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的抚仙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任艺晨 范方威 +6 位作者 席贻龙 陈非洲 李芸 丁家宁 高佳伟 顾于 李化炳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0-1150,I0017-I0022,共17页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界干扰和水体环境变化敏感,监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并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调查,但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在浮游动...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界干扰和水体环境变化敏感,监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并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调查,但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在浮游动物多样性检测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仍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于2014年和2015年对抚仙湖进行了2周年的季节性野外调查,比较e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在检测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上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1)在对抚仙湖2014年和2015年的季节性周年监测中,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I)基因高通量测序的eDNA技术与形态学鉴定检测到的浮游动物alpha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eDNA技术在野外季节性周年监测中的可行性;(2)与形态学鉴定相比,基于COI基因高通量测序的eDNA技术能够获得更多的物种数,但是eDNA技术能确定到属的轮虫物种数少于形态学鉴定;(3)两种方法均发现抚仙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时间衰减变化趋势,eDNA技术比形态学鉴定更能辨别出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组成间的差异。尽管eDNA技术在检测轮虫物种数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存在局限,但其在检测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利用野外周年监测样品,尝试将eDNA技术应用于湖泊浮游动物检测,发现基于COI基因的eDNA技术在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辨别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但在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和水生态监测中推广该技术前需完善基因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形态学鉴定 浮游动物 多样性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程云山 任艺晨 +5 位作者 席贻龙 刘燕茹 何虎 范方威 陈东宜 李化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6-1352,I0001-I0003,共20页
浮游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了解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环境DNA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生态学调查中;但对于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检测,该方法与传统形态学鉴定获得结果的一致性尚... 浮游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了解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环境DNA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生态学调查中;但对于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检测,该方法与传统形态学鉴定获得结果的一致性尚不清楚,并且缺少基于环境DNA技术对真核浮游植物与原核浮游植物进行同时检测的研究。为此,本文比较研究了不同牧食强度下中宇宙实验体系中环境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在检测浮游植物(包括真核与原核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上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18S rRNA基因的环境DNA技术与形态学鉴定获得的浮游植物alpha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牧食强度下中宇宙实验体系中的变化趋势一致;(2)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比,基于16S rRNA基因和18S rRNA基因的环境DNA技术能够检测到更多的浮游植物种类,并且能够很好地展现不同处理组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差异;(3)基于18S rRNA基因的环境DNA技术在浮游植物多样性检测上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尽管环境DNA技术在监测浮游植物生物量方面存在局限,但是其在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检测方面比形态学鉴定具有显著的优势。本研究对环境DNA技术同时应用于真核和原核浮游植物检测进行了尝试,并证实了基于18S rRNA基因的环境DNA技术在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检测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精确性,可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为在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和水生态环境监测中推广使用环境DNA技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形态学鉴定 浮游植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