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醇制烯烃装置立管内下行催化剂的压力特性分析
1
作者 王云池 苟荣恒 +2 位作者 彭威 王飞 贺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78,共5页
针对某工业甲醇制烯烃装置再生立管存在催化剂输送不畅,导致催化剂循环量不稳定、双烯收率和产品分布变差的问题,通过测量再生立管不同位置的动态压力和静态压力,分析立管内气固两相流的流态和压力特性,探讨催化剂输送不畅的原因。结果... 针对某工业甲醇制烯烃装置再生立管存在催化剂输送不畅,导致催化剂循环量不稳定、双烯收率和产品分布变差的问题,通过测量再生立管不同位置的动态压力和静态压力,分析立管内气固两相流的流态和压力特性,探讨催化剂输送不畅的原因。结果表明:再生立管内催化剂循环量较低是催化剂脱气较快的主要原因;再生立管内的催化剂流态包括斜管部分的分层流、垂直管顶部的稀相流和下部的密相流;不同流态具有不同的压力特性,可以作为流态识别的依据。另外,对立管内的气固线速进行了计算,气泡运行方向与流态分析结果相一致,可以作为装置进行操作调整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烯烃 立管 再生催化剂 压力特性 流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装置再生立管内催化剂输送不畅的流态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苟荣恒 潘海涛 +2 位作者 尉秀峰 王云池 彭威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20,共5页
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催化剂循环回路的下行流动部分是再生立管,再生立管将催化剂从再生器输送至反应器是保证MTO装置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某0.60 Mt a MTO装置再生立管出现的催化剂输送不畅问题已成为装置高效运行的瓶颈,为此通过测量... 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催化剂循环回路的下行流动部分是再生立管,再生立管将催化剂从再生器输送至反应器是保证MTO装置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某0.60 Mt a MTO装置再生立管出现的催化剂输送不畅问题已成为装置高效运行的瓶颈,为此通过测量再生立管的轴向压力分布和工艺参数分析催化剂输送不畅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催化剂脱气和大气泡,再生立管中催化剂从上至下形成了过渡填充流、段塞流和密相流化流,导致催化剂浓度和催化剂循环量大幅度波动。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再生立管结构改造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烯烃 再生立管 催化剂输送 流态化分析 压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流化床外取热器的性能验证试验
3
作者 苟荣恒 杜晖 +4 位作者 汪显盼 林圣尧 潘海涛 张明辉 张永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48,共7页
针对目前工业流化床反应器普遍采用的传统外取热器设备复杂、长周期可靠性差、传热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热管、具有更高设备可靠性的新型流化床外取热器。为考察新型外取热器的传热和流化特性,设计并建造一套小型热态性能验证试验... 针对目前工业流化床反应器普遍采用的传统外取热器设备复杂、长周期可靠性差、传热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热管、具有更高设备可靠性的新型流化床外取热器。为考察新型外取热器的传热和流化特性,设计并建造一套小型热态性能验证试验装置,研究热管启动特性、流化特性以及不同因素对热管密相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管具有非常高的传热效率,这表现在新型外取热器测得的传热特性规律总体与前人报道的密相流化床对流传热特性变化规律总体一致,也具有相近的数值范围;试验范围内热管在催化裂化(FCC)颗粒流化床的最大密相传热系数可达620 W/(m^(2)·K),高于所有文献报道中工业FCC外取热器的实测传热系数,充分验证热管作为新型外取热器传热元件的可行性;在影响传热系数的众多因素中,表观气速的影响最大,床高次之,床温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取热器 热管 传热 流化床 反应器 催化裂化 甲醇制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甲醇制烯烃技术特点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高文刚 苟荣恒 +4 位作者 文尧顺 郭伟 邢爱华 刘艳苹 闫辉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F05期72-76,共5页
首先,介绍了神华甲醇制烯烃(SHMTO)技术的催化剂特点和工艺流程;然后,分析了其工艺流程的反应、再生、水系统以及余热回收系统的特点,指出了SHMTO技术中的关键设备、核心内件及其作用;最后,重点介绍了神华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过程及其应... 首先,介绍了神华甲醇制烯烃(SHMTO)技术的催化剂特点和工艺流程;然后,分析了其工艺流程的反应、再生、水系统以及余热回收系统的特点,指出了SHMTO技术中的关键设备、核心内件及其作用;最后,重点介绍了神华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过程及其应用进展,并给出了首次工业化应用的生产数据,以及神华SHMTO技术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中石化SMTO技术的工业化生产效果对比。结果表明,SHMTO催化剂和装置具有较高的产品收率和较低的甲醇单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流化床 催化剂 低碳烯烃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流化床反应器一级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物性MP-PIC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振国 汪显盼 +3 位作者 白士玉 潘海涛 苟荣恒 张永民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66-573,共8页
流化床反应器在石化和煤化工等重要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工业流化床反应器中,通常在顶部稀相空间内安装多组旋风分离器,用于分离夹带在出口气流中的颗粒。如何准确预测入口颗粒浓度和粒径分布对合理设计旋风分离器系统并保障其工艺分离... 流化床反应器在石化和煤化工等重要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工业流化床反应器中,通常在顶部稀相空间内安装多组旋风分离器,用于分离夹带在出口气流中的颗粒。如何准确预测入口颗粒浓度和粒径分布对合理设计旋风分离器系统并保障其工艺分离性能至关重要。首次基于一套工业流化床反应器,利用MP-PIC多相流模型研究了颗粒在稀相空间的夹带行为,重点对比了稀相空间有无旋风分离器组对一级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浓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流化床反应器由于稀相空间内存在旋风分离器,使局部气体流通面积减少、气速增大、横截面轴向气速不均匀度升高,导致夹带进入旋风分离器中的颗粒量比没有旋风分离器时高很多,这表明采用基于传统小型冷模试验颗粒夹带关联式计算得到的旋风分离器入口浓度大幅低于实际的旋风分离器入口浓度。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粒度分布也与密相床层及整个系统中颗粒粒度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平均粒径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夹带 流化床反应器 旋风分离器 MP-P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十六烷值技术在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改质装置的首次工业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贵贵 陈茂山 苟荣恒 《神华科技》 2009年第5期82-84,共3页
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煤液化先期工程1.0Mt/a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改质装置,在首次工业应用中采用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改质技术(RCHU)及配套的RGC-1/RNC-2/RCC-1催化剂组合,该技术通过对煤直接液化轻馏... 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煤液化先期工程1.0Mt/a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改质装置,在首次工业应用中采用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改质技术(RCHU)及配套的RGC-1/RNC-2/RCC-1催化剂组合,该技术通过对煤直接液化轻馏分油进行加氢改质,以达到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品柴油十六烷值的目的。本文对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改质装置首次工业应用开工过程中的催化剂装填、干燥、预硫化、钝化、投料试车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该催化剂在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工艺的应用过程。实践证明该催化剂对十六烷值的提高比较明显,达到了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油 催化剂 加氢改质 十六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novene工艺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块料结构表征与结块原因剖析
7
作者 武振林 俞越 +3 位作者 韩李旺 冯留海 苟荣恒 于佩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62-1267,共6页
利用GPC、升温淋洗组分分析、DSC、ICP-AES等方法对Innovene工艺装置生产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块料及粉料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与粉料相比,块料中丙烯组分含量高,而乙烯组分含量低;块料的分子量分布比粉料的宽,熔点总体上... 利用GPC、升温淋洗组分分析、DSC、ICP-AES等方法对Innovene工艺装置生产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块料及粉料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与粉料相比,块料中丙烯组分含量高,而乙烯组分含量低;块料的分子量分布比粉料的宽,熔点总体上高于粉料,催化剂残留量低于粉料。块料内部的乙烯组分含量低于块料表面,熔点和结晶温度均比块料表面高,催化剂残留量比块料表面更低。实际生产工况中,块料主要产生在第Ⅱ反应器一区和二区搅拌桨叶周围。应尽可能减小第Ⅰ反应器出料树脂颗粒与第Ⅱ反应器一区丙烯/乙烯混合气之间的温差;或尽可能降低第Ⅱ反应器一区温度,使其接近第Ⅰ反应器出料树脂颗粒温度,从而缓解或防止结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ovene工艺 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 结构表征 结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