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歧口凹陷低电阻率油气层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俊国 吴淑琴 +3 位作者 苏沛强 郝丽萍 迟秀荣 束文生 《录井工程》 2012年第4期69-73,84,共5页
歧口凹陷低电阻率油气层广泛存在、成因复杂、测井评价难度大,明确低电阻率油气层分布规律对成功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意义重大。从大量基础岩石物理数据出发,通过分析不同层位、不同埋藏深度的低电阻率油气层与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岩... 歧口凹陷低电阻率油气层广泛存在、成因复杂、测井评价难度大,明确低电阻率油气层分布规律对成功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意义重大。从大量基础岩石物理数据出发,通过分析不同层位、不同埋藏深度的低电阻率油气层与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岩石孔径、泥质含量、黏土矿物含量及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由沉积内因引起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基本分布在主力相带边缘,通常发育在岩性细、泥质含量较重、孔隙结构较差、微孔隙发育的储集层。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泥质含量和黏土矿物类型对低电阻率油气层控制作用相对明显,沙河街组孔隙结构差异对低电阻率油气层控制作用相对明显,而钻井液侵入型低电阻率油气层往往与高矿化度钻井液钻井工艺相伴生。分析研究不同成因类型低电阻率油气层分布规律,为准确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油气层 黏土矿物 孔隙结构 高矿化度钻井液 淡水钻井液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基钻井液密度变化对随钻气测组分配比关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刚 王长在 +5 位作者 苏沛强 万康 张玉峰 赵天东 付甜 夏永利 《录井工程》 2020年第S01期54-59,共6页
随钻气测录井与其他录井资料相比,因其具有连续监测、受人为影响因素小、组分配比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并可反映地层流体性质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发现、识别和评价油气藏,但目前尚未看到有关钻井液密度变化对随钻气测组分配比关系影响程... 随钻气测录井与其他录井资料相比,因其具有连续监测、受人为影响因素小、组分配比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并可反映地层流体性质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发现、识别和评价油气藏,但目前尚未看到有关钻井液密度变化对随钻气测组分配比关系影响程度的研究成果。为厘清在密度变化时对各派生参数产生的影响程度,以钻井液密度为自变量,以随钻气测组分配比关系(气测派生参数)为因变量,研究了水基钻井液密度变化对于随钻气测组分配比关系(气测派生参数)的影响规律,发现就影响程度而言,同分异构比<烃斜率<湿度比<三角大小<特征比<平衡比<峰基比<轻重比。根据研究成果对气测解释评价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提示,并根据各派生参数受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了优先使用的气测解释派生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密度 随钻气测 组分配比 派生参数 气测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斜角对测量电阻率的影响及其校正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贵清 袁雪花 +3 位作者 苏沛强 窦如胜 徐明 文得进 《测井技术》 CAS 2021年第5期470-474,共5页
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同一目的层井斜角不同时测量的电阻率不尽相同,使得在大斜度井、水平井中测量的视电阻率不能反映地层的真电阻率,因此,很难对储层流体性质进行准确评价。以实验数据为依托,分析了不同井斜角时电阻率变化的原因,对... 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同一目的层井斜角不同时测量的电阻率不尽相同,使得在大斜度井、水平井中测量的视电阻率不能反映地层的真电阻率,因此,很难对储层流体性质进行准确评价。以实验数据为依托,分析了不同井斜角时电阻率变化的原因,对每块岩心测量同一深度点不同井斜角的电阻率,构建电阻率随井斜角变化的校正函数。用该校正函数对大斜度井、水平井目的层测量电阻率进行校正。校正后,电阻率与导眼井或参考井目的层电阻率数值基本一致。因此,利用解释图版对大斜度井、水平井进行解释时,必须采用该函数校正后的电阻率,才能保证解释的正确性。该校正函数提高了大斜度井、水平井的解释精度及试油符合率,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大斜度井 水平井 各向异性 井斜角 校正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勘探开发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构建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陈中普 王芳 +5 位作者 苏沛强 任立春 赵聪会 董峰 刘坤 胡丰波 《录井工程》 2020年第4期1-9,共9页
为了深化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油气勘探开发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构建的认识,在对传统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简述了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的特征,以及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内涵与外延,阐述了新... 为了深化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油气勘探开发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构建的认识,在对传统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简述了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的特征,以及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内涵与外延,阐述了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构建的设计思路,对其综合研究、远程智能支持中心(RISC)、项目工程作业、精益管理、信息服务五个子平台进行了功能解析,并以大港油田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为例,进一步阐明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的实践应用和效果,进而对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发展远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油气勘探 地质工程 工程地质 信息化 钻完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录井技术组合在大港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贺 谢文敏 +2 位作者 苏沛强 张会民 黄万国 《录井工程》 2020年第S01期37-41,共5页
当前,大港油田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效果明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在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中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如烃源岩含油性识别、泥页岩脆性分析等。通过应用地化、元素、三维定量荧光、随钻地质导向等前沿录井技术,形成技术组合... 当前,大港油田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效果明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在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中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如烃源岩含油性识别、泥页岩脆性分析等。通过应用地化、元素、三维定量荧光、随钻地质导向等前沿录井技术,形成技术组合,用于指导现场施工,进行解释评价,在陆相页岩油的勘探开发中有效地解决了水平井地质导向、陆相页岩油甜点划分、钻井提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发挥了录井技术的独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组合 含油性 脆性 解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测录井参数与压裂效果相关性探讨
6
作者 齐振勤 陈东 +5 位作者 闫辛酉 王旭波 郭琼 唐双梅 束文生 苏沛强 《录井工程》 2015年第2期11-15,89,共5页
为解决单纯利用产能数据评价压裂效果的难题.开展了压裂井气测参数特征及气测基础数据与产能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压裂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压裂选层的评价依据的分析,以及海南福山油田多口压裂井的实例数据,根据W_b与C_2/C_3的参数变化.建... 为解决单纯利用产能数据评价压裂效果的难题.开展了压裂井气测参数特征及气测基础数据与产能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压裂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压裂选层的评价依据的分析,以及海南福山油田多口压裂井的实例数据,根据W_b与C_2/C_3的参数变化.建立了压裂效果与气测相关性分析图板.形成了一套可以指导该地区压裂方案制定、压裂效果评价的方法。现场应用实际情况表明.在目前实施压裂的5口井中有4口井与预测结果相吻合.符合率达到80%。对福山油田进行气测录井与压裂效果相关性评价后认为,福山油田流二段是主力含油层系,规律性较好.应用该方法进行压裂效果分析判断依据较充分;对流一段和流三段对压裂效果评价的分析难度较大,必须综合考虑油藏地质因素才能做出合理的评价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测录井 压裂效果 气测参数 湿度比 C2/C3 地层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因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淑琴 李俊国 +3 位作者 苏沛强 肖斐 郝丽萍 唐金波 《录井工程》 2013年第1期81-84,90,共4页
歧口凹陷位于大港油田黄骅坳陷的中北部,其埋深大于3000m的古近系低孔低渗储集层分布广泛,勘探程度低,潜在的油气资源丰富,是现今乃至今后几年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对歧口富油气区域的勘探意义重大。... 歧口凹陷位于大港油田黄骅坳陷的中北部,其埋深大于3000m的古近系低孔低渗储集层分布广泛,勘探程度低,潜在的油气资源丰富,是现今乃至今后几年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对歧口富油气区域的勘探意义重大。从大量基础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出发,通过对低孔低渗储集层与深度、层系、岩性及沉积相带等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歧口凹陷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因机理是由储集层岩石矿物成分、沉积相带、压实作用、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在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要特别重视沉积相带的变化,重视胶结物的性质和成岩作用,可以提高低孔低渗储集层有效性分析和油气层评价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低孔低渗储集层 成因机理 机械压实 沉积相带 碳酸盐岩矿物胶结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皮斜坡孔二段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4
8
作者 马红 刘子藏 +5 位作者 李洪香 孙凤兰 官全胜 田永 苏沛强 刘晓燕 《录井工程》 2016年第3期75-78,89,共5页
通过对沧东凹陷南皮斜坡构造特征及其砂体、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指出南皮继承性斜坡孔二段分布3种不同成因类型断裂(走滑断裂、同沉积断裂及继承性断裂),并且受燕山期构造翻转背景控制的古地貌呈沟谷相间的态势分布。认为古地貌凹槽区... 通过对沧东凹陷南皮斜坡构造特征及其砂体、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指出南皮继承性斜坡孔二段分布3种不同成因类型断裂(走滑断裂、同沉积断裂及继承性断裂),并且受燕山期构造翻转背景控制的古地貌呈沟谷相间的态势分布。认为古地貌凹槽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富砂,其常规砂岩与湖盆区发育的泥质粉砂岩、白云岩、过渡岩类等致密储集层叠合连片,奠定连片成藏基础。详细阐述了南皮斜坡近源充注,源内砂体控藏新认识,构建斜坡区常规油藏聚集与远端细粒沉积区形成致密油叠加连片的油气富集模式。经有效指导勘探生产,部署实施预探井位10口,均见到良好油气显示并获得油流,形成整装规模增储区,成为大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岩性油藏 过渡岩类 孔二段 成藏模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