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节选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刘文华
-
机构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5年第4期54-58,共5页
-
文摘
在我们看来,中等年龄特别是年龄最大的中小学生精神生活中最大的弊病,就是他们被剥夺了最大的福利——自由时间。这种自由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形成智力、美学兴趣与需求都是十分必要的。就是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实质上并未用于全面发展,更未首先用于发展智力。因此,随着所获得的新知识越来越多,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是越来越容易,而是越来越困难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235—236页) ……知识——是一个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第一,它包括概括性真理(规则。
-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中小学生
记忆
教师
学习
资产阶级革命
语法规则
自由时间
智力劳动
新知识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被引量:16
- 2
-
-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刘伦振
-
出处
《外国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13,共5页
-
文摘
掌握知识和获得应用熟巧,是孩予在教师指导下的复杂认知活动。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热切愿望。弗·伊列宁说:“没有‘人的激情’,过去从来没有,现在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探求”。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孩子的激情,在培养学习愿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坚持不懈地发展孩子对学习的真正满足感,以便由此产生和确立热切希望学习的情感状态。本文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
关键词
学习活动
教师语言
学习愿望
情感状态
复杂认知
教学过程
作业形式
不及格
修辞错误
消极被动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关于教育道德的一封信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刘伦振
-
出处
《外国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6,共6页
-
文摘
我收到教师、校长、少先队辅导员、青少年教养所教导员的不少来信。这些信相当大的一部分涉及到了教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相互关系。品德、职业荣誉、义务、道德责任、良心——这就是教师感到焦虑的问题。要答复教师的这些问题,有时得写上一些详细的回信。
-
关键词
一封信
少先队辅导员
道德责任
职业荣誉
爱情理想
青年们
同班同学
对我说
不经心
活下去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大学生如何学习
- 4
-
-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刘启娴
-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4年第2期85-87,共3页
-
文摘
你让我提些建议,谈谈如何节省地和合理地(完全正确,要合理地)利用时间。你说,“一项工作紧逼着另一项工作,而一天却转瞬即逝,原定要做完的工作,结果没成。”
-
关键词
下象棋
给你
彻夜不眠
就是你
学生时代
回过头
页页
刺激因素
使人
一本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负担过重的症结
- 5
-
-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刘伦振
-
出处
《外国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7-49,共3页
-
文摘
自由时间,这是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也是形成求知和审美的意趣和需要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这巨大的财富被剥夺了,对中年级说来如此,对高年级说来尤其如此。这种现象乃是中小学生精神生活的最大弊端。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实质上并未用来推进全面发展,而首先是智力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知识的积累,孩子们的学习变得益发困难了。
-
关键词
文学知识
语法教学法
精神生活
记忆方法
讲授者
语言事实
历史课
堂课
历史过程
测量单位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我的教育信念
- 6
-
-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刘伦振
-
机构
天津市教科所
-
出处
《外国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14,共6页
-
文摘
在第聂伯河畔闻名乌克兰的一个古老村庄里,住着一位善良而勤劳的集体农庄庄员,他有一座圈在石头围墙内的大石头房子,还有石头棚子、石头地窖、苹果园里用石头铺砌的小路。就连犬舍也是石头的。
-
关键词
大石头房子
第聂伯河
教育信念
座圈
少年时代
人物命运
自我教育
朋友家
儿童时代
对我说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