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植根传统 融合东西——苏士澍—赵准旺对话
1
作者
苏士澍
赵准旺
《中国书画》
2005年第6期74-81,共8页
苏士澍(以下简称苏):您"半路出家"学绘画,是不是小时候就曾经学过?赵准旺(以下简称赵):我原来是学机械的。父母都是行里出身,我出生在琉璃厂,母亲是京城有名的"挑补花"艺人。我父母和齐白石等艺术家都是老朋友,所...
苏士澍(以下简称苏):您"半路出家"学绘画,是不是小时候就曾经学过?赵准旺(以下简称赵):我原来是学机械的。父母都是行里出身,我出生在琉璃厂,母亲是京城有名的"挑补花"艺人。我父母和齐白石等艺术家都是老朋友,所以我从小与艺术就有接触。幼年时家里很贫苦,但是心里有一种感觉——就是喜欢,慢慢就开始画了。苏:您曾经师从于张仃、崔子范、亚明、吴冠中诸位先生,但在您的作品中却看不到对老师的模仿,说明您对老师的学习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士澍
吴冠中
张仃
中国画色彩
旺对
亚明
鸡毫
崔子范
笔墨技巧
画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士澍作品
2
作者
苏士澍
《大学书法》
2019年第1期36-36,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首届“新时代艺术学博士国际论坛与展览”博导书法展作品选刊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海
苏士澍
+17 位作者
秦永龙
王冬龄
张同印
陈维德
李刚田
曹宝麟
邱振中
黄惇
言恭达
华人德
丛文俊
刘守安
胡抗美
祝遂之
徐利明
白谦慎
河内利治
李宰雨
《大学书法》
2025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伊隶衣钵 成一家之妙
4
作者
苏士澍
《福建艺术》
2020年第10期20-20,共1页
福建书法家陈吉,是当今书坛追摹取法伊秉绶隶书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其自幼学书,家学渊源,后又转益多师,隶楷行草诸体兼擅,而隶书令人印象最深.清代乾嘉以来,书坛学伊隶者代不乏人.伊秉绶先生隶书灵动拙朴、充实宽博、平中出奇、稳中有险,...
福建书法家陈吉,是当今书坛追摹取法伊秉绶隶书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其自幼学书,家学渊源,后又转益多师,隶楷行草诸体兼擅,而隶书令人印象最深.清代乾嘉以来,书坛学伊隶者代不乏人.伊秉绶先生隶书灵动拙朴、充实宽博、平中出奇、稳中有险,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得到何绍基、杨守敬、康有为、沙孟海等书坛巨匠高度赞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秉绶
邓石如
宽博
代不乏人
隶楷
沙孟海
何绍基
转益多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弘扬中华文化先得写好汉字
5
作者
苏士澍
《成才之路》
2010年第11期I0012-I0012,共1页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仅有的文化现象。五千年来,在不断地吐故纳新、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些文化因素一直贯穿其中,成为民族的标志。这些标志传到我们这一辈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发扬光大。比如,在传统文化中...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仅有的文化现象。五千年来,在不断地吐故纳新、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些文化因素一直贯穿其中,成为民族的标志。这些标志传到我们这一辈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发扬光大。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艺术,就是典型的一例。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书法艺术
文明传承
文化现象
吐故纳新
移风易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
6
作者
苏士澍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7年第12期45-45,共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成绩斐然,但随着西方文化以及现代化科技的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国人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汉字书写能力低下.2015年7月21日至7月23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汉字体验馆举办的'北师大版书法教材全国培训研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成绩斐然,但随着西方文化以及现代化科技的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国人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汉字书写能力低下.2015年7月21日至7月23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汉字体验馆举办的'北师大版书法教材全国培训研讨会'上,苏士澍先生从书法教育的由来与复兴的角度来阐释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植根传统 融合东西——苏士澍—赵准旺对话
1
作者
苏士澍
赵准旺
机构
中国美术家协会
文物出版社
出处
《中国书画》
2005年第6期74-81,共8页
文摘
苏士澍(以下简称苏):您"半路出家"学绘画,是不是小时候就曾经学过?赵准旺(以下简称赵):我原来是学机械的。父母都是行里出身,我出生在琉璃厂,母亲是京城有名的"挑补花"艺人。我父母和齐白石等艺术家都是老朋友,所以我从小与艺术就有接触。幼年时家里很贫苦,但是心里有一种感觉——就是喜欢,慢慢就开始画了。苏:您曾经师从于张仃、崔子范、亚明、吴冠中诸位先生,但在您的作品中却看不到对老师的模仿,说明您对老师的学习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吸收。
关键词
苏士澍
吴冠中
张仃
中国画色彩
旺对
亚明
鸡毫
崔子范
笔墨技巧
画中
分类号
J204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士澍作品
2
作者
苏士澍
机构
全国政协书画室
中国书法家协会
出处
《大学书法》
2019年第1期36-36,共1页
分类号
J292.28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首届“新时代艺术学博士国际论坛与展览”博导书法展作品选刊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海
苏士澍
秦永龙
王冬龄
张同印
陈维德
李刚田
曹宝麟
邱振中
黄惇
言恭达
华人德
丛文俊
刘守安
胡抗美
祝遂之
徐利明
白谦慎
河内利治
李宰雨
机构
不详
出处
《大学书法》
2025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伊隶衣钵 成一家之妙
4
作者
苏士澍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出处
《福建艺术》
2020年第10期20-20,共1页
文摘
福建书法家陈吉,是当今书坛追摹取法伊秉绶隶书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其自幼学书,家学渊源,后又转益多师,隶楷行草诸体兼擅,而隶书令人印象最深.清代乾嘉以来,书坛学伊隶者代不乏人.伊秉绶先生隶书灵动拙朴、充实宽博、平中出奇、稳中有险,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得到何绍基、杨守敬、康有为、沙孟海等书坛巨匠高度赞誉.
关键词
伊秉绶
邓石如
宽博
代不乏人
隶楷
沙孟海
何绍基
转益多师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弘扬中华文化先得写好汉字
5
作者
苏士澍
出处
《成才之路》
2010年第11期I0012-I0012,共1页
文摘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仅有的文化现象。五千年来,在不断地吐故纳新、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些文化因素一直贯穿其中,成为民族的标志。这些标志传到我们这一辈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发扬光大。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艺术,就是典型的一例。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书法艺术
文明传承
文化现象
吐故纳新
移风易俗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
6
作者
苏士澍
出处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7年第12期45-45,共1页
文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成绩斐然,但随着西方文化以及现代化科技的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国人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汉字书写能力低下.2015年7月21日至7月23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汉字体验馆举办的'北师大版书法教材全国培训研讨会'上,苏士澍先生从书法教育的由来与复兴的角度来阐释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中国人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植根传统 融合东西——苏士澍—赵准旺对话
苏士澍
赵准旺
《中国书画》
200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苏士澍作品
苏士澍
《大学书法》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首届“新时代艺术学博士国际论坛与展览”博导书法展作品选刊
张海
苏士澍
秦永龙
王冬龄
张同印
陈维德
李刚田
曹宝麟
邱振中
黄惇
言恭达
华人德
丛文俊
刘守安
胡抗美
祝遂之
徐利明
白谦慎
河内利治
李宰雨
《大学书法》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传伊隶衣钵 成一家之妙
苏士澍
《福建艺术》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弘扬中华文化先得写好汉字
苏士澍
《成才之路》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
苏士澍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