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监测PD-1抗体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的协同作用及远隔效应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金洲
施慧敏
+4 位作者
张利亚
苗璟璇
朱干
赵学峰
汪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5-1391,共7页
目的 采用全身动态^(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技术,监测和评价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检查点单抗与放射联合治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 建立B16F10黑色素瘤小鼠双瘤模型,按...
目的 采用全身动态^(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技术,监测和评价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检查点单抗与放射联合治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 建立B16F10黑色素瘤小鼠双瘤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PD-1单抗组、单纯放疗组、PD-1单抗+放疗(联合治疗)组,每组6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完成后24 h对小鼠行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显像完后之后,分析比较四组肿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葡萄糖净摄取速率(MR_(FDG))的变化,以颈椎脱臼的方法处死小鼠,取出四组肿瘤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CD8)、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肿瘤组织增殖情况。治疗期间记录远端肿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4 h,原位肿瘤中,空白对照组SUV_(max)及MR_(FDG)值较治疗前升高(P<0.000 1),联合治疗组SUV_(max)及MR_(FDG)值较治疗前降低(P<0.000 1);远端肿瘤中,空白对照组、PD-1单抗组、单纯放疗组SUV_(max)及MR_(FDG)值较治疗前升高,但仅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SUV_(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远端肿瘤中MR_(FDG)值上述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0 1)。远端肿瘤联合治疗组SUV_(max)及MR_(FDG)值较治疗前降低(P<0.000 1)。远端肿瘤治疗后比较各组SUV_(max)及MR_(FDG)值,除单纯放疗组和PD-1单抗组外,其余各组间SUV_(max)及MR_(FDG)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远端肿瘤CD8 T淋巴细胞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其他三组(P<0.001);远端肿瘤增殖指数Ki-67免疫组化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其他三组(P<0.001)。结论 联合治疗发挥出的协同作用可以降低远端肿瘤生长速度,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能够作为PD-1抗体与放射联合治疗远隔效应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的协同作用的监测方法,可为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评估参数,对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动态PET/CT
Patlak
SUV_(max)
MR_(FDG)
联合治疗
远隔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监测PD-1抗体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的协同作用及远隔效应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金洲
施慧敏
张利亚
苗璟璇
朱干
赵学峰
汪会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出处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5-139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801736)。
文摘
目的 采用全身动态^(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技术,监测和评价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检查点单抗与放射联合治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 建立B16F10黑色素瘤小鼠双瘤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PD-1单抗组、单纯放疗组、PD-1单抗+放疗(联合治疗)组,每组6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完成后24 h对小鼠行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显像完后之后,分析比较四组肿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葡萄糖净摄取速率(MR_(FDG))的变化,以颈椎脱臼的方法处死小鼠,取出四组肿瘤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CD8)、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肿瘤组织增殖情况。治疗期间记录远端肿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4 h,原位肿瘤中,空白对照组SUV_(max)及MR_(FDG)值较治疗前升高(P<0.000 1),联合治疗组SUV_(max)及MR_(FDG)值较治疗前降低(P<0.000 1);远端肿瘤中,空白对照组、PD-1单抗组、单纯放疗组SUV_(max)及MR_(FDG)值较治疗前升高,但仅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SUV_(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远端肿瘤中MR_(FDG)值上述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0 1)。远端肿瘤联合治疗组SUV_(max)及MR_(FDG)值较治疗前降低(P<0.000 1)。远端肿瘤治疗后比较各组SUV_(max)及MR_(FDG)值,除单纯放疗组和PD-1单抗组外,其余各组间SUV_(max)及MR_(FDG)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远端肿瘤CD8 T淋巴细胞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其他三组(P<0.001);远端肿瘤增殖指数Ki-67免疫组化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其他三组(P<0.001)。结论 联合治疗发挥出的协同作用可以降低远端肿瘤生长速度,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能够作为PD-1抗体与放射联合治疗远隔效应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的协同作用的监测方法,可为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评估参数,对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全身动态PET/CT
Patlak
SUV_(max)
MR_(FDG)
联合治疗
远隔效应
Keywords
dynamic whole-body PET/CT
Patlak
SUV_(max)
MR_(FDG)
combination therapy
abscopal effect
分类号
R730.5 [医药卫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数显像监测PD-1抗体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的协同作用及远隔效应
张金洲
施慧敏
张利亚
苗璟璇
朱干
赵学峰
汪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