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
16
1
作者
苟清平
朱清科
+4 位作者
李依璇
申明爽
刘昱言
梅雪梅
王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161-7168,共8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加剧了区域土壤水分亏缺与土壤干燥化程度,同时制约着植被构建。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金佛坪流域山杏、油松、刺槐、小叶杨和沙棘5种植被类型,对照荒草地。采用人工土钻法取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0—10 ...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加剧了区域土壤水分亏缺与土壤干燥化程度,同时制约着植被构建。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金佛坪流域山杏、油松、刺槐、小叶杨和沙棘5种植被类型,对照荒草地。采用人工土钻法取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0—10 m的土壤湿度特征和土壤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浅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与荒草地相比,各类林地均出现土壤水分过度消耗,其中刺槐林过耗量最大,山杏林最小;各林地均出现土壤干层,其中刺槐林、小叶杨林和山杏林土壤干层都已达到10 m以下,植被是深层土壤水分的主要影响因素。5类林地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39.26%,都远高于荒草地-9.57%。土壤干燥化强度为小叶杨(80.19%)>刺槐(78.03%)>沙棘(55.38%)>山杏(37.94%)>油松(32.34%),这是树种、林木大小和密度、林分生物量、树龄等生长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今后植被恢复中,应注意根据当地土壤水分条件,合理选择节水树种和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尽量避免或减轻土壤干化,维持较高的植被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人工林地
土壤湿度
土壤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北黄土区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
9
2
作者
申明爽
朱清科
+3 位作者
王瑜
梅雪梅
苟清平
刘昱言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92,共9页
【目的】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蒸发性强,降雨成为当地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而黄土坡面微地形对降水进行二次分配,因此研究不同立地类型的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趋势,可以为困难立地类型的微地形的植被生长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蒸发性强,降雨成为当地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而黄土坡面微地形对降水进行二次分配,因此研究不同立地类型的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趋势,可以为困难立地类型的微地形的植被生长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选择缓台、塌陷、陡坎、切沟和浅沟5种微地形的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在吴起县合沟流域阳坡上的定位观测数据,利用自相关检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研究5种微地形0~16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在检测期间的全年和生长季中,微地形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切沟的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陡坎最低。各土层的土壤水分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性;5种微地形土壤水分在检测期间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其中塌陷的土壤水分在各土层均有微弱增加的趋势,其他4种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在各土层的变化趋势均有增有减;缓台、塌陷、陡坎、切沟和浅沟5种微地形在观测期间的变化速率也有差异,相对而言塌陷的土壤水分变化速率最快。【结论】综合分析可得,在监测期间,切沟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但塌陷的增长速率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微地形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黄土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北黄土区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被引量:
22
3
作者
濮阳雪华
王春春
+2 位作者
苟清平
赵志杰
黄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4-191,共8页
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存在差异的白豹、柴沟、王洼子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降水梯度条件下浅层(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陕北黄土区植被构建与景观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
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存在差异的白豹、柴沟、王洼子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降水梯度条件下浅层(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陕北黄土区植被构建与景观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3个区域共调查植物20科47属57种,其中草本植物共有12科29属38种,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占调查属和种的61.7%和68.4%。白豹、柴沟及王洼子浅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4.4%、12.7%和8.7%。随着降水量的减少,3个典型区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及Simpson指数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白豹>柴沟>王洼子,且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该地区草本植物物种最为丰富,降水梯度显著影响浅层土壤水分,且植被群落特征与浅层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黄土
植被群落
土壤水分
降水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0—2018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30
4
作者
李依璇
朱清科
+1 位作者
石若莹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8,共9页
自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开展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被状况明显改善,监测该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生态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法、偏相关分析法及残差分析法研究黄...
自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开展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被状况明显改善,监测该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生态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法、偏相关分析法及残差分析法研究黄土高原2000—2018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研究时段内,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为75.64%,中部增长趋势明显;3)整体上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趋势(P<0.05),但与年平均气温的偏相关系数较低;4)在退耕还林工程试验示范县陕西省吴起县及所在的延安市,植被恢复优于黄土高原整体,增长率分别为0.01112/a和0.00980/a。总体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产生积极影响,延安北部及其周边地区尤为显著,生态工程建设在该区植被恢复中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因子
趋势分析
人类活动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北吴起县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
20
5
作者
罗舒元
朱清科
+1 位作者
辛云玲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4,共9页
“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积极作用。为探索半干旱黄土区工程实施过程中林草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机制,选取陕北吴起县为典型代表区,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
“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积极作用。为探索半干旱黄土区工程实施过程中林草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机制,选取陕北吴起县为典型代表区,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吴起县1997、2005、2010和2016年4期遥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揭示气象因子及居民区、道路、水系的人文社会因素对林草植被建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1997—2016年吴起县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东南向西北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2)植被覆盖度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低等级土地面积以转出为主,中高及高等级土地面积以转入为主。3)长时间序列来看,气温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降水,且两者均存在滞后性,冬春季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度有重要影响。4)林草植被主要分布在距居民点500~2500 m、主要道路0~800 m及主要水系0~400 m的范围内,且对中等级植被覆盖度林草地分布位置的影响最大,对低等级近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地处位置
时空变化
相关分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北黄土区不同微地形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
13
6
作者
濮阳雪华
苟清平
+1 位作者
王春春
朱清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2,73,共7页
为提高陕北黄土区土壤肥力,加快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测定分析陕西吴起合沟流域原状坡、塌陷、切沟、缓台、浅沟及陡坎6种微地形0~100cm土层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其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微地形0...
为提高陕北黄土区土壤肥力,加快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测定分析陕西吴起合沟流域原状坡、塌陷、切沟、缓台、浅沟及陡坎6种微地形0~100cm土层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其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微地形0~100cm土层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N、全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84~8.36、0.40%~0.90%、27.86~45.24mg·kg^-1、0.31~0.53g·kg^-1、4.66~9.55mg·kg^-1和152.52~198.02mg·k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微地形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有机质、碱解N和全N含量逐渐降低,有效P含量先降低后增加,速效K未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除陡坎外,不同微地形土壤肥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切沟表层(0~20cm)土壤肥力指数为1.996,达到肥沃水平;原状坡、塌陷、缓台和浅沟土壤肥力指数分别为1.224、0.992、1.148和1.365,均处于一般水平;陡坎土壤肥力指数则为0.695,处于贫瘠水平。各微地形在20~100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差异较小,基本均处贫瘠水平。综合而言,不同微地形土壤肥力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切沟表层土壤肥力最好,陡坎最差,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是土壤肥力较低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黄土
微地形
土壤养分
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
5
7
作者
辛云玲
朱清科
+1 位作者
罗舒元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5,共9页
为解决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空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升森林的稳定性和健康度,通过分析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型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分级评价,来确定抚育优先顺序和抚育措施。以陕西省吴起县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样地调查,分析以...
为解决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空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升森林的稳定性和健康度,通过分析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型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分级评价,来确定抚育优先顺序和抚育措施。以陕西省吴起县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样地调查,分析以山杏、榆树、河北杨为优势树种的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垂直结构分布情况,选取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林层指数、竞争指数对林分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地角尺度均值>0.517,林分分布格局都属于团状分布;林木大小分化程度榆树>山杏>河北杨;林层指数均值<0.5,表明林层结构简单垂直空间利用率低;竞争指数均在0.2附近,处于弱度竞争或弱度竞争向中度竞争的过渡态。从样地综合得分来看,大部分属于四级样地,3种林型结构状况榆树优于河北杨,山杏林最差。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空间结构存在树种单一、分布格局不合理的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升森林稳定性和健康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
空间结构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北黄土区不同降水量地点微地形土壤干燥化效应研究
被引量:
2
8
作者
濮阳雪华
苟清平
+2 位作者
赵志杰
黄娟
杨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4-741,共8页
【目的】为揭示降水量及微地形对陕北黄土区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促进植被恢复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低的王洼子和降水量高的白豹流域的原状坡、缓台、浅沟、切沟、塌陷、陡坎6种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王洼子...
【目的】为揭示降水量及微地形对陕北黄土区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促进植被恢复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低的王洼子和降水量高的白豹流域的原状坡、缓台、浅沟、切沟、塌陷、陡坎6种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王洼子和白豹各微地形0~10 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干燥化程度及区域分布特征。【结果】不同降水量地点及不同微地形土壤含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王洼子和白豹不同微地形土壤含水量分别介于5.82%~8.88%和10.42%~14.62%,切沟、缓台和塌陷的土壤含水量、有效贮水量及水分过耗量均优于原状坡、浅沟和陡坎。王洼子土壤干燥化指数均值为68.72%,呈现严重干燥化,各微地形土壤干燥层厚度介于970~1 000 cm,干燥化程度依次为陡坎>浅沟>原状坡>缓台>塌陷>切沟,白豹土壤干燥化指数均值为6.54%,呈现轻度干燥化,各微地形土壤干燥层厚度介于280~900 cm,干燥化程度依次为原状坡>陡坎>浅沟>塌陷>缓台>切沟。【结论】降水量及微地形对深层土壤含水量及干燥化程度影响显著,植被恢复重建可充分利用切沟、缓台和塌陷等土壤水分环境较好的微地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降水量
微地形
土壤干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与群落数量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
4
9
作者
石若莹
朱清科
+1 位作者
李依璇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为探究陕北黄土区坡面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微地形间的关系,以及构建半干旱黄土区稳定高效的林草植被模式,在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对流域内切沟、塌陷、缓台、浅沟和陡坎这5种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数量特征进行调查。发现:1)微...
为探究陕北黄土区坡面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微地形间的关系,以及构建半干旱黄土区稳定高效的林草植被模式,在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对流域内切沟、塌陷、缓台、浅沟和陡坎这5种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数量特征进行调查。发现:1)微地形与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各类微地形以草本群落为主,其中半阴坡微地形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数、盖度、生物量、多样性等特征值大多优于半阳坡,自然演替速率较快。3)各类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特征值多优于原状坡面,其中陡坎的植物群落生长状况最差,切沟最优。陕北黄土区各类坡面微地形与植物群落数量特征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应针对不同微地形,考虑其植物群落结构与特征的差异,以恢复与保护草本群落为主,使陕北黄土区自然植被更稳定地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微地形
植物群落
分异特征
物种组成
植被盖度
草本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
16
1
作者
苟清平
朱清科
李依璇
申明爽
刘昱言
梅雪梅
王瑜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161-7168,共8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70502)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THRD007)
文摘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加剧了区域土壤水分亏缺与土壤干燥化程度,同时制约着植被构建。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金佛坪流域山杏、油松、刺槐、小叶杨和沙棘5种植被类型,对照荒草地。采用人工土钻法取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0—10 m的土壤湿度特征和土壤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浅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与荒草地相比,各类林地均出现土壤水分过度消耗,其中刺槐林过耗量最大,山杏林最小;各林地均出现土壤干层,其中刺槐林、小叶杨林和山杏林土壤干层都已达到10 m以下,植被是深层土壤水分的主要影响因素。5类林地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39.26%,都远高于荒草地-9.57%。土壤干燥化强度为小叶杨(80.19%)>刺槐(78.03%)>沙棘(55.38%)>山杏(37.94%)>油松(32.34%),这是树种、林木大小和密度、林分生物量、树龄等生长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今后植被恢复中,应注意根据当地土壤水分条件,合理选择节水树种和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尽量避免或减轻土壤干化,维持较高的植被稳定性。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人工林地
土壤湿度
土壤干层
Keywords
Loess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artificial forestlands
soil moisture
soil desiccation
分类号
S1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黄土区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
9
2
作者
申明爽
朱清科
王瑜
梅雪梅
苟清平
刘昱言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出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92,共9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07B02)
文摘
【目的】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蒸发性强,降雨成为当地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而黄土坡面微地形对降水进行二次分配,因此研究不同立地类型的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趋势,可以为困难立地类型的微地形的植被生长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选择缓台、塌陷、陡坎、切沟和浅沟5种微地形的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在吴起县合沟流域阳坡上的定位观测数据,利用自相关检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研究5种微地形0~16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在检测期间的全年和生长季中,微地形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切沟的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陡坎最低。各土层的土壤水分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性;5种微地形土壤水分在检测期间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其中塌陷的土壤水分在各土层均有微弱增加的趋势,其他4种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在各土层的变化趋势均有增有减;缓台、塌陷、陡坎、切沟和浅沟5种微地形在观测期间的变化速率也有差异,相对而言塌陷的土壤水分变化速率最快。【结论】综合分析可得,在监测期间,切沟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但塌陷的增长速率较快。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微地形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黄土
陕北
Keywords
soil moisture
microtopography
Mann-Kendall trend test
loess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分类号
S714.7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黄土区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被引量:
22
3
作者
濮阳雪华
王春春
苟清平
赵志杰
黄娟
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4-191,共8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6YFC0501705)资助
文摘
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存在差异的白豹、柴沟、王洼子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降水梯度条件下浅层(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陕北黄土区植被构建与景观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3个区域共调查植物20科47属57种,其中草本植物共有12科29属38种,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占调查属和种的61.7%和68.4%。白豹、柴沟及王洼子浅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4.4%、12.7%和8.7%。随着降水量的减少,3个典型区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及Simpson指数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白豹>柴沟>王洼子,且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该地区草本植物物种最为丰富,降水梯度显著影响浅层土壤水分,且植被群落特征与浅层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关键词
陕北
黄土
植被群落
土壤水分
降水梯度
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loess
vegetation community
soil moisture
precipitation gradient
分类号
Q94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0—2018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30
4
作者
李依璇
朱清科
石若莹
苟清平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8,共9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蚀风蚀交错区仿自然高效植被构建技术研究”(2016YFC050170502)。
文摘
自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开展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被状况明显改善,监测该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生态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法、偏相关分析法及残差分析法研究黄土高原2000—2018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研究时段内,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为75.64%,中部增长趋势明显;3)整体上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趋势(P<0.05),但与年平均气温的偏相关系数较低;4)在退耕还林工程试验示范县陕西省吴起县及所在的延安市,植被恢复优于黄土高原整体,增长率分别为0.01112/a和0.00980/a。总体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产生积极影响,延安北部及其周边地区尤为显著,生态工程建设在该区植被恢复中成效显著。
关键词
NDVI
气候因子
趋势分析
人类活动
黄土高原
Keywords
NDVI
climate factors
trend analysis
human activities
the Loess Plateau
分类号
S7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吴起县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
20
5
作者
罗舒元
朱清科
辛云玲
苟清平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4,共9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蚀风蚀交错区仿自然高效植被构建技术研究”(2016YFC050170502)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华北石质山地边坡植被构建技术研究”(THRD007)。
文摘
“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积极作用。为探索半干旱黄土区工程实施过程中林草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机制,选取陕北吴起县为典型代表区,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吴起县1997、2005、2010和2016年4期遥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揭示气象因子及居民区、道路、水系的人文社会因素对林草植被建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1997—2016年吴起县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东南向西北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2)植被覆盖度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低等级土地面积以转出为主,中高及高等级土地面积以转入为主。3)长时间序列来看,气温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降水,且两者均存在滞后性,冬春季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度有重要影响。4)林草植被主要分布在距居民点500~2500 m、主要道路0~800 m及主要水系0~400 m的范围内,且对中等级植被覆盖度林草地分布位置的影响最大,对低等级近乎没有影响。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地处位置
时空变化
相关分析
黄土高原
Keywords
vegetation coverage
vegetation locati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Loess Plateau
分类号
S7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黄土区不同微地形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
13
6
作者
濮阳雪华
苟清平
王春春
朱清科
机构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出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2,73,共7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705)
文摘
为提高陕北黄土区土壤肥力,加快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测定分析陕西吴起合沟流域原状坡、塌陷、切沟、缓台、浅沟及陡坎6种微地形0~100cm土层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其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微地形0~100cm土层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N、全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84~8.36、0.40%~0.90%、27.86~45.24mg·kg^-1、0.31~0.53g·kg^-1、4.66~9.55mg·kg^-1和152.52~198.02mg·k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微地形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有机质、碱解N和全N含量逐渐降低,有效P含量先降低后增加,速效K未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除陡坎外,不同微地形土壤肥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切沟表层(0~20cm)土壤肥力指数为1.996,达到肥沃水平;原状坡、塌陷、缓台和浅沟土壤肥力指数分别为1.224、0.992、1.148和1.365,均处于一般水平;陡坎土壤肥力指数则为0.695,处于贫瘠水平。各微地形在20~100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差异较小,基本均处贫瘠水平。综合而言,不同微地形土壤肥力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切沟表层土壤肥力最好,陡坎最差,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是土壤肥力较低的主要限制因子。
关键词
陕北
黄土
微地形
土壤养分
肥力评价
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loess
micro-topography
soil nutrient
fertility evaluation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
5
7
作者
辛云玲
朱清科
罗舒元
苟清平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5,共9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蚀风蚀交错区仿自然高效植被构建技术研究”(2016YFC050170502)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华北石质山地边坡植被构建技术研究”(THRD007)。
文摘
为解决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空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升森林的稳定性和健康度,通过分析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型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分级评价,来确定抚育优先顺序和抚育措施。以陕西省吴起县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样地调查,分析以山杏、榆树、河北杨为优势树种的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垂直结构分布情况,选取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林层指数、竞争指数对林分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地角尺度均值>0.517,林分分布格局都属于团状分布;林木大小分化程度榆树>山杏>河北杨;林层指数均值<0.5,表明林层结构简单垂直空间利用率低;竞争指数均在0.2附近,处于弱度竞争或弱度竞争向中度竞争的过渡态。从样地综合得分来看,大部分属于四级样地,3种林型结构状况榆树优于河北杨,山杏林最差。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空间结构存在树种单一、分布格局不合理的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升森林稳定性和健康度。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
空间结构
综合评价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versation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分类号
S727.2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黄土区不同降水量地点微地形土壤干燥化效应研究
被引量:
2
8
作者
濮阳雪华
苟清平
赵志杰
黄娟
杨宇
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出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4-741,共8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705)资助。
文摘
【目的】为揭示降水量及微地形对陕北黄土区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促进植被恢复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低的王洼子和降水量高的白豹流域的原状坡、缓台、浅沟、切沟、塌陷、陡坎6种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王洼子和白豹各微地形0~10 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干燥化程度及区域分布特征。【结果】不同降水量地点及不同微地形土壤含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王洼子和白豹不同微地形土壤含水量分别介于5.82%~8.88%和10.42%~14.62%,切沟、缓台和塌陷的土壤含水量、有效贮水量及水分过耗量均优于原状坡、浅沟和陡坎。王洼子土壤干燥化指数均值为68.72%,呈现严重干燥化,各微地形土壤干燥层厚度介于970~1 000 cm,干燥化程度依次为陡坎>浅沟>原状坡>缓台>塌陷>切沟,白豹土壤干燥化指数均值为6.54%,呈现轻度干燥化,各微地形土壤干燥层厚度介于280~900 cm,干燥化程度依次为原状坡>陡坎>浅沟>塌陷>缓台>切沟。【结论】降水量及微地形对深层土壤含水量及干燥化程度影响显著,植被恢复重建可充分利用切沟、缓台和塌陷等土壤水分环境较好的微地形。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降水量
微地形
土壤干燥化
Keywords
loess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ecipitation
micro-topography
soil desiccation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与群落数量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
4
9
作者
石若莹
朱清科
李依璇
苟清平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蚀风蚀交错区仿自然高效植被构建技术研究”(2016YFC050170502)。
文摘
为探究陕北黄土区坡面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微地形间的关系,以及构建半干旱黄土区稳定高效的林草植被模式,在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对流域内切沟、塌陷、缓台、浅沟和陡坎这5种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数量特征进行调查。发现:1)微地形与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各类微地形以草本群落为主,其中半阴坡微地形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数、盖度、生物量、多样性等特征值大多优于半阳坡,自然演替速率较快。3)各类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特征值多优于原状坡面,其中陡坎的植物群落生长状况最差,切沟最优。陕北黄土区各类坡面微地形与植物群落数量特征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应针对不同微地形,考虑其植物群落结构与特征的差异,以恢复与保护草本群落为主,使陕北黄土区自然植被更稳定地演替。
关键词
坡面微地形
植物群落
分异特征
物种组成
植被盖度
草本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Keywords
slope micro-topographies
plant commun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tion
species composition
vegetation coverage
herbaceous biomass
vegetation diversity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干燥化效应
苟清平
朱清科
李依璇
申明爽
刘昱言
梅雪梅
王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陕北黄土区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分析
申明爽
朱清科
王瑜
梅雪梅
苟清平
刘昱言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陕北黄土区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濮阳雪华
王春春
苟清平
赵志杰
黄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00—2018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依璇
朱清科
石若莹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陕北吴起县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罗舒元
朱清科
辛云玲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陕北黄土区不同微地形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濮阳雪华
苟清平
王春春
朱清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辛云玲
朱清科
罗舒元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陕北黄土区不同降水量地点微地形土壤干燥化效应研究
濮阳雪华
苟清平
赵志杰
黄娟
杨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与群落数量特征的关系
石若莹
朱清科
李依璇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