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乳化液体系、润滑性能及铜轧制工艺评价
1
作者
苏道昕
孙建林
+2 位作者
黄鹏
李世森
许月婷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筛选多种基础油及添加剂制备铜冷轧乳化液,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基础油结构、油性剂吸附能、极压剂种类等因素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性剂分子吸附能越大其摩擦因数越小;除极压剂的作用外,当基础油易于被...
筛选多种基础油及添加剂制备铜冷轧乳化液,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基础油结构、油性剂吸附能、极压剂种类等因素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性剂分子吸附能越大其摩擦因数越小;除极压剂的作用外,当基础油易于被乳化或使用乳化能力较强的乳化剂时可导致最大无卡咬负荷值(pB)降低,这是由于乳化液的油滴更加细小,难以快速在摩擦面离水展着形成油膜,高载荷下油膜易破裂;而乳化能力较强的乳化剂有助于乳化液在金属表面铺展润湿;制得的铜冷轧乳化液四球摩擦磨损试验pB值达755 N,平均摩擦因数为0.075,并表现出良好的防锈效果。通过轧制实验评价不同润滑条件下的轧制厚度、轧制力,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对轧后板带表面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备的铜冷轧乳化液润滑下,轧后铜带表面无显著表面缺陷,在垂直轧制方向线粗糙度达0.062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液
铜板带
摩擦学性能
冷轧
工艺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原位制备CaCO_(3)微纳米流体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苏道昕
孙建林
+2 位作者
黄瑛
唐华杰
贺佳琪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选用菜籽油、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Span 8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7)、正丁醇制备W/O型微乳液,并将其作为微反应器原位合成CaCO_(3)微纳米粒子。对CaCO_(3)粒子形貌的表征表明,随含水量增加,CaCO_(3)粒子由球形转变为梭形薄片状,CaCO_...
选用菜籽油、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Span 8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7)、正丁醇制备W/O型微乳液,并将其作为微反应器原位合成CaCO_(3)微纳米粒子。对CaCO_(3)粒子形貌的表征表明,随含水量增加,CaCO_(3)粒子由球形转变为梭形薄片状,CaCO_(3)粒子尺寸也可受含水量控制。通过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CaCO_(3)微纳米流体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该微乳液体系相较于基础油的摩擦因数降低了约55.74%,CaCO_(3)粒子使微乳液P_(B)值提高了约10.88%,摩擦面粗糙度降低了约16.01%。在摩擦过程中,胶团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平行吸附于摩擦面且易于剪切,实现优异的减摩效果;梭形薄片状的CaCO_(3)微纳米粒子可以抑制表面微凸体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黏着磨损与磨粒磨损,从而发挥极压作用并显著改善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摩擦学性能
微纳米流体
润滑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铝材轧制油摩擦学特征及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结构依赖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唐华杰
孙建林
+2 位作者
韩钊
黄瑛
苏道昕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45-2353,共9页
基于试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从宏观和微观尺度揭示了分子结构对铝材轧制基础油摩擦学性能和铝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分别以异构烷烃煤制油(CTL)和正构烷烃白油(D100)为基础油,制备含不同浓度亚磷酸二丁酯(DP)的铝材轧制油,并采用四球摩...
基于试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从宏观和微观尺度揭示了分子结构对铝材轧制基础油摩擦学性能和铝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分别以异构烷烃煤制油(CTL)和正构烷烃白油(D100)为基础油,制备含不同浓度亚磷酸二丁酯(DP)的铝材轧制油,并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表征其摩擦学性能;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TL、D100和DP的分子结构特征、吸附反应活性及在铝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对于理化性能相近的CTL与D100,CTL的油膜强度(88 N)低于D100的(98 N),但CTL对DP极压剂的敏感性更好。在同等DP浓度下,以CTL为基础油时,铝材轧制油具有更高的油膜强度,最大值为1050 N;而以D100为基础油时,油膜强度仅为981 N。理论研究表明:CTL和D100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分布相同,均分布于整个分子碳链,但二者的最低空轨道(LUMO)分布不同,前者位于分子支链侧末端,而后者位于分子中心。CTL和D100分子均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且二者化学稳定性的差异较小;CTL和DP分子具有协同吸附作用,二者复配能显著促进轧制油体系在铝表面的吸附,并提高吸附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材轧制油
煤制油
摩擦
量子化学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煤制油作为铝冷轧基础油的表面润滑与吸附机理
被引量:
2
4
作者
唐华杰
孙建林
+2 位作者
韩钊
苏道昕
赵章靓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0-658,共9页
为对比研究煤制异构烷烃油(CTL)和传统白油(D100)作为铝冷轧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和表面吸附机理,分别以CTL和D100为基础油,制备含不同质量分数十二烷醇(DDL)的铝冷轧轧制油,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表征其摩擦学性能;同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
为对比研究煤制异构烷烃油(CTL)和传统白油(D100)作为铝冷轧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和表面吸附机理,分别以CTL和D100为基础油,制备含不同质量分数十二烷醇(DDL)的铝冷轧轧制油,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表征其摩擦学性能;同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TL、D100、DDL分子的前线轨道分布及CTL+DDL和D100+DDL 2种体系在铝表面的吸附与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TL的油膜强度(88 N)低于D100(98 N),但其摩擦学性能对DDL的加入更加敏感,当DDL质量分数为6%时,CTL为基础油的铝冷轧轧制油油膜强度为334 N,而以D100为基础油的铝冷轧轧制油油膜强度仅为304 N。当添加剂含量相同时,含CTL的铝冷轧轧制油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理论研究表明:D100分子HOMO和LUMO分布于整个分子主链,CTL分子HOMO位于整个分子主链,但其LUMO分布与DDL分子相似,均位于分子链末端。因而CTL分子与DDL分子具有显著的协同吸附作用,DDL能够促进CTL分子在铝表面形成厚度1.32 nm的分子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
量子化学计算
分子动力学模拟
润滑
铝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乳化液体系、润滑性能及铜轧制工艺评价
1
作者
苏道昕
孙建林
黄鹏
李世森
许月婷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出处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基金
开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3ZDYF005)。
文摘
筛选多种基础油及添加剂制备铜冷轧乳化液,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基础油结构、油性剂吸附能、极压剂种类等因素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性剂分子吸附能越大其摩擦因数越小;除极压剂的作用外,当基础油易于被乳化或使用乳化能力较强的乳化剂时可导致最大无卡咬负荷值(pB)降低,这是由于乳化液的油滴更加细小,难以快速在摩擦面离水展着形成油膜,高载荷下油膜易破裂;而乳化能力较强的乳化剂有助于乳化液在金属表面铺展润湿;制得的铜冷轧乳化液四球摩擦磨损试验pB值达755 N,平均摩擦因数为0.075,并表现出良好的防锈效果。通过轧制实验评价不同润滑条件下的轧制厚度、轧制力,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对轧后板带表面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备的铜冷轧乳化液润滑下,轧后铜带表面无显著表面缺陷,在垂直轧制方向线粗糙度达0.062μm。
关键词
乳化液
铜板带
摩擦学性能
冷轧
工艺润滑
Keywords
emulsions
copper strip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cold rolling
process lubrication
分类号
TH117.2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位制备CaCO_(3)微纳米流体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苏道昕
孙建林
黄瑛
唐华杰
贺佳琪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4036)。
文摘
选用菜籽油、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Span 8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7)、正丁醇制备W/O型微乳液,并将其作为微反应器原位合成CaCO_(3)微纳米粒子。对CaCO_(3)粒子形貌的表征表明,随含水量增加,CaCO_(3)粒子由球形转变为梭形薄片状,CaCO_(3)粒子尺寸也可受含水量控制。通过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CaCO_(3)微纳米流体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该微乳液体系相较于基础油的摩擦因数降低了约55.74%,CaCO_(3)粒子使微乳液P_(B)值提高了约10.88%,摩擦面粗糙度降低了约16.01%。在摩擦过程中,胶团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平行吸附于摩擦面且易于剪切,实现优异的减摩效果;梭形薄片状的CaCO_(3)微纳米粒子可以抑制表面微凸体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黏着磨损与磨粒磨损,从而发挥极压作用并显著改善表面质量。
关键词
微乳液
摩擦学性能
微纳米流体
润滑剂
Keywords
microemulsion
tribological behavior
micro-nanofluid
lubricant
分类号
TH117.2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铝材轧制油摩擦学特征及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结构依赖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唐华杰
孙建林
韩钊
黄瑛
苏道昕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45-235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4036)。
文摘
基于试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从宏观和微观尺度揭示了分子结构对铝材轧制基础油摩擦学性能和铝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分别以异构烷烃煤制油(CTL)和正构烷烃白油(D100)为基础油,制备含不同浓度亚磷酸二丁酯(DP)的铝材轧制油,并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表征其摩擦学性能;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TL、D100和DP的分子结构特征、吸附反应活性及在铝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对于理化性能相近的CTL与D100,CTL的油膜强度(88 N)低于D100的(98 N),但CTL对DP极压剂的敏感性更好。在同等DP浓度下,以CTL为基础油时,铝材轧制油具有更高的油膜强度,最大值为1050 N;而以D100为基础油时,油膜强度仅为981 N。理论研究表明:CTL和D100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分布相同,均分布于整个分子碳链,但二者的最低空轨道(LUMO)分布不同,前者位于分子支链侧末端,而后者位于分子中心。CTL和D100分子均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且二者化学稳定性的差异较小;CTL和DP分子具有协同吸附作用,二者复配能显著促进轧制油体系在铝表面的吸附,并提高吸附膜稳定性。
关键词
铝材轧制油
煤制油
摩擦
量子化学
分子动力学
Keywords
aluminum rolling oil
coal-to-liquid
tribology
quantum chemistry
molecular dynamics
分类号
TG339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压力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煤制油作为铝冷轧基础油的表面润滑与吸附机理
被引量:
2
4
作者
唐华杰
孙建林
韩钊
苏道昕
赵章靓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0-658,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4036)资助。
文摘
为对比研究煤制异构烷烃油(CTL)和传统白油(D100)作为铝冷轧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和表面吸附机理,分别以CTL和D100为基础油,制备含不同质量分数十二烷醇(DDL)的铝冷轧轧制油,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表征其摩擦学性能;同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TL、D100、DDL分子的前线轨道分布及CTL+DDL和D100+DDL 2种体系在铝表面的吸附与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TL的油膜强度(88 N)低于D100(98 N),但其摩擦学性能对DDL的加入更加敏感,当DDL质量分数为6%时,CTL为基础油的铝冷轧轧制油油膜强度为334 N,而以D100为基础油的铝冷轧轧制油油膜强度仅为304 N。当添加剂含量相同时,含CTL的铝冷轧轧制油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理论研究表明:D100分子HOMO和LUMO分布于整个分子主链,CTL分子HOMO位于整个分子主链,但其LUMO分布与DDL分子相似,均位于分子链末端。因而CTL分子与DDL分子具有显著的协同吸附作用,DDL能够促进CTL分子在铝表面形成厚度1.32 nm的分子膜。
关键词
煤制油
量子化学计算
分子动力学模拟
润滑
铝材
Keywords
coal-to-liquid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lubrication
aluminum
分类号
TG339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压力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乳化液体系、润滑性能及铜轧制工艺评价
苏道昕
孙建林
黄鹏
李世森
许月婷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原位制备CaCO_(3)微纳米流体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苏道昕
孙建林
黄瑛
唐华杰
贺佳琪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铝材轧制油摩擦学特征及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结构依赖性
唐华杰
孙建林
韩钊
黄瑛
苏道昕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煤制油作为铝冷轧基础油的表面润滑与吸附机理
唐华杰
孙建林
韩钊
苏道昕
赵章靓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