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低压油藏真实岩心薄片微观水驱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平 苑志旺 +2 位作者 易敏 杜建芬 骆鑫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利用真实岩心薄片水驱油试验,研究微观水驱油速度对低渗透油层水驱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替效率与所处的微观模型位置有关,从微观模型的入口到出口,剩余油饱和度递增,驱油效率递减;... 利用真实岩心薄片水驱油试验,研究微观水驱油速度对低渗透油层水驱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替效率与所处的微观模型位置有关,从微观模型的入口到出口,剩余油饱和度递增,驱油效率递减;随水驱油速度增加,驱油效率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说明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即临界驱替速度。储层束缚水主要以水膜形式附着在孔隙表面或充满于较小的孔隙中,而油则充满较大的孔隙;注入水的驱替速度较低时,在孔隙介质亲水性较强的条件下,注入水进入孔隙喉道时,是沿着岩石表面"爬行"进入的,注入水的前缘为一个凹形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低渗透油藏 低压油藏 水驱油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与启示 被引量:73
2
作者 郭平 苑志旺 廖广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2-96,共5页
我国注气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较晚,且存在注CO2与氮气谁更优的争议。根据国内外10a来注气开采发展的相关数据,从储层岩性、储层渗透率、储层深度、温度、原油饱和度、黏度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注气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发展注... 我国注气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较晚,且存在注CO2与氮气谁更优的争议。根据国内外10a来注气开采发展的相关数据,从储层岩性、储层渗透率、储层深度、温度、原油饱和度、黏度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注气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发展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国际上注CO2驱油项目主要以注气混相驱发展最快,而我国注气试验主要采用商品CO2气,并且存在混相困难的问题;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项目超过砂岩油藏,而传统认为碳酸盐岩油藏具有裂缝,注气要窜,故不适合注气开采;国际上在砂岩油藏注气开采的渗透率并不是太低(大于10×10-3μm2),而我国注气试验都是超低渗透率(小于10×10-3μm2);多数油藏是在注水后再进行注气,而过去认为注水后对注气效果不利;国外注空气目前主要采用高温氧化开采轻油,而不是稠油,而传统认为热采适合于稠油。针对我国目前注气情况和国外发展趋势,就如何开展注气驱油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 驱油机理 采收率 二氧化碳 发展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和地层水、储层配伍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石美 郭平 +3 位作者 张娟 苑志旺 刘光耀 王博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55-57,共3页
在采用CO2吞吐采油或CO2驱替过程中,CO2到达储层后与储层原油、地层水、储层岩石接触并发生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得储层渗透能力也发生变化。针对此问题,利用取自某油田实际地层水样和储层岩石样品进行了CO2和地层水、储层配伍... 在采用CO2吞吐采油或CO2驱替过程中,CO2到达储层后与储层原油、地层水、储层岩石接触并发生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得储层渗透能力也发生变化。针对此问题,利用取自某油田实际地层水样和储层岩石样品进行了CO2和地层水、储层配伍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CO2注入使得储层渗透能力普遍降低;岩心碳酸盐含量明显增大,储层岩石中产生了固相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地层水 配伍性 碳酸盐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油气田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的提出与探索——以渤海油田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米立军 范廷恩 +2 位作者 苑志旺 付殿福 段瑞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1,共8页
中国海上油气面临低品位储量占比持续增加、主力油田高含水且稳产难、工程设施局部饱和及地下资源与地面工程亟待整体协同等问题,特别是在“双碳”战略下,传统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需求。提出了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即将单个海域作... 中国海上油气面临低品位储量占比持续增加、主力油田高含水且稳产难、工程设施局部饱和及地下资源与地面工程亟待整体协同等问题,特别是在“双碳”战略下,传统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需求。提出了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即将单个海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时空域协同统筹地下油气资源“一网”与地面工程“五网”(油、气、水、电、信),构建协同、共享、高效、绿色的开发新模式。以渤海油田为例,系统梳理地下油气资源和地面工程设施特征,构建地下油气资源“一网”和地面工程设施“五网”,开展“一网”+“五网”协同方案研究,优化了多项现有工程设施,统筹了多个新建工程设施预留,提出多项未来工程设施整体布局,推动向标准化、移动共享、绿色开发转型升级,助力渤海油田高质量上产稳产4000万吨。海域整体开发模式是支撑海上油田增储上产稳产的前瞻性探索,为国内外海上其他油气田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气田 海域整体开发 新模式 地下资源网 地面工程网 时空域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峡谷上游复合浊积砂岩储层类型及其展布规律——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陵水气田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付超 谢玉洪 +4 位作者 赵雨初 王晖 苑志旺 徐伟 陈国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6-529,共14页
琼东南盆地陵水气田位于中央峡谷上游,以浊积砂岩储层为主,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影响,储层类型较为多样,表征难度较大。为了预测深水甜点区分布,依据峡谷形态和埋深规律,将峡谷上游区域沿浊流流向依次划分为调整段、顺直段和弯曲段;通... 琼东南盆地陵水气田位于中央峡谷上游,以浊积砂岩储层为主,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影响,储层类型较为多样,表征难度较大。为了预测深水甜点区分布,依据峡谷形态和埋深规律,将峡谷上游区域沿浊流流向依次划分为调整段、顺直段和弯曲段;通过综合井筒中粒度、孔喉结构和填隙物类型对储层进行分类;基于岩石组构和物性参数间定量关系,分析对应沉积储层的沉积成因。研究认为,峡谷调整段以粗粒重力流沉积为主,随着颗粒间杂基含量降低,储层物性向下游逐渐变好;顺直段以细-粉砂浊流沉积为主,储层质量较为稳定,仅在局部因Ca^(2+)离子富集致使胶结作用增强;弯曲段以粉砂质浊流堆积为主,较细的沉积粒度致使储层质量向下游方向随着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变差。调整段沉积过程控制储层质量,顺直段-弯曲段成岩作用控制储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峡谷汇聚区 构型级次 物性展布 浊积砂体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油气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探索与思考
6
作者 米立军 范廷恩 +1 位作者 苑志旺 付殿福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近年来,海洋油气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体系高度关联,两者不断耦合匹配演变,推动海洋油气开发模式从独立开发向联合开发再向区域开发升级,支撑海洋油气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当前,海上油气勘探开发... 近年来,海洋油气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体系高度关联,两者不断耦合匹配演变,推动海洋油气开发模式从独立开发向联合开发再向区域开发升级,支撑海洋油气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当前,海上油气勘探开发面临新发现储量劣质化、老油田稳产难、地下地面局部待统筹、绿色低碳要求等新形势,传统开发模式受限于阶段、区域、专业等因素,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立足全海域,提出以“地下资源一网”与“地面工程五网”时空域协同为核心的全周期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统筹地下油气资源、地面工程设施、生产运营等因素,围绕海上勘探目标评价、前期研究、工程体系、经济评价、生产运营及项目管理六大新模式,提出海域整体开发主要路径和具体做法。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有助于推动系统降本,释放规模效应,强化专业协同,加速发展转型,催生海洋油气工业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气田 开发模式 海域整体开发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火山岩气藏压裂直井复合渗流产能模型 被引量:8
7
作者 苑志旺 郭平 +1 位作者 姜彬 冉启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7,共7页
为准确表征深层火山岩气藏压裂气井产能,在稳定渗流理论基础上,分别考虑压裂直井裂缝内外不同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建立了压裂直井复合渗流产能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启动压力梯度、高速非达西和应力敏感作用是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滑脱效应... 为准确表征深层火山岩气藏压裂气井产能,在稳定渗流理论基础上,分别考虑压裂直井裂缝内外不同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建立了压裂直井复合渗流产能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启动压力梯度、高速非达西和应力敏感作用是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滑脱效应影响程度有限,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影响程度不断减小,高速非达西和应力敏感对产能影响程度不断增加。典型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计算无阻流量与实际无阻流量误差为6%,满足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气藏 启动压力梯度 滑脱效应 高速非达西 应力敏感 产能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含水上升机理及优化注水技术——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苑志旺 杨宝泉 +5 位作者 杨莉 顾文欢 陈筱 康博韬 李晨曦 张会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7-296,共10页
通过对AKPO高挥发性油田储集层连通关系与油井见水后含水上升规律的分析,建立新型含水上升模型,确定优化注水时机和策略。可将含水上升形态划分为3种类型,其油井含水上升机理主要受储集层连通关系控制,单期水道或朵叶体内单期砂体直接连... 通过对AKPO高挥发性油田储集层连通关系与油井见水后含水上升规律的分析,建立新型含水上升模型,确定优化注水时机和策略。可将含水上升形态划分为3种类型,其油井含水上升机理主要受储集层连通关系控制,单期水道或朵叶体内单期砂体直接连通,储集层发育及层内连通性好,直接注采受效,含水上升曲线呈"亚凸型";多期砂体搭接连通,层内连通性好,但搭接部位储集层物性、连通性较差,注水受效较慢,含水上升曲线呈"亚凹形";多期砂体复合连通,具有直接连通与搭接连通两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物性与连通性介于两者之间,注水受效稍慢,含水上升曲线呈"亚S型"。以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新型含水上升规律模型;通过对实际油井生产数据的拟合分析,提出了油井见水后实施优化注水的最佳时机与相应技术,水道储集层可采用"提高纵向波及"为核心、朵叶体储集层可采用"改善平面波及"为核心的优化注水技术;经AKPO油田实际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指导同类油田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开发 挥发性油藏 含水上升类型 储集层连通关系 含水上升机理 优化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驱油藏新型气驱特征曲线推导及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苑志旺 杨宝泉 +2 位作者 杨莉 顾文欢 尚凡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1,共7页
针对传统气驱特征曲线未能有效描述地层中实际渗流的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的关系,在分析油藏注气开发驱替过程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油气渗流特征。基于稳定渗流理论,推导出了地层中实际渗流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 针对传统气驱特征曲线未能有效描述地层中实际渗流的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的关系,在分析油藏注气开发驱替过程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油气渗流特征。基于稳定渗流理论,推导出了地层中实际渗流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的关系式,即累积注气量-累积产油半对数关系,命名为新型气驱特征曲线,分析了该曲线的适用条件。应用实例,研究了注采井网和驱替机理变化对气驱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在已知注气量的条件下,利用该曲线可实现长期及阶段产量预测,且在注气开发较早阶段便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驱特征曲线 注气 混相驱 非混相驱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CO_2驱合理技术注采井距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苑志旺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7,共3页
目前低渗CO_2驱油藏合理技术注采井距计算公式尚未综合考虑地层条件下CO_2相态特征、井网类型等因素,文章以CO_2在油藏状态下的物化特征分析为基础,应用渗流力学基本理论,综合考虑井网类型、注采量、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推导注CO_... 目前低渗CO_2驱油藏合理技术注采井距计算公式尚未综合考虑地层条件下CO_2相态特征、井网类型等因素,文章以CO_2在油藏状态下的物化特征分析为基础,应用渗流力学基本理论,综合考虑井网类型、注采量、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推导注CO_2气井与采油井之间的压力梯度分布公式,表征驱动压力梯度随井距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最小驱动压力梯度达到最大启动压力梯度时,注采井距即为油层有效动用的最大技术注采井距,以此为基础指导确定低渗CO_2驱油藏合理注采井距。实例表明,所述方法简单实用,较先前采用的注采井距计算方法更为合理。该项研究对其它低渗注气驱油藏合理井距确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CO2驱 启动压力 合理井距 驱替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浊积砂岩油田高效注水策略及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苑志旺 杨莉 +2 位作者 杨宝泉 张迎春 陈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典型的深海浊积砂岩油田AKPO为研究目标,剖析了浊积水道和朵叶的储层特征,以注采井组间砂体连通方式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特征评价了注采井组间的连通性,确定油田在无水采油期的注水策略。基于时移地震揭示了不同储层...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典型的深海浊积砂岩油田AKPO为研究目标,剖析了浊积水道和朵叶的储层特征,以注采井组间砂体连通方式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特征评价了注采井组间的连通性,确定油田在无水采油期的注水策略。基于时移地震揭示了不同储层类型的水驱波及特征,形成了油田注水突破后的注水以及控堵水策略,建立了适宜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高效注水策略。在无水采油期阶段,基于注采井组间砂体的连通方式应用以"控制压力"为重点的注水强度优化策略,实现不同井组的分级配产配注;在中低含水阶段,基于储层沉积类型应用以"提高波及"为重点的注水强度优化方法,即依靠水动力学方法来改善水驱波及系数,水道储层注采井组采用周期注水提高"纵向"波及系数;朵叶储层注采井组采用改变液流方向提高"平面"波及系数;在高含水阶段,应用适宜深海油田的"低成本"分段控堵水方法,实现深海油田经济有效的控堵水。上述深海浊积砂岩油田高效注水策略经AKPO油田实践,实现AKPO油田高峰采油速度达到5.5%,连续7a实现稳产,预测油田采收率达到53%。系统形成深海浊积砂岩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高效注水策略,该策略简单易行、经济有效,可以指导同类深海油田的注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油田 浊积砂岩 水驱 注水策略 波及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浊积水道砂体内部渗流屏障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晨曦 苑志旺 +2 位作者 杨希濮 卜范青 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4,共10页
深水浊积砂体受成因影响,侧向变化往往十分迅速,使得储层内部的连通性较为复杂。在深水油田的开发实践中,发现影响连通性的主要因素中,渗流屏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井间的注水受效模式。对于深水浊积水道砂体沉积而言,如何... 深水浊积砂体受成因影响,侧向变化往往十分迅速,使得储层内部的连通性较为复杂。在深水油田的开发实践中,发现影响连通性的主要因素中,渗流屏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井间的注水受效模式。对于深水浊积水道砂体沉积而言,如何刻画储层内部即单一水道间的渗流屏障,表征砂体连通性,用以指导后续的井位优化、提高注入水波及效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综合应用甘南地区重力流沉积露头、尼日利亚AKPO油田某Z油组测井、地震及生产数据,分析渗流屏障的成因机制,对复合水道砂体内部渗流屏障的分布进行刻画,并分析其对注水受效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井下的注采井对,影响砂体连通的渗流屏障主要呈现散点式、线段式和复合点段式,受渗流屏障的影响,注采受效呈现直线式、波动式和散射式,不同的样式下,采油井的含水上升规律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开发 浊积砂体 渗流屏障 连通性 连通模式 甘南地区露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含水变化规律精细预测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康博韬 杨莉 +2 位作者 杨宝泉 张迎春 苑志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8,共12页
受复杂储层特征影响,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预测难度大,实现单井含水变化规律的精细预测对目标油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油田储层构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沉积相、注采井间的砂体... 受复杂储层特征影响,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预测难度大,实现单井含水变化规律的精细预测对目标油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油田储层构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沉积相、注采井间的砂体连通性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影响因素,形成一套基于储层特征的生产井含水变化模式划分方法;并通过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基于储层特征的单井全周期含水变化规律预测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含水变化模式下生产井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策略;并进一步论证该方法在其他油田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储层构型复杂,储层特征是影响含水变化规律的关键因素;(2)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差异明显,生产决策必须有针对性;(3)所建立方法首次将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复杂的储层特征与多样化的单井生产动态规律结合起来,预测结果精度高;(4)研究思路与流程对深水浊积油田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 浊流沉积 井间连通性 储层非均质性 含水上升规律 优化注水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峡谷复合浊积砂体内隔夹层发育类型与沉积成因——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付超 谢玉洪 +5 位作者 王晖 宋来明 段锐 苑志旺 徐伟 陈国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3,共11页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开展了复合水道尺度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结合浊积充填过程划分了隔夹层类型,分析了其成因和控制因素,并基于沉积物输送体系参数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深水隔夹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隔夹层按照沉积成因可划分为侧(加)积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A型)、细粒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B型)、半远洋深水沉积成因隔层(C型)、钙质物性夹层(D型)4种类型。②隔夹层按充填期次可划分为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C型)和(C型+B型)、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B型+C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D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D型)4种组合。③隔夹层发育的类型与组合序列受控于峡谷中沉积物输送量与地形坡度变化,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浊积体空间充足,薄隔夹层发育受控于沉积物输送量,厚隔夹层发育受控于地形变化;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浊积体存在叠置发育与溢岸现象,沉积物供给主控隔夹层厚度,地形变化为次要因素。结论认为,隔夹层发育模式可用于同类型沉积背景下储层结构样式的刻画与预测,为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峡谷 隔夹层 浊积水道 沉积物输送系统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油藏组分梯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宝泉 杨莉 +2 位作者 王星 苑志旺 卜范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5-151,共7页
挥发性油藏的地层流体由于受到压力、温度和深度的影响,常表现出组分随深度的变化,即组分梯度特征,国内对该类型流体表征研究甚少。首先归纳总结了考虑重力、地温梯度和热扩散效应下的组分梯度理论模型;选取一个典型的存在组分梯度的挥... 挥发性油藏的地层流体由于受到压力、温度和深度的影响,常表现出组分随深度的变化,即组分梯度特征,国内对该类型流体表征研究甚少。首先归纳总结了考虑重力、地温梯度和热扩散效应下的组分梯度理论模型;选取一个典型的存在组分梯度的挥发油藏,模拟计算了在重力和地温梯度双重作用下的原油组分、体积系数和气油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应用该模型中体积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地质储量的计算精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应用该组分梯度模型,其气油比和井底压力拟合的精度远高于定组分模型,说明该组分梯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该油藏的开发动态特征;该成果可以对油藏开发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为同类型油藏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 挥发油 组分梯度 地质储量 油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挥发性油藏注气开发气油比变化规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迎春 杨莉 +4 位作者 顾文欢 杨宝泉 苑志旺 康博韬 郜益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112,共6页
西非深海AKPO油田挥发性M油藏为浊积复合朵叶体沉积,流体纵向上存在明显的组分梯度特征;基于流体性质及油气两相渗流规律,研究了注入气突破前后气油比的变化规律。注入气突破前,生产井气油比变化规律与原始溶解气油比变化规律一致,呈缓... 西非深海AKPO油田挥发性M油藏为浊积复合朵叶体沉积,流体纵向上存在明显的组分梯度特征;基于流体性质及油气两相渗流规律,研究了注入气突破前后气油比的变化规律。注入气突破前,生产井气油比变化规律与原始溶解气油比变化规律一致,呈缓慢上升趋势;注入气突破后,从油气两相渗流规律和物质平衡出发,结合出口端含气饱和度和平均含气饱和度的关系,建立了注气开发油藏气驱特征曲线,推导得到了气油比与采出程度、气油比上升率与采出程度的指数型关系式,并绘制了气油比、气油比上升率与采出程度图版用于表征气油比变化规律。M油藏应用表明,本文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油藏气油比变化规律吻合,所提出以“扩大注气波及”为核心的注气井工作制度调整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单井气油比上升速度,延缓产量递减,稳油控气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西非AKPO油田 挥发性油藏 注气开发 组分梯度 气油比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48断块CO_2驱油试验区脉冲注气数模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霍丽君 郭平 +2 位作者 姜彬 王娟 苑志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07,147,共4页
优选芳48断块的F180-129井组,进行见气后的脉冲注气调剖模拟,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脉冲注气的注气周期、注气量等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最佳方案参数为:注气4个月,停注1个月,周期注入0.02 HCPV。另外在最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脉冲... 优选芳48断块的F180-129井组,进行见气后的脉冲注气调剖模拟,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脉冲注气的注气周期、注气量等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最佳方案参数为:注气4个月,停注1个月,周期注入0.02 HCPV。另外在最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脉冲时机优选,结果表明F180-129井组在第1或第2口井见气后实施脉冲注气的效果较好,在采出程度较高的同时最终换油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注气 脉冲时机 数值模拟 正交分析 低渗油藏 芳48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组分梯度的深水挥发性油藏注采比计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宝泉 杨莉 +2 位作者 王星 苑志旺 皮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100,155-156,共4页
在压力、温度的作用下,挥发性油藏的组分随深度变化而改变,使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原油性质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过研究西非深水典型挥发性油藏原始取样数据和生产特征,提出了以体积系数和气油比的线性关系,计算不同气油比下的地下原油体积,... 在压力、温度的作用下,挥发性油藏的组分随深度变化而改变,使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原油性质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过研究西非深水典型挥发性油藏原始取样数据和生产特征,提出了以体积系数和气油比的线性关系,计算不同气油比下的地下原油体积,并应用于注采比计算。提高了计算精度,从而得出油藏最优配注量,为油藏管理和注气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同类型油田注采比计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注采比 组分梯度 注伴生气 深水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油田开发风险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6
19
作者 尚凡杰 姜彬 +3 位作者 杨宝泉 苑志旺 顾文欢 张昕 《石油科技论坛》 2017年第6期25-31,共7页
与陆上及浅水油田相比,深水油田开发面临的突出挑战是开发投资大、开发风险高、调整余地小。如何在开发早期即制订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实现风险的有效把控是深水油田开发的关键问题。调研和总结了近年来全球主要石油公司在深水油田开... 与陆上及浅水油田相比,深水油田开发面临的突出挑战是开发投资大、开发风险高、调整余地小。如何在开发早期即制订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实现风险的有效把控是深水油田开发的关键问题。调研和总结了近年来全球主要石油公司在深水油田开发风险应对方面的相关做法和经验,介绍了深水油田开发面临的技术风险、非技术风险、进度风险3类主要风险及其识别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风险的差异,制订了6类典型油田开发策略;针对技术风险,提出应加快油藏信息获取,提高开发方案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问题,以最经济的方式降低油藏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开发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 风险识别 不确定性 开发策略 适应性 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老油田多层油藏加密井产能评价方法--以渤海A油田N区块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郜益华 姜彬 +5 位作者 张迎春 苑志旺 康博韬 段瑞凯 李晨曦 陈国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由于层间非均质性、投产初期见水等因素影响,海上老油田多层油藏加密井产能评价难度较大。目前通常引入层间干扰系数描述多层合采对产能的影响,但其定量表征是一大难题。因此,基于老油田动静态资料,提出一种多层油藏加密井产能评价新方... 由于层间非均质性、投产初期见水等因素影响,海上老油田多层油藏加密井产能评价难度较大。目前通常引入层间干扰系数描述多层合采对产能的影响,但其定量表征是一大难题。因此,基于老油田动静态资料,提出一种多层油藏加密井产能评价新方法。综合测井解释水淹成果、MDT测压资料、PLT测试资料以及静态地质认识,建立多层油藏注采受效分析方法,剔除对稳定产能无贡献的注采不受效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相对渗透率计算无因次采液指数,宏观表征不同含水率下层间非均质性对多层合采加密井产能的影响。基于上述方法形成不同含水率下老油田多层油藏加密井产能评价图版和流程。通过对渤海A油田N区块新投产加密井的产能分析,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建立不同产量目标下的加密井流动系数下限筛选图版,指导加密井井位初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油藏 加密井 注采受效率 动态相对渗透率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