),其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胎龄37~41+6周,平均胎龄39.62周;体质量2.07~2.43 kg,平均体质量2.12 kg。依据足月小样儿胎龄将新生儿分为早期足月小样儿(37~38+6周)组,晚期足月小样儿(39~41^(+6)周)组,每组50例。另选择医院同期出生的5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胎龄38~40+6周,平均胎龄39.33周;体质量2.53~4.00 kg,平均体质量3.07 kg。采用超声测定3组Tei指数和LVEDV、LVESV、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左右心大血管内径、室壁厚度、心内径指标,二、三尖瓣心舒张功能指标,进而评估足月小样儿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早期足月小样儿组、晚期足月小样儿组左右心室等容收缩期时间(ICT)+等容舒张期时间(IRT)、射血期时间(ET)依次降低,Tei指数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早期足月小样儿组、晚期足月小样儿组SV[(3.50±0.94)mL vs(2.96±0.63)mL vs(2.55±0.48)mL]、LVEDV[(5.07±1.19)m L vs(4.71±1.05)mL vs(4.49±0.93)mL]、LVEF[(71.53±4.52)%vs(66.19±3.21)%vs(63.44±2.98)%]、CO指数[(0.75±0.09)L/min vs(0.51±0.13)L/min vs(0.44±0.17)L/min]依次降低,LVESV指数依次升高[(1.46±0.37)mL vs(1.59±0.41)m L vs(1.66±0.4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早期足月小样儿组、晚期足月小样儿组主动脉根部内径(AOD)[(6.9±1.0)mm vs(6.0±0.8)mm vs(5.5±0.5)mm]、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心房收缩期末期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指数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47、37.000、27.820、34.742、27.990,P<0.05)。对照组、早期足月小样儿组、晚期足月小样儿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平均动脉压(MAP)、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07、11.868、39.000、9.511,P<0.05)。对照组、早期足月小样儿组、晚期足月小样儿组A、E/A值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1、35.399,P<0.05)。结论足月小样儿的超声测定Tei指数和LVEDV、LVESV、SV、CO较健康足月新生儿改变明显,在心功能变化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Tei指数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 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 心搏量(SV) 足月小样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橼酸咖啡因与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6
作者 要丽君 范雪爱 《安徽医学》 2017年第11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常规给氧与氨茶碱联合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B两... 目的对比分析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常规给氧与氨茶碱联合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B两组,各36例,均以常规治疗为基础方案,当患儿呼吸暂停发作≥3次/天或呼吸暂停需皮囊加压给氧才能恢复呼吸时,A组应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常规给氧方案治疗,B组应用氨茶碱联合HHFNC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临床结局、不良反应、中转插管式机械通气情况。结果 A组显效22例(61.1%),B组显效20例(55.6%),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院内死亡、支气管肺发育不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转插管式机械通气率、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常规给氧方案与采用氨茶碱联合HHFNC方案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疗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咖啡因 氨茶碱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早产儿 呼吸暂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呼吸暂停防治的临床体会
7
作者 范雪爱 《北方药学》 2015年第2期187-187,共1页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原发性和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病原因、发病规律,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为降低患儿死亡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6年8月~2014年4月诊治的94例原发性与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新生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因素...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原发性和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病原因、发病规律,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为降低患儿死亡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6年8月~2014年4月诊治的94例原发性与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新生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因素、发病规律及治疗效果。结果:94例患儿中有41例为原发性呼吸暂停,38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53例为继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35例,仍占主要构成部分,足月儿14例,过期儿4例。继发性呼吸暂停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颅内出血2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1例,新生儿肺炎11例,新生儿水电解质紊乱3例,先心病2例,胃食管反流2例,消化道畸形1例。94例患儿中治愈89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结论:新生儿呼吸暂停中以早产儿占主体,脑部病变及肺部病变所致的缺血缺氧及水电解质紊乱是呼吸暂停的主要发病因素,故加强围产期护理,降低早产率及生产过程中的窒息是降低新生儿呼吸暂停发病率及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呼吸暂停 缺氧 水电解质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