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役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与再生技术现状
1
作者 庞志博 何亚群 +1 位作者 韦能 苏鹏鑫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8-412,共5页
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妥善处理问题。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利用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有价金属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整理近年来针对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方面的... 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妥善处理问题。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利用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有价金属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整理近年来针对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方面的技术进展,总结各大企业正在投产的主要工艺,国内主要相关企业有格林美、邦普循环、华友钴业等,国外相关企业主要有欧洲Umicore、法国Recupyl等。国内外大多数企业倾向于使用机械破碎后火法湿法联合回收工艺进行工业生产,国外少数企业使用人工拆解、冷冻破碎或其特有的专利技术对黑粉进行回收利用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锂离子电池 回收利用 预处理 金属分离 湿法冶金 循环再生 工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Fe_(3)O_(4)@SiO_(2)@m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氨氮吸附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万秋月 苏鹏鑫 +1 位作者 霍婷婷 刘孟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66-171,共6页
基于核壳型Fe_(3)O_(4)@SiO_(2)@m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氨氮的吸附特性,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分析了不同pH条件下Fe_(3)O_(4)@SiO_(2)@mSiO_(2)纳米复合材料吸附氨氮前后... 基于核壳型Fe_(3)O_(4)@SiO_(2)@m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氨氮的吸附特性,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分析了不同pH条件下Fe_(3)O_(4)@SiO_(2)@mSiO_(2)纳米复合材料吸附氨氮前后的红外光谱、物相、微观形貌等变化,并对其氨氮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核壳型四氧化三铁复合磁性材料对氨氮的吸附效果不同,在pH=4—6条件下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为62.74 mg/g。材料对氨氮的吸附作用由材料表面—OH的静电吸附及Si—OH和NH^(+)_(4)的离子交换吸附共同贡献。其壳层的大量Si—OH在离子交换中占主要作用,氨氮的吸附主要依靠Si—OH去质子化作用,并最终形成Si—O—N键合于材料表面,可为废水中氨氮的有效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四氧化三铁 氨氮 纳米材料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SiO_(2)@mSiO_(2)介孔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氨氮吸附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万秋月 杜康婷 +3 位作者 苏鹏鑫 霍婷婷 刘孟清 张津语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0-767,共8页
采用水热法及改良Stöber法制备了Fe_(3)O_(4)@SiO_(2)@mSiO_(2)介孔磁性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水中氨氮的吸附去除。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Fe_(3)O_(4)@SiO_(2)@mSiO_(2)为三层球状结构,中心为Fe_(3)O_(4)核,中间为SiO_(2)包裹,最外层... 采用水热法及改良Stöber法制备了Fe_(3)O_(4)@SiO_(2)@mSiO_(2)介孔磁性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水中氨氮的吸附去除。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Fe_(3)O_(4)@SiO_(2)@mSiO_(2)为三层球状结构,中心为Fe_(3)O_(4)核,中间为SiO_(2)包裹,最外层为介孔SiO_(2),并呈现良好的超顺磁性。氨氮的去除率随Fe_(3)O_(4)@SiO_(2)@mSiO_(2)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投加量增至0.4 g/L后基本保持不变,吸附量随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氨氮的去除率和吸附量随溶液pH的增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适溶液pH为4。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为自发吸热过程。该材料在第4次使用中对氨氮的吸附量仍保持在初始吸附量的65%以上,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材料 氨氮 吸附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