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翘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和HPLC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牛明福 杜梦璇 +5 位作者 范逸文 李阳 刘永慧 布青云 朱凯阳 陈济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7-602,共6页
为获得能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连翘内生菌,从连翘新鲜组织中分离纯化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学分析,牛津杯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对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以连翘主要活性成分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B标准品为对照,HPL... 为获得能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连翘内生菌,从连翘新鲜组织中分离纯化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学分析,牛津杯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对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以连翘主要活性成分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B标准品为对照,HPLC测定发酵上清液中的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B含量。结果表明从连翘新鲜组织中获得了5株内生真菌,其中4株菌的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对这4株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3株菌为枝胞菌,另1株菌为曲霉菌,HPLC结果显示这4株菌的发酵上清液中均含有一定浓度的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B,发酵液中发挥抑菌活性的成分是否与这三种物质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连翘内生真菌可以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这一结果为后续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抑菌物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菌种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抑菌活性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γ干扰素与补体C3d主要片段的串联表达及活性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牛明福 范逸文 +3 位作者 杜梦璇 鲍永毅 宫强 侯颖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2-666,共5页
目的:本研究将干扰素和补体C3d主要片段进行串联表达,以研究共同刺激细胞的活性,观察它们的免疫佐剂效应,以期获得一种更高效的免疫佐剂。方法:本实验合成了chIFN-γ、chIFN-γ-C3d基因,利用pET29a(+)构建重组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 目的:本研究将干扰素和补体C3d主要片段进行串联表达,以研究共同刺激细胞的活性,观察它们的免疫佐剂效应,以期获得一种更高效的免疫佐剂。方法:本实验合成了chIFN-γ、chIFN-γ-C3d基因,利用pET29a(+)构建重组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将重组蛋白纯化后进行鸡胚内抗新城疫病毒活性研究;并与DNA疫苗共同免疫雏鸡,HI法测定抗体水平,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分析免疫器官指数变化。结果:成功表达纯化了chIFN-γ和chIFN-γ-C3d两个蛋白,SDS-PAGE电泳检测分子量分别约为17 kD和21 kD,His标签抗体检测表明蛋白表达正确。鸡胚内抗病毒活性测定表明一定浓度的chIFN-γ和chIFN-γ-C3d均可以抑制新城疫病毒的增殖,低浓度时chIFN-γ-C3d抗病毒活性高于chIFN-γ;与DNA疫苗联合免疫后,HA组、γ+HA和γ+C+HA组抗体水平持续升高,且与HA组相比,γ+C+HA组抗体水平更高,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7周开始γ+C+HA组的抗体水平均高于γ+HA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A、γ+HA和γ+c+HA组淋巴细胞均显示出较高的增殖活性,且γ+c-HA组增殖活性更高,与HA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γ+HA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hIFN-γ-C3d、chIFN-γ都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且chIFN-γ-C3d比chIFN-γ作用更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第9周时,γ+C+HA组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都高于其他组,与γ+HA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验表明,相比于单独的DNA疫苗,chIFN-γ-C3d或chIFN-γ与DNA疫苗联合免疫具有更强的免疫效果,chIFN-γ-C3d比单独的chIFN-γ效果更好,可作为一种新的免疫佐剂应用于DNA疫苗的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γ-干扰素 补体C3d 原核表达 抗病毒活性 免疫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泡菜母水中乳酸菌分离鉴定与发酵特性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此海 杨絮 +4 位作者 郭全友 李保国 郑尧 黄海潮 范逸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11-118,I0001,共9页
从四川传统萝卜泡菜母水中分离出优势乳酸菌,对其进行鉴定和发酵特性研究。用纯培养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离纯化,经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测序对菌种进行鉴定。对照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研究其生长特性、耐受性... 从四川传统萝卜泡菜母水中分离出优势乳酸菌,对其进行鉴定和发酵特性研究。用纯培养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离纯化,经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测序对菌种进行鉴定。对照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研究其生长特性、耐受性和降解亚硝酸盐能力,评价筛选菌株的发酵特性,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菌株产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L2、L3、L7、L15和L24等5株菌分别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n)和鼠李糖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L15和L24生长速度比其他菌株快;菌株L7、L15和L24产酸能力强;菌株L15和L24对NaCl的耐受性最好;菌株L7的NaNO2耐受性最差;5种菌株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均高于90%。5株乳酸菌产挥发性物质的特征不同,L3产酮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L15样品中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L24样品中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综上,5种乳酸菌均具有发酵泡菜潜能,可作为泡菜功能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分离鉴定 耐受性 发酵特性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