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解法制备豆粕水解肽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许腾 卢聪 +5 位作者 范海茹 王东晖 李淑英 范蓓 王艳 王凤忠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为制备苦味低且生物活性高的豆粕水解肽,本试验在综合考虑水解酶酶切位点后选取7种酶组合对低温豆粕进行水解,以蛋白质转化率、水解度、分子量分布及智能感官评价等作为水解肽的评价指标,比较不同酶组合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得到... 为制备苦味低且生物活性高的豆粕水解肽,本试验在综合考虑水解酶酶切位点后选取7种酶组合对低温豆粕进行水解,以蛋白质转化率、水解度、分子量分布及智能感官评价等作为水解肽的评价指标,比较不同酶组合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得到豆粕水解肽的最佳酶法制备工艺条件:复合酶的最佳组合为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脱苦蛋白酶,酶解pH值依次为8. 5、7. 5、7. 5,反应温度保持55℃,反应时间分别为3、2、2 h,经最佳酶组合制得的水解肽水解度为16%,分子量≤1 000 Da的水解肽可达89. 8%,制备的水解肽理化性质及口感更优。本研究结果为豆粕资源开发及功能性肽产品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豆粕 复合酶 水解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切蛋白酶连续酶解制备豆粕鲜味肽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范海茹 李淑英 +3 位作者 许斌 高雅鑫 张蒙冉 王凤忠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2,共6页
旨在筛选豆粕鲜味肽的最适酶解方案,以内切酶和外切酶连续酶解的方式,设计了7种蛋白酶组合的方案,对高温豆粕进行酶解。研究发现7种方案的豆粕蛋白利用率均大于80%,实现了豆粕蛋白的高效利用;感官分析表明7种酶解产物的呈味特性差异显著... 旨在筛选豆粕鲜味肽的最适酶解方案,以内切酶和外切酶连续酶解的方式,设计了7种蛋白酶组合的方案,对高温豆粕进行酶解。研究发现7种方案的豆粕蛋白利用率均大于80%,实现了豆粕蛋白的高效利用;感官分析表明7种酶解产物的呈味特性差异显著,其中Neu-p组酶解产物在呈味特性上与味精和核苷酸二钠(I+G)极为相似;呈味机制探索结果表明酶解产物的呈味特性与豆粕蛋白的水解度和多肽中鲜味氨基酸占比显著相关。综合考虑,7种方案中Neu-p组,即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连续酶解组合制备的酶解产物有望深入开发成鲜味肽。该研究工作的开展必将为高温豆粕酶解生产调味基料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连续酶解 鲜味肽 水解度 感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BSNK-5发酵豆乳特有风味物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高雅鑫 倪楠 +7 位作者 许斌 范海茹 张蒙冉 卢聪 张娜娜 范蓓 王凤忠 李淑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58-264,共7页
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液体发酵豆乳可大量富集纳豆激酶,但随之产生的特有不良风味严重影响其产业推广。为探明其特有风味的来源,通过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BSNK-5发酵豆乳不同时间点的挥发... 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液体发酵豆乳可大量富集纳豆激酶,但随之产生的特有不良风味严重影响其产业推广。为探明其特有风味的来源,通过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BSNK-5发酵豆乳不同时间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跟踪鉴定,并采用理化方法分析了其蛋白质的代谢变化规律。电子鼻感官分析表明,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样品风味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GC-MS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烷烃类、醇类、醛类、酮类、有机酸酯类、杂环化合物。整个发酵过程中,只有以吡嗪类为主的杂环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其中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在杂环化合物中占比分别为76.65%和16.00%,因此,推测2,5-二甲基吡嗪是发酵豆乳特有风味物质。理化分析表明,蛋白质的降解加速了氨基酸的生成,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可能促成了2,5-二甲基吡嗪的合成,引起了发酵豆乳的风味劣变。该研究有望为功能性发酵豆乳的风味改良和产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乳 电子鼻 GC-MS 吡嗪类化合物 蛋白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改组技术改善植物乳杆菌C88的益生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雪 赵玉娟 +5 位作者 范海茹 牛春华 张健 段翠翠 杨贞耐 李盛钰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13,共4页
采用基因组改组技术得到融合子菌株,并筛选益生性最优的融合子。采用基因组改组方法,结合紫外和亚硝基胍诱变,对突变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经体外实验对融合子的耐酸性、耐高胆盐浓度、黏附相关性和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筛选并获得益生... 采用基因组改组技术得到融合子菌株,并筛选益生性最优的融合子。采用基因组改组方法,结合紫外和亚硝基胍诱变,对突变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经体外实验对融合子的耐酸性、耐高胆盐浓度、黏附相关性和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筛选并获得益生性提高的融合子。筛选获得的两株融合子为F1-9和F1-17,均能够在低p H值和高胆盐浓度环境中生长;与原始菌株相比,融合子在表面疏水性、自聚性和与致病菌共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在抗氧化方面较原始菌株也有所提高。融合子突变株连续传代培养,遗传稳定性良好。基因组改组技术能够使菌株的益生性得到明显提高,并且能够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基因组改组 黏附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