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范亚宁 李世清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3-471,共9页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两种种植密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试验设两种种植密度:常规密度(播种量为150.0kg/hm^2)和低密度(播种量为90.0kg/hm^2)。常规密度设7...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两种种植密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试验设两种种植密度:常规密度(播种量为150.0kg/hm^2)和低密度(播种量为90.0kg/hm^2)。常规密度设7个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磷肥(PN0),单施氮肥(P0N135)和在施P的基础上每公顷施N45、90、135和180kg(即PN45、PN90、PN135、PN180);低密度施肥处理设不施肥(CK)、单施磷(PN0)、单施氮(P0N135)和氮磷配施(PN135)。结果表明,低密度时,CK处理分蘖数最低(每株平均3.2个),PN135分蘖数最高(每株平均6.9个);常规密度时,仍以CK分蘖数最低(每株平均3.2个),PN180分蘖数最大(每株平均6.8个)。低密度下,PN0和CK与P0N135和PN135间植株绿叶面积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以PN135绿叶面积最大,PN0绿叶面积最小;常规密度下,PN180绿叶面积最大,为80.7cm^2/单茎,PN0绿叶面积最小,为44.4cm^2/单茎。低密度时,CK旗叶面积最小,PN135旗叶面积最大;常规密度下,CK和PN0处理间旗叶面积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小于其它施肥处理(P<0.01)。绿叶面积、旗叶面积与子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和0.931(n= 11)。群体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透光率最小值出现在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高值也出现在开花期,透光率和叶面积指数与子粒产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和0.954(n=11)。低密度时,PN0与CK子粒产量极显著低于P0N135及PN135(P<0.01);常规密度时,以PN135处理子粒产量最高,为7605.1 kg/hm^2。以上结果揭示,在评价施氮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影响时,还应该考虑播种密度,密度较高时影响比较显著。综合考虑群体冠层特征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在施磷(100kg/hm^2)的基础上,以每公顷施氮135kg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冬小麦 生物学性状 冠层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雾山草地土壤氮素及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范亚宁 党蕊娟 +1 位作者 李世清 郑纪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86,共5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是土壤中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雾山草地90 m×90 m区域内的土壤全氮和有机碳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是土壤中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雾山草地90 m×90 m区域内的土壤全氮和有机碳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0~2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呈典型的正态分布,全氮和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73 g/kg和24.711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0.16%和13.47%,存在空间上的中等强度变异性。全氮和有机碳在不同的方向上都属于带状异向性,都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二者的空间等值线图相似,且在不同方向上自相关尺度不同。整个研究区域的半方差走势图发生漂移现象,在符合内蕴和平稳假设的区域内,实验值和拟合值拟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农田杂草及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范亚宁 李世清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257,共6页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半湿润农田两种杂草处理方式下(成熟后期清除杂草-A区和苗期开始清除杂草-B区),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0、45、90、1351、80 kg/hm2时,B区玉...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半湿润农田两种杂草处理方式下(成熟后期清除杂草-A区和苗期开始清除杂草-B区),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0、45、90、1351、80 kg/hm2时,B区玉米子粒产量比A区分别增加了8.7%、12.1%、9.4%、5.0%和12.5%;吸氮量分别增加了1.5、2.9、4.85、.2和4.3 kg/hm2。A区和B区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矿质氮(Nmin)累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B区比A区变幅较大。当施氮量为45、90、135和180 kg/hm2时,B区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高于A区。研究还发现,在A区,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杂草干生物量最大,为1518.3 kg/hm2,不施氮时,杂草的生物量最低,为845.7 kg/hm2;杂草的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可见,清除玉米农田杂草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而且在减少氮素损失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施氮 夏玉米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防波堤的振荡摇摆式波浪能装置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彭伟 张继生 +1 位作者 范亚宁 董国海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5-301,共7页
讨论一种结合防波堤的振荡摇摆式波浪能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在河海大学河口航道综合试验厅进行物理模型试验。试验以重块和不锈钢板间的摩擦力作为波浪能转换装置的负载阻尼,通过测量不锈钢板两端的拉力及其位移计算波浪能转换输出... 讨论一种结合防波堤的振荡摇摆式波浪能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在河海大学河口航道综合试验厅进行物理模型试验。试验以重块和不锈钢板间的摩擦力作为波浪能转换装置的负载阻尼,通过测量不锈钢板两端的拉力及其位移计算波浪能转换输出功率。结果表明,当入射波的周期和浮体的固有周期接近时,浮体的运动接近共振状态,此时波浪能转换平均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最高,分别可达0.05 W和17.9%。入射波周期较大时,装置的波浪能转换输出功率较高,但此时其波浪能转换效率低于入射波周期较小时。水深对于浮体的姿态和运动特性起到关键作用,结果表明水深为60 cm时波浪能转换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转换 水动力学 转换效率 物理模型试验 输出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范亚宁 彭伟 郑金海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7-625,共9页
波浪能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可以改善现有的能源结构。由于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发受制于建造和维护成本过高这一瓶颈,专家们提出了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的设计方案。除了波浪能发电之外,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还具有防波堤消浪、海上风机发... 波浪能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可以改善现有的能源结构。由于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发受制于建造和维护成本过高这一瓶颈,专家们提出了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的设计方案。除了波浪能发电之外,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还具有防波堤消浪、海上风机发电、潮汐能发电、潮流能发电、光伏发电和海水淡化等用途。文章重点阐述了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的技术特点以及波浪能捕获效率、电力输出、装置结构的动力响应和动力摄取系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对于未来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的研发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型波浪能装置 波浪能捕获效率 电力输出 动力响应 动力摄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城市发展中的垂直绿化
6
作者 范亚宁 《河北农业科技》 2008年第8期46-46,共1页
垂直绿化是通过利用物体的表面积,创造立体的绿化空间,既节约了土地、增加了绿量、提高了生态质量,又美化了生活环境。
关键词 垂直绿化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西省工业水污染排放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园 王亚萍 +2 位作者 范亚宁 张倩 高原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目的】陕西省工业基础力量雄厚,工业资源优势突出。鉴于其位于黄河中上游,确定其水污染排放空间布局特点,对于促进陕西省与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陕西省2020年环境统计数据,运用GIS中的相关核密度评估... 【目的】陕西省工业基础力量雄厚,工业资源优势突出。鉴于其位于黄河中上游,确定其水污染排放空间布局特点,对于促进陕西省与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陕西省2020年环境统计数据,运用GIS中的相关核密度评估空间分析工具,研究陕西省工业源水污染排放空间分布格局。【结果】结果显示:(1)陕西省工业源水污染源排放主要集聚在关中平原地区,渭河水系沿岸1 km以内最为聚集,其工业污染源数量共94家,工业废水COD、工业NH3-N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7.18%、6.67%。(2)陕西省内工业废水COD和工业NH3-N排放量最高的产业集中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3)陕西省工业废水COD排放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渭南市;工业废水NH3-N排放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宝鸡市、西安市及渭南市。【结论】结果表明:陕西省工业源废水污染物排放应重点关注关中地区的渭河流域,同时也需强抓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的水污染综合治理。研究成果可为陕西省的产业布局以及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密度评估 空间分析 工业水污染排放 陕西省 水资源 黄河流域 水污染防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