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在染色体水平上的体现为染色体多样性,揭示了各属、种的所处环境不稳定,且两者密切相关。鱼类的染色体研究为反映其演化过程和分类地位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的染色体组型,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演化...生物多样性在染色体水平上的体现为染色体多样性,揭示了各属、种的所处环境不稳定,且两者密切相关。鱼类的染色体研究为反映其演化过程和分类地位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的染色体组型,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演化历史和适应性机制。在不同的环境中,物种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和表型多样性,但染色体形态保持相对稳定。裂腹鱼亚科鱼类是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鲤科鱼类,染色体数目2n=50是最原始的染色体核型,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染色体由原始核型变异。变异方式主要有多倍化(整个染色体组成倍增加)、罗伯逊易位(导致染色体数目非整倍的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结构重排(引起染色体臂数的改变)。裂腹鱼亚科鱼类122种中已经确定染色体数、核型公式、染色体臂数(fundamental arm number,NF)的种类不足全部种类的30%。通过收集34种裂腹鱼亚科鱼类的染色体数(2n)、核型公式、NF及计算NF/2n值,从染色体核型特征、核型演化地位及倍性概述了其进化方式和适应性机制。结果表明,佩枯湖裸鲤(Gymnocypris dobula)染色体数目(2n=66)最少,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染色体数目(2n>420)最多,大部分种染色体数目88~148,主要核型进化方式为四倍体化。染色体多样性广泛存在,有9种(包括亚种)具有2个染色体数及核型公式,这显示同种不同居群间染色体的差异。在遗传上有适应高原环境的潜在能力,随着特化等级的上升,染色体数表现出稳定的进化趋势。展开更多
文摘生物多样性在染色体水平上的体现为染色体多样性,揭示了各属、种的所处环境不稳定,且两者密切相关。鱼类的染色体研究为反映其演化过程和分类地位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的染色体组型,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演化历史和适应性机制。在不同的环境中,物种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和表型多样性,但染色体形态保持相对稳定。裂腹鱼亚科鱼类是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鲤科鱼类,染色体数目2n=50是最原始的染色体核型,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染色体由原始核型变异。变异方式主要有多倍化(整个染色体组成倍增加)、罗伯逊易位(导致染色体数目非整倍的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结构重排(引起染色体臂数的改变)。裂腹鱼亚科鱼类122种中已经确定染色体数、核型公式、染色体臂数(fundamental arm number,NF)的种类不足全部种类的30%。通过收集34种裂腹鱼亚科鱼类的染色体数(2n)、核型公式、NF及计算NF/2n值,从染色体核型特征、核型演化地位及倍性概述了其进化方式和适应性机制。结果表明,佩枯湖裸鲤(Gymnocypris dobula)染色体数目(2n=66)最少,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染色体数目(2n>420)最多,大部分种染色体数目88~148,主要核型进化方式为四倍体化。染色体多样性广泛存在,有9种(包括亚种)具有2个染色体数及核型公式,这显示同种不同居群间染色体的差异。在遗传上有适应高原环境的潜在能力,随着特化等级的上升,染色体数表现出稳定的进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