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Ⅲ. 稠油官能团组分与极性组分的油-水界面张力考察 被引量:24
1
作者 范维玉 陈树坤 +2 位作者 杨孟龙 宋远明 赵福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5,共5页
从稠油官能团组分与极性组分油 水界面张力的角度 ,研究了稠油各组分的界面活性及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测定了官能团四组分以及极性四组分的油 水界面张力 ,考察了组分浓度、水相 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对油 ... 从稠油官能团组分与极性组分油 水界面张力的角度 ,研究了稠油各组分的界面活性及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测定了官能团四组分以及极性四组分的油 水界面张力 ,考察了组分浓度、水相 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对油 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稠油极性四组分的甲苯溶液 水的界面张力大小顺序为 :饱和分 >芳香分 >胶质 >沥青质 ;官能团四组分的顺序为 :中性分 >碱性分 >酸性分和两性分。酸性分、两性分及沥青质均具有低界面张力的特性 ,尤其在碱性 (pH =11~ 12 )条件下 ,界面张力很低 ,是稠油中主要的界面活性组分。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O/W型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乳状液 稳定性 稠油组分 界面张力 官能团组分 极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膜式磺化工艺合成驱油用石油磺酸盐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范维玉 张数义 +2 位作者 李水平 南国枝 于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6-129,134,共5页
以高芳烃的中海绥中低凝环烷基减压馏分油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采用降管膜式反串器合成出了收率高达53.7%、有效物含量高达80%的石油磺酸盐(NPS)。SO3体积分数为4.2%、SO3与原料油中芳烃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温度为30... 以高芳烃的中海绥中低凝环烷基减压馏分油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采用降管膜式反串器合成出了收率高达53.7%、有效物含量高达80%的石油磺酸盐(NPS)。SO3体积分数为4.2%、SO3与原料油中芳烃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温度为30℃、稀释剂与原料油的质量稀释比为1.25是合成的较佳工艺条件。NPS具有较好的表(界)面活性,在较低的质量分数下表面张力为31.3mN/m,与盐或醇复配后,可达到10^-3~10^-4mN/m的超低界面张力。NPS作驱油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膜反应器 低温磺化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Ⅱ.稠油官能团组分表面膜性质探索 被引量:12
3
作者 范维玉 宋远明 +2 位作者 郭玉玺 刘兴玉 赵福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7,共6页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组分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以及沥青质、胶质的表面膜膜压 -面积 ( π-A)等温曲线和膜面积损失曲线 ,考察了水相 p H值、扩展溶剂芳香度等因素对 π-A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 ,稠油各组分都...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组分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以及沥青质、胶质的表面膜膜压 -面积 ( π-A)等温曲线和膜面积损失曲线 ,考察了水相 p H值、扩展溶剂芳香度等因素对 π-A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 ,稠油各组分都能在空气 /水表面形成二维不溶性表面膜 ,其中酸性分和沥青质的膜压较高 ;扩展溶剂芳香度增大 ,酸性分和两性分的膜压明显增大 ;p H值对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沥青质 π-A曲线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 ,增强碱性条件 ,有利于各组分膜压的提高 ;膜面积损失曲线表明 ,酸性分形成的单分子膜最稳定 ,沥青质、两性分形成的单分子膜较稳定。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酸性分或沥青质是稠油中成膜的主要界面活性组分 ,它们对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贡献较大 ;油相高芳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稠油组分 表面膜性质 膜压-面积等温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系列特稠油乳化降粘剂及其O/W型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范维玉 刘兴玉 +2 位作者 南国枝 杨孟龙 胡德燕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2期48-50,共3页
开发出了适合辽河油田冷家堡特稠油和胜利油田孤岛特稠油的GL系列乳化降粘剂,对其O/W型乳状液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由这两种特稠油制备的乳状液的流变性具有较大差异。剪切速率在50~800s-1范围内,对于辽河特稠油乳状液,... 开发出了适合辽河油田冷家堡特稠油和胜利油田孤岛特稠油的GL系列乳化降粘剂,对其O/W型乳状液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由这两种特稠油制备的乳状液的流变性具有较大差异。剪切速率在50~800s-1范围内,对于辽河特稠油乳状液,当其内相浓度低于28%时呈牛顿型流体状态,高于30%时呈胀流型流体状态;对于孤岛特稠油乳状液,当其内相浓度低于28%时呈牛顿型流体状态,高于30%时呈假塑性流体状态。剪切速率增加到约800s-1后,两种乳状液(即使内相浓度高达71%时的辽河特稠油乳状液)呈现牛顿流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稠油 化学驱油 乳状液 流变性 乳化降粘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组分油水界面zeta电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范维玉 宫传廷 +3 位作者 南国枝 陈树坤 肖建洪 李水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6-119,共4页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四组分 (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 )与极性四组分 (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的zeta(ζ)电势 ,考察了水相pH值、盐度等因素对 ζ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官能团各组分间 ζ电势绝对值的...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四组分 (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 )与极性四组分 (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的zeta(ζ)电势 ,考察了水相pH值、盐度等因素对 ζ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官能团各组分间 ζ电势绝对值的差别较明显 ,其中酸性分最高 ,两性分最低、碱性分和中性分居中。酸性分在 pH =11时 ζ电势绝对值达到最高 ,其他组分的 ζ电势在 pH =12时达到最高。极性四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差别不大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都随着pH值升高而升高。在盐度为 1g/L左右时 ,各组分的 ζ电势绝对值都有一个极大值 ,总趋势是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基本上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碱性条件下 (pH =11~ 12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起稳定作用的官能团组分主要是酸性分和极性四组分中的沥青质。水相的碱性条件有利于水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 ,盐在特定浓度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水包稠油乳状液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看 ,盐含量的增加会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的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组分 油水界面 zeta电势 影响因素 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稠油组分间相互作用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范维玉 白金美 +3 位作者 任崇桂 张铜耀 南国枝 李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3-126,共4页
考察了辽河稠油脱沥青质油、胶质、沥青质及胶质与沥青质混合物对水包稠油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包稠油乳状液体系中,辽河脱沥青质油中饱和分、芳香分的存在能够促进胶质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降低体系的油水界... 考察了辽河稠油脱沥青质油、胶质、沥青质及胶质与沥青质混合物对水包稠油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包稠油乳状液体系中,辽河脱沥青质油中饱和分、芳香分的存在能够促进胶质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降低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辽河胶质与沥青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较弱,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很小;沥青质的界面活性高于胶质和脱沥青质油,在水包稠油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中,沥青质起主要稳定作用;具有高芳碳率、低烷基碳率、高芳香环缩合程度的组分在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界面活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 沥青质 脱沥青质油 乳化剂 相互作用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103油田注水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考察 被引量:9
7
作者 范维玉 杨孟龙 +2 位作者 陈树坤 刘兴玉 南国枝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1999年第2期82-84,共3页
以石油酸和有机胺为原料合成SF103油田注水缓蚀剂。对胜利油田多个采油厂回注水的试验表明,SF103油田注水缓蚀剂适用于中性及偏酸性污水的缓蚀。当缓蚀剂的加入量在10~20mg/L时,其缓蚀效果可达90%左右,平... 以石油酸和有机胺为原料合成SF103油田注水缓蚀剂。对胜利油田多个采油厂回注水的试验表明,SF103油田注水缓蚀剂适用于中性及偏酸性污水的缓蚀。当缓蚀剂的加入量在10~20mg/L时,其缓蚀效果可达90%左右,平均静态腐蚀速率小于0.076mm/a.SF103缓蚀剂的原料来源广,生产成本低,生产过程简单且无三废污染,是一种较有应用前景的油田注水缓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石油酸 油田注水 注入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Heavy Crude Oil Fractions on the Stability of Oil-in-water Emulsions —— Isolation of functional fractions from heavy crude oil and study of their properties 被引量:5
8
作者 范维玉 宋远明 +3 位作者 南国枝 赵福麟 肖建洪 李水平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66-71,共6页
The functional fractions (acid, basic, amphoteric and neutral fractions) are isolated from the Liaohe Du-84 heavy crude oil and Shengli Gudao Kenxi heavy crude oil by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but the conventional... The functional fractions (acid, basic, amphoteric and neutral fractions) are isolated from the Liaohe Du-84 heavy crude oil and Shengli Gudao Kenxi heavy crude oil by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but the conventional fractions (saturates, aromatics, resins and asphaltenes) are also isolated from the heavy crude oil. These component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FT-IR), namely acid number, basic nitrogen number, ultimate analysis and molecular weight measurements using vapor pressure osmometry (VPO). The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method based on separation by a functional group induces a little change on the nature of the crudes and reasonable mass balances can be easily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crude oil components oil in water emul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酸酯的制备及其粘度性质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范维玉 杨孟龙 +2 位作者 刘兴玉 南国枝 陈树坤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54-58,共5页
针对我国高酸值原油的大量开采与加工,制备了四种典型石油酸酯并对其粘度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石油酸酯类油可达到多种粘度级别(100℃下粘度为3~17mm2/s),并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粘度指数为90~115)和低温... 针对我国高酸值原油的大量开采与加工,制备了四种典型石油酸酯并对其粘度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石油酸酯类油可达到多种粘度级别(100℃下粘度为3~17mm2/s),并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粘度指数为90~115)和低温性能。石油酸二元醇二酯的粘度比石油酸一元脂肪醇酯大。以石油酸为原料开发石油酸酯类润滑油和增塑剂产品具有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酸 石油酸酯 粘度指数 合成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Ⅰ.稠油官能团组分分离及其油水界面粘度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维玉 宋远明 +2 位作者 南国枝 李明远 赵福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8,共8页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按化学官能团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 ,同时按极性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组分。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及酸碱值测定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又测定了各组...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按化学官能团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 ,同时按极性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组分。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及酸碱值测定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又测定了各组分模拟油溶液的油水界面粘度 (IFV) ,考察了油相芳香度、水相 p H值等因素对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酸性分和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尤其在水相碱性条件下 ,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最高 (p H=1 2时达 0 .1 2 m N· s/m)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较低 ;沥青质的油水界面粘度明显高于胶质。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一般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增大 ,而碱性分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明显减小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的变化不大。酸性条件下 ,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碱性条件 (p H=1 1以上 )下 ,酸性分具有很高的油水界面粘度。水相碱性条件下稠油中的活性组分主要是官能团组分的酸性分或极性组分的沥青质。油相高芳香度和水相碱性条件有利于 O/W型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稠油乳状液 稠油官能团组分 界面膜性质 界面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典型石油酸酯的基本性质——倾点、密度及折光率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维玉 杨孟龙 +2 位作者 陈树坤 南国枝 刘兴玉 《石油炼制与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58-61,共4页
对我国 4种典型石油酸酯基本性质的研究表明 ,石油酸二元醇二酯的倾点、密度和折射率比石油酸一元脂肪醇酯大。石油酸中脂肪酸含量的增加 ,将显著升高石油酸酯的倾点。石油酸酯类油可达到多种粘度级别 (10 0℃下粘度为 3~ 17mm2 /s) ,... 对我国 4种典型石油酸酯基本性质的研究表明 ,石油酸二元醇二酯的倾点、密度和折射率比石油酸一元脂肪醇酯大。石油酸中脂肪酸含量的增加 ,将显著升高石油酸酯的倾点。石油酸酯类油可达到多种粘度级别 (10 0℃下粘度为 3~ 17mm2 /s) ,并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 (粘度指数为90~ 115 )和低的倾点 (- 5 8~ -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酸 石油酸酯 倾点 密度 折光率 润滑油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溶剂萃取法精制粗环烷酸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维玉 杨秋水 +2 位作者 李似欣 张桂珍 南国枝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3期79-82,共4页
用溶剂萃取法在较低温度下精制粗环烷酸.对酸值140mgKOH/g及含油30.1%的辽河粗环烷酸进行精制后,酸值可达190mgKOH/g以上,酸回收率及纯度均可达到90%以上,精制过程中无三废排放,这是精环烷酸脱油精制... 用溶剂萃取法在较低温度下精制粗环烷酸.对酸值140mgKOH/g及含油30.1%的辽河粗环烷酸进行精制后,酸值可达190mgKOH/g以上,酸回收率及纯度均可达到90%以上,精制过程中无三废排放,这是精环烷酸脱油精制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精制 溶剂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位滴定法测定原油酸值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兴玉 范维玉 +2 位作者 陈树坤 南国枝 杨孟龙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57,共4页
从测定酸值用的滴定溶剂中筛选出能够快速溶解原油(特别是稠油)的溶剂,考察了原油中的水与无机盐对电位滴定法测定原油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苯/异丙醇/四氢呋喃/水混合溶剂(体积比=50.0:24.5:25.0:0.5)能快速溶解稠油,在电位滴定法... 从测定酸值用的滴定溶剂中筛选出能够快速溶解原油(特别是稠油)的溶剂,考察了原油中的水与无机盐对电位滴定法测定原油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苯/异丙醇/四氢呋喃/水混合溶剂(体积比=50.0:24.5:25.0:0.5)能快速溶解稠油,在电位滴定法中用该滴定溶剂测定原油酸值准确、快速。对滴定曲线有明显突跃的原油。原油中水与无机盐对原油酸值测定结果没有影响。对滴定曲线没有明显突跃的原油,当水含量≤5%或无机盐含量≤100μg/g时,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小;但水含量>5%或无机盐含量>100μg/g时,原油酸值随水含量或无机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值 油酸 无机盐 电位滴定法 溶剂 快速溶解 水含量 原油 盐含量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铜耀 范维玉 +1 位作者 南国枝 李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105,共5页
采用吸附色谱法分离孤岛和辽河稠油,得到了胶质和沥青质组分。以甲苯、正十二烷为模拟油,添加稠油极性组分和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别考察了稠油极性组分和乳化剂添加前后体系界面张力的变化以及pH值对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吸附色谱法分离孤岛和辽河稠油,得到了胶质和沥青质组分。以甲苯、正十二烷为模拟油,添加稠油极性组分和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别考察了稠油极性组分和乳化剂添加前后体系界面张力的变化以及pH值对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间存在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程度取决于稠油极性组分自身的界面活性,界面活性越强,相互作用程度越强。加入乳化剂前稠油极性组分在碱性条件下界面张力较低,加入乳化剂后体系在强酸性条件下界面张力较低,在中性和弱酸弱碱条件下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胶质 乳化剂 相互作用 界面张力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磺酸盐组分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被引量:16
15
作者 于芳 范维玉 +2 位作者 南国枝 李水平 段友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10,共7页
以绥中低凝环烷基馏分油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在单管降膜式磺化反应器中合成了石油磺酸盐NPS。采用溶剂萃取法将NPS按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分离为若干组分,采用元素分析、1H-NMR及13C-NMR表征各组分的分子结构,并测定了它们的... 以绥中低凝环烷基馏分油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在单管降膜式磺化反应器中合成了石油磺酸盐NPS。采用溶剂萃取法将NPS按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分离为若干组分,采用元素分析、1H-NMR及13C-NMR表征各组分的分子结构,并测定了它们的界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在孤岛地层砂上的吸附量。采用室内模拟驱油实验考察了NPS各组分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NPS的界面化学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NPS浓度在CMC左右,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NPS各组分的界面活性和吸附性质有较大差异。NPS各组分的驱油效率不同,NPS与Na2CO3、NaOH、NaCl及Na2SO4等电解质复配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驱油效率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界面活性 分子结构 吸附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磺酸盐组成及其油水体系界面张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段友智 李阳 +3 位作者 范维玉 李水平 南国芝 于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46-50,共5页
通过萃取与反萃取法分离出系列石油磺酸盐的活性组分,经电喷雾质普法分析其当量分布并计算其平均当量,以气相渗透压法测得其脱磺酸基后亲油基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并采用旋转滴法考察石油磺酸盐及其活性组分与油/水体系的界面张力。结果... 通过萃取与反萃取法分离出系列石油磺酸盐的活性组分,经电喷雾质普法分析其当量分布并计算其平均当量,以气相渗透压法测得其脱磺酸基后亲油基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并采用旋转滴法考察石油磺酸盐及其活性组分与油/水体系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中活性组分的组成在低及高当量区间的分布差异最大,具有宽当量活性组分分布的石油磺酸盐由于分子间结构的互补而具有适当的亲水亲油平衡,其油/水体系的界面张力能达到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活性组分 当量分布 界面张力 亲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驱油用石油磺酸盐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20
17
作者 于芳 范维玉 +1 位作者 南国枝 李水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1,共6页
以绥中36-1低凝环烷基减压馏分油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用单管降膜式磺化反应器制备了一种石油磺酸盐产物。对磺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反应温度30℃、SO3与芳烃物质的量比为1.2∶1、三氧化硫体积分数为4.2%、稀释剂与原料油质量... 以绥中36-1低凝环烷基减压馏分油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用单管降膜式磺化反应器制备了一种石油磺酸盐产物。对磺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反应温度30℃、SO3与芳烃物质的量比为1.2∶1、三氧化硫体积分数为4.2%、稀释剂与原料油质量比为1.25∶1、稳定60min、老化温度40℃、老化30min的条件下,石油磺酸盐产物的收率为53.7%,产物有效物含量高,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适中,具有较宽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表面活性强。石油磺酸盐产物在较低浓度下,即可有效降低原油-水体系的界面张力,分别与正戊醇、碳酸钠或氯化钠复配后,界面张力可降低至10-3mN/m,适合用作三次采油用驱油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驱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水分对喷气燃料中悬浮物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南国枝 范维玉 +1 位作者 李水平 张铜耀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9-142,共4页
采用在喷气燃料中直接加入水分和加入水分后再蒸馏等方法,分别用SC-6微量水分测定仪和Abakus颗粒测量分析仪测定了喷气燃料中的微量水分和悬浮物的颗粒数及粒度分布,考察了水分对喷气燃料中悬浮物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分的存在... 采用在喷气燃料中直接加入水分和加入水分后再蒸馏等方法,分别用SC-6微量水分测定仪和Abakus颗粒测量分析仪测定了喷气燃料中的微量水分和悬浮物的颗粒数及粒度分布,考察了水分对喷气燃料中悬浮物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分的存在是影响喷气燃料中悬浮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加水后再蒸馏的喷气燃料中,密封静置120 d后基本没有悬浮物产生。喷气燃料中的水分含量控制在21.50×10-6时,能抑制悬浮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燃料 悬浮物 微量水分 界面膜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S石油磺酸盐在孤岛地层砂上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芳 范维玉 +2 位作者 段友智 李水平 南国枝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7-350,359,共5页
在70℃研究了NiX3石油磺酸盐在孤岛洗油地层砂上的静态和动态吸附。NPS为以渤海绥中低凝环烷基馏分油为原料,在实验室单管降膜式磺化反应器中用SO3磺化得到的石油磺酸盐,M=439.6。NiX3在孤岛地层砂上的最大吸附量为1.123mg/g砂,... 在70℃研究了NiX3石油磺酸盐在孤岛洗油地层砂上的静态和动态吸附。NPS为以渤海绥中低凝环烷基馏分油为原料,在实验室单管降膜式磺化反应器中用SO3磺化得到的石油磺酸盐,M=439.6。NiX3在孤岛地层砂上的最大吸附量为1.123mg/g砂,出现在CMC值(~3.0g/L)附近,NPS水溶液浓度进一步增大时吸附量略有下降。当NPS水溶液浓度为2.5g/L时,其吸附量随NaCl加量的增大(0-40g/L)而持续增大;当外加盐浓度为5.0g/L时,CaCl2、MgCl2、NaCl、Na2SO4使NPS吸附量由1.013mg/g砂分别增至2.338、1.541、1.501、1.484mg/g砂,NaHCOs、Na2CO3、NaOH使NP3吸附量分别降至0.884、0.643、0.614mg/g砂;随外加HPAM浓度增加(0-6.0g/L),NPS的吸附量出现最大值(超过1.7mg/g砂),最大值对应的HPAM浓度为3.0g/L。70℃下通过长30cm的地层砂填充管连续注入2.5g/L的NPS水溶液共10h,测得无盐溶液的动态吸附量为0.503mg/g砂,外加盐的影响相似,NaOH、Na2GO3使动态吸附量降低,Na2SO4、NaCl使其增大。对实验结果作了解释和讨论。图3表2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溶液吸附 储层砂 无机盐 聚合物HPAM 吸附损耗 驱油表面活性剂 胜利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改性沥青微观形态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水平 范维玉 +1 位作者 陈树坤 刘洪祥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用直接混合法 ,研制以苯乙烯 -丁二烯 -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BS)改性沥青 ,并对它的软化点、低温柔性、储存稳定性和微观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当SBS的含量在 10 %~ 15 %之间变化时 ,随着SBS含量的增加 ,改性沥青的软化点... 用直接混合法 ,研制以苯乙烯 -丁二烯 -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BS)改性沥青 ,并对它的软化点、低温柔性、储存稳定性和微观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当SBS的含量在 10 %~ 15 %之间变化时 ,随着SBS含量的增加 ,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升高 ,低温柔性变好 ,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变好 ,沥青的分散结构变得越来越细 ,改性沥青的微观形态结构由“互穿网络”结构转变为以沥青为分散相 ,SBS为连续相的“海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 改性沥青 制备 微观形态结构 性能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软化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