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平原区多时间尺度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及其与水汽来源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雷蕊宇 丁梦瑶 +5 位作者 吴华武 范宏翔 李楷文 祝子淳 李静 付丛生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2-662,共11页
基于对鄱阳湖平原区降水的连续、长时间监测,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δD、δ^(18)O)示踪技术与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天气雷达图分析了该区庐山市牯岭镇和上饶市鄱阳县大气降水δD与δ^(18)O的组成特征及其变化反映的环境效应,探讨水汽来源和... 基于对鄱阳湖平原区降水的连续、长时间监测,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δD、δ^(18)O)示踪技术与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天气雷达图分析了该区庐山市牯岭镇和上饶市鄱阳县大气降水δD与δ^(18)O的组成特征及其变化反映的环境效应,探讨水汽来源和天气系统与其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年尺度上,2地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较全球大气降水线偏大,过量氘长期偏高,表明研究区气候湿润、大面积地表蒸发水汽参与降水,依据二源混合模型得出夏季湖泊蒸发水汽对鄱阳县降水的贡献比为15.4%,大于对牯岭镇的贡献(13.1%);水汽源区的变化导致季节尺度上降水δ^(18)O贫富变化明显,表现为春冬富集、夏秋贫化;连续降水主要受水汽类型与天气系统影响,冷锋降水δ^(18)O表现为逐渐下降,由冷锋转变为对流的降水δ^(18)O呈现“V”型变化。根据水汽源地(大陆与海洋)、路径距离(即轨迹所跨纬度)的差异,将连续降水的水汽划分为远源大陆水汽、近源大陆水汽、海洋性水汽3种类型,牯岭镇降水主要受到海洋性水汽的影响,鄱阳县降水主要受到近源大陆水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平原区 大气降水 稳定氢氧同位素 水汽来源 HYSPL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鄱阳湖流域“五河”新水比例及其滞留时间量化研究
2
作者 李楷文 丁梦瑶 +6 位作者 范宏翔 吴华武 雷蕊宇 付丛生 李静 辛未 张赐成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6-278,I0027,共14页
流域河流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是表征径流过程以及污染物、营养物质运输的重要参数。确定水的来源及其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对于理解流域水文过程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定量解析鄱阳湖流域河流的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流域降... 流域河流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是表征径流过程以及污染物、营养物质运输的重要参数。确定水的来源及其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对于理解流域水文过程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定量解析鄱阳湖流域河流的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及河水(赣江、修河、信江、抚河、饶河,以下简称“五河”)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D)的高频率监测与分析,利用正弦拟合方法分析了降水和河水δ^(18)O和δD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五河”河水及降水氢氧同位素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57月)较为贫化,旱季(12月次年2月)较为富集,河水同位素变化与局地降水同位素、地下水同位素密切相关,说明流域内不同水体之间存在良好的水文连通性;(2)“五河”流域内小于3个月的新水占比范围为3%~42%,流域内滞留时间范围为123.83~2495.0 d,其中赣江平均滞留时间最长、新水比例最低,乐安河和昌江的新水比例最高、平均滞留时间最短;(3)流域面积和单位面积上干流长度是“五河”流域新水比例的主要控制因素,坡度与新水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其负相关性被单位面积上干流长度与新水比例的正相关性所掩盖;(4)修河、赣江流域较其他流域显著受到蒸发分馏的影响;(5)鄱阳湖湖水同位素值明显高于河水,且在湖口站点湖水同位素值较都昌站点偏低,这表明湖口站湖水受长江来水和蒸发分馏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鄱阳湖流域水文联系和水文过程进行解析,可为流域污染物的输移模拟及其机制阐释等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新水比例 平均滞留时间 氢氧同位素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选择对热浪事件计算方法的影响
3
作者 陈远 范宏翔 +2 位作者 彭凯 邓建明 彭霁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热浪已成为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全球都经历了日益刷新纪录的热浪事件,然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热浪定义.基于对目前还存在争议的热浪基线选择(即参考气候背景)进行研究.通过统计1951-2022年我国69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 热浪已成为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全球都经历了日益刷新纪录的热浪事件,然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热浪定义.基于对目前还存在争议的热浪基线选择(即参考气候背景)进行研究.通过统计1951-2022年我国69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基于分位数法对比了固定基线、变化基线和滑动基线3种方法对于暴发频次、持续天数、最大强度和热浪间隔时间等4个关键热浪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固定基线法(选择1951-1980年为气候背景计算相对阈值)倾向于提高当前热浪发生概率的估计,而变化基线法(以历史所有数据作为气候背景计算依据)和滑动基线法(以每年的前30 a数据作为基线计算依据)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温度平稳变化的影响;3种基线计算方法得到的热浪指数仅在绝对值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热浪指数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规律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建议采用滑动基线法将一段时期的气候态背景作为热浪判断依据,重点关注热浪造成的生物的响应和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事件 热浪定义 逐日气温 气候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解释性长短期记忆模型用于预测湖泊总磷浓度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丁艺鼎 范宏翔 +4 位作者 徐力刚 蒋名亮 吕海深 朱永华 程俊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6-1059,I0007,共15页
对湖泊总磷的变化预测和来源识别对水资源调度和流域生态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水动力条件导致的非平稳性给湖泊总磷浓度的准确预测带来极大的困难。为克服这一挑战,本文引入了基于加权回归的季节趋势分解(seasonal a... 对湖泊总磷的变化预测和来源识别对水资源调度和流域生态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水动力条件导致的非平稳性给湖泊总磷浓度的准确预测带来极大的困难。为克服这一挑战,本文引入了基于加权回归的季节趋势分解(seasonal and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ess,STL)技术和夏普利加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构建了一个可解释的预测框架,以增强对湖泊总磷浓度演变的预测并提高其可解释性。研究表明:(1)在骆马湖总磷浓度的预测中,该框架拥有较好的预报精度(R^(2)=0.878),优于LSTM和卷积长短期记忆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nd 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CNN-LSTM)。当预测时间步长增加到8 h时,该框架有效提高了总磷浓度的预测精度,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47.1%和33.3%。从预测趋势来看,骆马湖在汛期的总磷平均浓度为0.158 mg/L,相较于非汛期的平均浓度,增加了202.1%。(2)运河来水是骆马湖总磷浓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贡献权重为60.0%,并且不同断面(三湾、三场)的污染源受水动力、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本文凸显了神经网络模型在预警水体污染方面的可实施性,并且为提高传统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可解释性的开发与验证提供了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LSTM SHAP 总磷 可解释性研究 骆马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鲸鱼优化算法的长短期记忆模型水库洪水预报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艺鼎 蒋名亮 +2 位作者 徐力刚 范宏翔 吕海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0-332,共13页
洪涝灾害是世界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优化洪水预报方案对防洪决策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水文模型存在参数多、调参受人为因素影响,泛化能力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和长短期记忆网络构建自动优化参数的WOA-LSTM... 洪涝灾害是世界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优化洪水预报方案对防洪决策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水文模型存在参数多、调参受人为因素影响,泛化能力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和长短期记忆网络构建自动优化参数的WOA-LSTM模型,通过优化神经网络结构进一步增强该模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并且建立不同预见期下的洪水预报模型来分析讨论神经网络结构与预报期之间的关系。以横锦水库流域1986-1997年洪水资料为例,其中以流域7个雨量站点的降雨以及横锦站水文资料为输入,不同预见期下洪水过程作为输出,以1986-1993年作为模型的率定期,1994-1997年作为模型的检验期,研究结果表明:(1)以峰现时差、确定性系数、径流深误差和洪峰流量误差作为评价指标,相比较于LSTM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对检验期的模拟结果表明WOA-LSTM模型拥有更高的精度、预报结果更稳定;(2)结合置换特征值和SHAP法分析模型特征值重要性,增强了神经网络模型的可解释性;(3)通过改变神经网络结构在一定程度避免由于预见期增加和数据关联性下降而导致的模型预报精度下降的问题,最终实验表明该模型在预见期1~6 h下都可以满足横锦水库的洪水预报要求,可以为当地的防洪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鲸鱼优化算法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程俊翔 徐力刚 +3 位作者 姜加虎 谭志强 喻崎雯 范宏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46-2153,共8页
为了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内4个水文站和16个气象站1985—2010年的水文及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径流量变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 为了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内4个水文站和16个气象站1985—2010年的水文及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径流量变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改变量及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的下降和潜在蒸散发量的上升导致整个洞庭湖流域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个子流域突变后相对于突变前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8、15、130、112 mm和102 mm;洞庭湖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64%,人类活动虽然能增加径流,但是两者的叠加影响整体上仍使径流量减少。因此,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干旱是自然环境演化的结果,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格局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流域 水文响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区氮素流失过程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范宏翔 徐力刚 +1 位作者 赵旭 胡岳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太湖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劳动力紧缺,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小麦-水稻(Oryza sativa)轮作中,麦季氮素淋洗损失高于稻季,为探讨和揭示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区氮素流失过程及平衡特征,选取典型太湖流域农田系... 太湖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劳动力紧缺,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小麦-水稻(Oryza sativa)轮作中,麦季氮素淋洗损失高于稻季,为探讨和揭示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区氮素流失过程及平衡特征,选取典型太湖流域农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径流小区的研究方法,在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下,对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区进行连续3年(2007─2010年)原位监测,阐明了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区氮素流失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该区域氮素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大气氮干沉降量冬春季较多且分布较均匀;总氮(P<0.001***)及铵态氮(P=0.02*)的大气湿沉降量和降雨量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地表径流中氮素的主要流失形态为可溶性氮素,同时,径流水量是引起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P<0.01)。雨水是驱动小麦季氮素下渗的唯一动力。铵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在稻作期,铵态氮渗漏流失量约占总渗漏流失量的70%。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区,各项氮素年平均流失去向分别为:作物收割290 kg·hm-2,占总输入量55.98%;反硝化流失130 kg·hm-2,占总输入量25.10%;径流流失59.5 kg·hm-2,占总输入量11.49%;氨气挥发22.28kg·hm-2,占总输入量4.30%;渗漏流失16.1 kg·hm-2,占总输入量3.11%。全年平均氮素流失总量为518 kg·hm-2,氮素的盈余量为91.9 kg·hm-2。该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太湖农流域农田水肥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氮素 径流流失 渗漏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短记忆模型的鄱阳湖流域径流模拟及其演变的归因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范宏翔 何菡丹 +2 位作者 徐力刚 张明睿 姜加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6-878,共13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全球和区域水文循环过程,是导致水文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流域-湖泊水文情势变化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长短记忆模型构建了鄱阳湖气象-径流模型,同时引入了基准期的概念,定量区分了导...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全球和区域水文循环过程,是导致水文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流域-湖泊水文情势变化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长短记忆模型构建了鄱阳湖气象-径流模型,同时引入了基准期的概念,定量区分了导致鄱阳湖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计算效率和模拟效果的前提下,采用10 d预测窗口大小来构建鄱阳湖气象-径流模型能够很好地捕捉径流的极值,并且对径流的短期波动也能有很好的体现.训练期模型在各个子流域的纳什效率系数均高于0.94,而在验证期,模型在各个子流域的纳什效率系数均高于0.90.基于径流模拟结果,定量区分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其中,人类活动在春季主要会造成径流的增加,平均增加幅度约为139.47 m^(3)/s,而在秋、冬季,人类活动则会导致径流平均减少约34.37 m^(3)/s.对比二者的相对贡献率,可以发现,春季人类活动对径流造成的影响较大,平均相对贡献率为77.26%.而在其余季节,鄱阳湖流域径流过程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平均相对贡献率约75.84%.研究结果能够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记忆模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鄱阳湖 径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水体富营养化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霞 刘雷 +1 位作者 何跃 范宏翔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2期58-61,共4页
通过2014年—2017年对洪泽湖12个水质断面定期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LI)综合评价其水体富营养状态,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分析其富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洪泽湖70%以上的调查断面水质全年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通过2014年—2017年对洪泽湖12个水质断面定期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LI)综合评价其水体富营养状态,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分析其富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洪泽湖70%以上的调查断面水质全年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夏季是其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季节;洪泽湖年内水体水质差异较大,而其水华特征并未呈现明显差异;洪泽湖富营养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营养盐的积累程度,并与湖泊透明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湖水pH值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富营养化 营养状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西湖与鄱阳湖水位变化关系及其水量交换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文娟 徐力刚 +2 位作者 范宏翔 李新艳 董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88,共6页
以鄱阳湖水文站点和梅西湖2011—2012年的水位资料为基础,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修水站水位表征鄱阳湖的总体水位;以梅西湖为例来分析典型碟形洼地与鄱阳湖大湖区之间的水位关系,根据丰枯水位的涨落情况分阶段对梅西湖与鄱阳湖的... 以鄱阳湖水文站点和梅西湖2011—2012年的水位资料为基础,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修水站水位表征鄱阳湖的总体水位;以梅西湖为例来分析典型碟形洼地与鄱阳湖大湖区之间的水位关系,根据丰枯水位的涨落情况分阶段对梅西湖与鄱阳湖的水位关系和水量交换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枯水期,梅西湖水位稳定在13.5~14.5m,且高于鄱阳湖水位3m左右;梅西湖水位低于15.8m时,梅西湖与鄱阳湖水位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水量交换也较弱;而梅西湖水位高于15.8m后,梅西湖与鄱阳湖水位线性相关,水位过程基本一致,同涨同落,水量交换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梅西湖 水位 水量交换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水龄影响的定量区分 被引量:9
11
作者 范宏翔 徐力刚 +4 位作者 朱华 鲁照 曹宇贤 吴亚坤 姜加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5-1187,共13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湖泊内部的水动力条件正发生重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湖泊水环境的变化.水龄是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以定量反映水体的运动和交换程度以及滞留情况.如何定量区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水龄...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湖泊内部的水动力条件正发生重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湖泊水环境的变化.水龄是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以定量反映水体的运动和交换程度以及滞留情况.如何定量区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水龄的影响程度,对湖泊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水环境的治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耦合了深度学习网络和传统二维水动力模型,通过引入基准期概念,定量区分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湖区水龄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鄱阳湖流域降雨径流和鄱阳湖湖区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鄱阳湖湖区水量交换及流域产流过程,其纳西效率系数分别达到了0.96和0.90以上;(2)鄱阳湖湖区水龄的空间差异显著,东部湖区和南部湖区尾闾水龄平均为228.01 d,而大部分通江水体水龄较小,平均为24.21 d;(3)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鄱阳湖年均有2054 km^(2)的水体水龄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小幅度为30 d左右,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在涨水期和丰水期有约58%的湖区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在枯水期和退水期,平均有82%的水体水龄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能够为鄱阳湖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湖泊水动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DC模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鄱阳湖 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26
12
作者 毛智宇 徐力刚 +7 位作者 赖锡军 王晓龙 李云良 李相虎 蔡永久 范宏翔 吴亚坤 魏凡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2-1032,共11页
由于湖泊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湖泊生态系统安全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状况并根据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开展精准治理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鄱阳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数据和资料收集... 由于湖泊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湖泊生态系统安全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状况并根据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开展精准治理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鄱阳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数据和资料收集,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法,从物理形态、水文、水环境、水域生态、湿地生态和社会服务6个方面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涵盖了湖泊口门状况、“五河”入湖径流变异程度、入湖河流水质达标率等26个指标。依据设置的阈值等级得到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各层次健康状况等级,通过对各湖泊生态系统各指标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准则层和目标层的得分,最终对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针对性强、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可为鄱阳湖及类似通江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案例和方法借鉴。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健康体征状况目标层得分为73.45分,评价结果为亚健康,鄱阳湖水生态系统健康主要受泄流能力、水文节律变化、富营养化程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后根据鄱阳湖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分等级探讨了鄱阳湖水生态系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鄱阳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鄱阳湖 综合指标法 AHP层次分析法 现状分析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富营养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水位的关系 被引量:42
13
作者 杜冰雪 徐力刚 +4 位作者 张杰 范宏翔 程俊翔 黄涛 姜加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5-801,共7页
为了研究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与水位变化的响应关系,基于2009—2016年鄱阳湖15个长期监测点的调查数据,采用TLI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探讨了鄱阳湖富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 为了研究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与水位变化的响应关系,基于2009—2016年鄱阳湖15个长期监测点的调查数据,采用TLI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探讨了鄱阳湖富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水位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年内变化来看,鄱阳湖除冬季(1月)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其余3个季节均处于中营养状态,其中,夏季(7月)富营养化程度最低是由于其水位较高、换水周期快所致,冬季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位降低导致的营养盐浓度升高以及湖泊沉淀物的再悬浮和营养盐的释放;从年际变化来看,除2011年、2012年及2014年鄱阳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中营养状态.②从空间上来看,鄱阳湖湖区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空间差异不大,湖区中部东侧富营养化程度最高.③在年内季节变化上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位呈负相关,富营养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水位关系较小.研究显示,鄱阳湖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高,但有向富营养化湖泊发展的趋势,建议通过控制湖区污染源来减轻其富营养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富营养化 时空分布特征 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年以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生态径流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曹宇贤 徐力刚 +4 位作者 范宏翔 毛智宇 程俊翔 王殿常 吴亚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246,共15页
基于鄱阳湖流域五河水文站1960-2013年逐日径流量和1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日气象数据,本文利用长短记忆模型框架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来开展鄱阳湖流域的径流过程模拟,结合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等生态径流指标,定量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的水文变异特... 基于鄱阳湖流域五河水文站1960-2013年逐日径流量和1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日气象数据,本文利用长短记忆模型框架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来开展鄱阳湖流域的径流过程模拟,结合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等生态径流指标,定量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的水文变异特征.同时,利用差异化的情景模拟方式,定量区分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生态径流变化的贡献分量.研究结果表明:(1)5个站点的夏季径流贡献率达到40%以上,年内的生态盈余主要发生在夏季,基准期的夏季径流贡献率大于实测期和模拟期,可能的原因是水利工程的蓄水调水在时间上分摊了夏季的径流压力.(2)生态径流指数与降水在年尺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但各生态流量指标与春、秋、冬季降水的一致性较差,相关系数均小于0.6,降水最多的夏季与年际变化最相似.(3)年内变化上,气候变化引起生态赤字的减少,春、冬季节减少最为强烈;人类活动引起生态赤字的增加,在秋、冬季节增加最多,而在冬季引起生态盈余的减少.(4)年际上,生态盈余的变化中,除了赣江以外(气候变化的影响贡献为26%),其他河流中气候因素是影响生态盈余的主要原因(60%~85%),对生态赤字而言,除了饶河(25%)和抚河(52%),赣江、信江和修水气候因素的影响贡献都达到了95%以上.研究结果为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变化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径流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小流域面源污染输出特征及污染负荷分类核算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明睿 郑俊 +2 位作者 徐力刚 范宏翔 张德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4期25-29,共5页
以南京市上秦淮片区二横沟小流域为例,在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分类法,利用改进后的污染输出系数模型进行流域污染负荷核算,得到外源污染物入河负荷量及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上秦淮片区二横沟流域内污染物排放负荷总量为CO... 以南京市上秦淮片区二横沟小流域为例,在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分类法,利用改进后的污染输出系数模型进行流域污染负荷核算,得到外源污染物入河负荷量及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上秦淮片区二横沟流域内污染物排放负荷总量为COD 229.9 t/a、TN 25.8 t/a、NH_(3)-N 22.4 t/a、TP 1.7 t/a,入河负荷量为COD 47.1 t/a、TN 5.5 t/a、NH_(3)-N 4.6 t/a、TP 0.36 t/a,主要来自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较小。其中,生活面源污染年入河贡献率最高,为44.5%,林地面源污染贡献率最低,为0.1%,水产面源、道路面源、水田面源和旱地面源贡献率分别为31.6%、16.2%、6.2%和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污染负荷核算 贡献率 上秦淮二横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31
16
作者 黄涛 徐力刚 +1 位作者 范宏翔 孟元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77-1684,共8页
干旱通常被认为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长江流域作为典型的湿润-半湿润区,干湿交替明显,干旱事件时空分布特征较为复杂.为了深入认识和理解长江流域气象干旱现状及其特征,探究干旱事件发生规律,采用长江... 干旱通常被认为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长江流域作为典型的湿润-半湿润区,干湿交替明显,干旱事件时空分布特征较为复杂.为了深入认识和理解长江流域气象干旱现状及其特征,探究干旱事件发生规律,采用长江流域1951—2015年PDSI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帕尔默干旱指数,运用Mann-Kendall检验、EEM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集合经验模分解)、REOF(rotatio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森斜率估算等分析方法,探讨长江流域干旱面积时间变化特征、干湿情景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1—2015年,长江流域发生季节性干旱的面积整体呈扩大趋势,2000年后该趋势有所减缓.流域内呈现6个明显的干湿空间分布型,2000年后流域的东南部呈变旱态势,整体而言,流域内"南涝北旱"特征十分明显.未来,长江流域整体有变湿的趋势,西北部更旱,东北部变湿,南部以及东南部PDSI上升趋势明显,有发生旱涝急转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干旱 时空分布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的WQI法在鄱阳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鲁照 黄河清 +1 位作者 徐力刚 范宏翔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4期30-34,共5页
基于2009—2018年鄱阳湖15个监测点位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基于熵权改进的综合水质指数(WQI)法研究10年间该湖水质年际、季节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鄱阳湖WQI多年平均值为78.41,水质总体处于差等级,其中氮、磷污染较为严重;... 基于2009—2018年鄱阳湖15个监测点位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基于熵权改进的综合水质指数(WQI)法研究10年间该湖水质年际、季节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鄱阳湖WQI多年平均值为78.41,水质总体处于差等级,其中氮、磷污染较为严重;该湖水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各湖区WQI较为接近,湖区西北部和东南部污染相对较为严重;该湖夏季水质较好,水质与降水量及湖面风浪强度紧密相关;该湖污染物主要来自入湖河流周边的工、矿、企业的废水及采砂造成的污染物释放,建议控制、治理入湖河流水质,提高鄱阳湖较重污染区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水质指数 熵权 水质评价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尾闾碟形湖水体季节性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星根 谭志强 范宏翔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72,共7页
碟形湖是鄱阳湖湿地的一类重要组成部分。赣江尾闾(中支)碟形湖分布广泛,地形和鄱阳湖水位变化共同造就了水体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差异。为进一步了解碟形湖的形态特征和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基于湖区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了碟形湖地... 碟形湖是鄱阳湖湿地的一类重要组成部分。赣江尾闾(中支)碟形湖分布广泛,地形和鄱阳湖水位变化共同造就了水体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差异。为进一步了解碟形湖的形态特征和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基于湖区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了碟形湖地形,构建了主要碟形湖的水位-面积-容积曲线,以汛后期潴水型典型年2014年为例,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分析了典型水文时期赣江中支三角洲的碟形湖水体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三角洲上游和下游的碟形湖形态差异明显;碟形湖四周高、中间低、深度较浅的地形特征导致其可以容纳的水量不及2亿m^(3);在秋季退水期和冬季枯水期,碟形湖水体占三角洲水体覆盖的70%~90%,是越冬候鸟栖息的重要湿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形湖 形态特征 水位-面积-容积曲线 遥感影像 鄱阳湖 赣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KE21的骆马湖汛期总磷模拟及优化调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辉 雷蕊宇 +1 位作者 樊冬玲 范宏翔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6期65-70,共6页
基于MIKE21构建了骆马湖二维水动力水环境耦合模型,分析不同调度方案下骆马湖总磷的变化程度。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水动力水环境耦合模型的R~2为0.50~0.75,相对偏差为-2.4%~38.5%,能较好地模拟骆马湖主要国省考断面的水质变化;骆马湖汛期... 基于MIKE21构建了骆马湖二维水动力水环境耦合模型,分析不同调度方案下骆马湖总磷的变化程度。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水动力水环境耦合模型的R~2为0.50~0.75,相对偏差为-2.4%~38.5%,能较好地模拟骆马湖主要国省考断面的水质变化;骆马湖汛期总磷主要受到上游来水情况的影响,汛期总磷浓度显著高于非汛期;合理利用滞洪闸可以显著降低汛期总磷浓度,国省考断面总磷浓度降幅可达26%~95%。在未来应用中,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闸坝调度组合来引导上游来水快速出湖,从而减轻对湖体的冲击。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可有效遏制入湖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总量,减小湖泊水体污染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 MIKE21模型 数值模拟 优化调控 汛期 骆马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