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和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苏小桃 何俊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96-700,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7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和椎板开窗组,每组38例,分别予经皮椎间孔镜(PTED)和椎板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于术前、术后3、6、1... 目的比较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7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和椎板开窗组,每组38例,分别予经皮椎间孔镜(PTED)和椎板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于术前、术后3、6、12、24及48 h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PK及IL-6,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mL)、住院时间(天数)、伤口大小(cm)、术前和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估术后的结果。结果 7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椎板开窗组和椎间孔镜镜组的失血量、住院时间及伤口大小分别为(85.5±20.4)vs(6.5±3.5)mL、(5.5±1.5)vs(2.5±0.5)d及(4.92±1.45)vs(0.50±0.02)c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椎板开窗组血清IL-6在术后3 h就明显升高,而椎间孔镜组在术后6 h升高,但升高幅度明显小于椎板开窗组。椎板开窗组hs-CRP在术后6 h就出现明显升高,术后24 h达峰值,术后48 h下降明显;而椎间孔镜组在术后12 h明显升高,但幅度明显小于椎板开窗组,也在术后24 h达峰值。椎板开窗组CPK在术后3 h就出现明显升高,术后24 h达峰值,术后48 h下降明显;而椎间孔镜组在术后6 h明显升高,但幅度明显小于椎板开窗组,也在术后24 h达峰值。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较开放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反应更小,损伤更轻。同时具有相同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椎板开窗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平元 苏小桃 +2 位作者 欧军 卢政好 谭健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1年7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外侧型突出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1年7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外侧型突出19例(椎间孔外型9例,椎间孔内型10例),旁中央型突出2例。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65~13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5~30mL,平均12mL。1例L5/S1患者术后症状未缓解,改开放手术。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无复发病例。腰痛、腿痛VAS由术前的(6.53±1.68)、(8.37±1.63)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2.15±1.27)、(1.82±0.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优良率达90.5%。结论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极外侧型突出,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镜 经椎间孔 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3
作者 谭健 李平元 +2 位作者 欧军 苏小桃 卢政好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87±1.38)和(8.58±1.42)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45±0.52)和(1.55±0.45)分,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术后优良率均为91.3%,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卧床休息服用非甾体消炎药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技术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券 桂钱欢 +4 位作者 何俊 苏小桃 卢政好 吴志良 刘静男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8期18-25,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Ovid,EMBASE,万方,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12月,选出有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Ovid,EMBASE,万方,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12月,选出有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为髌骨再脱位率、半脱位率、再手术率、Kujala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纳入11篇随机对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髌骨脱位复发率手术组均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ujala评分在短期随访手术组和非手术组Kujal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长期随访髌骨脱位手术组Kujala评分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半脱位率、再手术率、患者满意度方面两种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和非手术治疗髌骨脱位相比,手术治疗在再复发率有明显优势,Kujala评分长期随访结果优于非手术治疗,提示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在半脱位、再手术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