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市中学生近视遗传度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苏兰萍 彭锡嘉 王雅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79-1181,共3页
目的探讨中学生近视与遗传的关系。方法选取兰州市某普通中学691名学生,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选取双眼屈光性质一致的656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学生)父母屈光状态采用电脑验光或问卷调查。计算近视遗传度,并研究子女-父母屈光状态的... 目的探讨中学生近视与遗传的关系。方法选取兰州市某普通中学691名学生,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选取双眼屈光性质一致的656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学生)父母屈光状态采用电脑验光或问卷调查。计算近视遗传度,并研究子女-父母屈光状态的关系。结果学生近视组一级亲属近视患病率为38.23%,对照组一级亲属近视患病率为19.39%。中学生近视遗传度为63.8%。父母屈光状态不同,子女屈光状态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2.168,P=0.000),父母双方近视、一方近视、均不近视子女发生近视的几率分别为:84.94%、76.60%、55.79%。结论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病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并受遗传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不正 遗传度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Vogt-小柳-原田病眼底自发荧光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苏兰萍 彭锡嘉 +1 位作者 郑吉琦 王雅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对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VKH)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auto fluorescence,FAF)特征进行观察。方法:对9例18眼急性期VKH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急性... 目的:对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VKH)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auto fluorescence,FAF)特征进行观察。方法:对9例18眼急性期VKH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VKH眼底检查见多囊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FFA检查早期可见色素上皮水平多发性点状荧光素渗漏,晚期形成多囊状的荧光素积存。FAF检查见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区呈低自发荧光;低自发荧光区内,尚可见环形或半环形高自发荧光,与FFA渗漏点位置对应。VKH恢复期水肿消退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区可见色素紊乱。FAF检查见自发荧光分布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但黄斑区出现一些点状高自发荧光颗粒散在分布。结论:FAF技术为临床医生研究VKH提供了一种活体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代谢和功能改变的手段。但有关FAF在VKH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眼底自发荧光 底荧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FFA和FAF图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兰萍 彭锡嘉 王雅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 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 目的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 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对43例(48眼)CSC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FAF与FFA图像特点。结果 FFA检查:急性期CSC41眼FFA检查均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荧光素渗漏,2眼伴RPE脱离;7眼慢性迁延性CSC的FFA表现为黄斑区斑驳样透见荧光,造影晚期可见荧光素缓慢渗漏。FAF特征:急性期CSC盘状脱离区呈单纯性的低自发荧光区、脱离区呈低自发荧光而其周围为斑点状强自发荧光环、脱离区呈强自发荧光池、脱离区呈点状强自发荧光等改变;RPE脱离表现为低自发荧光或轻度增强的自发荧光。渗漏点的改变:渗漏点处呈单纯低自发荧光、低自发荧光而其周围为局部强自发荧光、自发荧光无明显改变等。慢性迁延性CSC的FAF图像表现为斑点状强弱自发荧光相互交织。结论 CSC患者FAF与FFA图像相比较为复杂,FAF可用于检测RPE细胞的功能状态及CSC的辅助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眼底自发荧光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脂褐素 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荧光素吲哚青绿同步眼底造影对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眼底微循环改变的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彭锡嘉 王波 +3 位作者 苏兰萍 王登廷 郝保安 高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特点,探究其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26例(28眼)患者进行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眼底照...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特点,探究其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26例(28眼)患者进行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眼底照相: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28眼均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显示:早期28眼均有区域性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脉络膜高通透性,24眼区域性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其余4眼脉络膜充盈大致正常;中、晚期23眼RPE渗漏处有脉络膜血管的高荧光扩散,5眼表现为高荧光点;18眼ICGA揭示的病灶要比FFA多。10眼可见RPE色素脱失。1例女性CSC患者激光光凝FFA渗漏点后1个月,FFA见黄斑下液体吸收、RPE渗漏点封闭,而ICGA仍见脉络膜活动性渗漏点。结论CSC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脉络膜循环紊乱及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RPE损害引起。激光能改善RPE渗漏,但对脉络膜病变本身没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 眼底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酶Q10对紫外线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苟春风 刘勤 +2 位作者 郝保安 苏兰萍 王雅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2286-2288,共3页
目的:研究辅酶Q10对紫外线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辅酶Q10治疗组。紫外线照射建立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模型。治疗组于光照前和光照期间每天辅酶Q10灌胃,共21d... 目的:研究辅酶Q10对紫外线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辅酶Q10治疗组。紫外线照射建立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模型。治疗组于光照前和光照期间每天辅酶Q10灌胃,共21d。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正常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紫外线照射第3次后12h处死动物取角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测量角膜上皮组织的SOD,MDA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后阳性对照组SOD水平下降,MDA水平升高,其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组比较,治疗组SOD水平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辅酶Q10对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角膜上皮 紫外线 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剑铭 汝亚琴 +2 位作者 王登廷 苏兰萍 郝保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分析高密度白内障眼的生物测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8例137眼(Ⅲ级和Ⅲ级以上核性白内障116眼,致密皮质性混浊21眼)行上方角膜缘切口的超声乳化摘出术并植入硬质人工晶状体,术前和术后3个月用A超、... 目的分析高密度白内障眼的生物测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8例137眼(Ⅲ级和Ⅲ级以上核性白内障116眼,致密皮质性混浊21眼)行上方角膜缘切口的超声乳化摘出术并植入硬质人工晶状体,术前和术后3个月用A超、IOLMaster分别独立测量眼轴长度,测量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并记录术后屈光度,比较各参数测量结果的差异和不同测量结果下不同公式计算的角膜屈光度的预测误差。结果IOLMaster术前测得眼轴长度有22眼,平均为(23.74±0.92)mm,术后为(23.68±0.90)mm,2者呈高度相关(r=0.997,P<0.001)。137眼的A超术前测量为(23.61±1.62)mm,IOLMaster术后测量为(23.64±1.76)mm,2者呈高度相关(r=0.971,P<0.001),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长眼轴眼(>24.50mm),A超和IOLMaster的测量值分别为(26.52±1.63)mm、(26.81±2.02)mm,A超偏短达(0.29±0.7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角膜平均曲率在术后3个月增加了(0.22±0.75)D。公式SRKⅡ、SRK/T、HofferQ、HolladayⅠ中代入术前A超和角膜曲率值计算,正常眼轴眼(22.00~24.50mm)的预测误差在(-0.10±0.11)D至(0.11±0.11)D,短眼轴眼(<22.00mm)在(0.33±0.24)D至(0.54±0.24)D,公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眼轴眼在(0.51±0.23)D至(1.58±0.23)D,其中SRKⅡ的误差最大,与其他公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IOLMaster术后眼轴值代入公式计算则长眼轴眼的预测误差明显减小,在(-0.07±0.19)D至(0.60±0.20)D;同时用术后角膜曲率值和IOLMaster测量值代入公式计算,短眼轴眼的预测误差明显减小,在(-0.04±0.16)D至(0.29±0.17)D。结论对于高密度白内障眼的眼轴测量,术前A超与术后IOLMaster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在0.10mm的水平上A超测量是准确的,但在长眼轴有偏短的趋势导致预测过矫;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在高密度白内障眼同样适用,但随机性误差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白内障 A超 IOLMASTER 角膜曲率 眼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检查方法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燕 罗向霞 +1 位作者 苏兰萍 王国斌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00-1002,共3页
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现代人饮食结构调整,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与此关系密切。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已从2003年的7%增至2010年的14%[1]。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眼部疾病,如角膜溃疡、青光眼、玻璃体出血等。但最常见而且对视力影响较大... 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现代人饮食结构调整,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与此关系密切。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已从2003年的7%增至2010年的14%[1]。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眼部疾病,如角膜溃疡、青光眼、玻璃体出血等。但最常见而且对视力影响较大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两种。目前对于糖尿病视神经病变(diabetic optic neuropathy,DON)的研究不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研究广泛,DON的临床表现虽不特异,但发生广泛,也是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本文收集目前国内外对DON采用的各种检查手段及早期诊断的依据,尽量对该病做到早期发现,介入治疗,争取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各种类型的检查方法做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神经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检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及散光的一致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柴华 郑吉琦 苏兰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77,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应用新型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的Bland-Altman分析。方法:选取2021-01/12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77例282眼。分别采用SS-OCT与Sc...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应用新型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的Bland-Altman分析。方法:选取2021-01/12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77例282眼。分别采用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后表面、全角膜的陡峭轴屈光力(Ks)、平坦轴屈光力(Kf)、平均角膜屈光力(Km)、角膜散光、散光轴向。所有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重复性检验、Pearson相关性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s、Kf、Km均无差异(P>0.05)。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屈光力Ks、Kf、Km均大于SS-OCT测量值(P<0.05)。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散光度数和轴向均无差异(P>0.05)。所有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88,提示组内重复性较好。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Ks、Kf、Km、散光度数和轴向均呈正相关(P<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Ks、Kf、Km、散光度数和轴向的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新型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参数具有高度一致性,可适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及角膜散光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新型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S-OCT) 眼前节分析仪 角膜屈光力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偏心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剑铭 王登廷 +2 位作者 郝保安 苏兰萍 汝亚琴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观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偏心状况及囊袋变化,探讨发生机理。方法选择96例(96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中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根据植入类型分为:A组14只眼(折叠型)、B组34只眼(硬质硬襻型)和C组48只眼(硬质软襻型),在术后2~4... 目的观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偏心状况及囊袋变化,探讨发生机理。方法选择96例(96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中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根据植入类型分为:A组14只眼(折叠型)、B组34只眼(硬质硬襻型)和C组48只眼(硬质软襻型),在术后2~4个月观察比较各组人工晶状体的偏心距离,以及偏心与前囊膜形态的关系。结果A组、B组和C组偏心≥0.5mm的发生率分别为50%、19%、15%,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和4.84,P<0.05),偏心≥1.0mm的发生率分别为21%、6%、3%,两两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偏心≥0.5mm的人工晶状体中有81%前囊膜未完全遮盖光学部,有24%形成囊膜夹持,人工晶状体向前囊膜遮盖较宽或皱缩明显的方位偏移并基本与两襻支撑方向相垂直。结论囊袋皱缩是造成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偏心的主要原因,张力不适宜的襻和不规则的撕囊都可能造成术后囊袋不对称皱缩导致偏心,术中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偏心 囊袋皱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矫正角膜散光对人工晶状体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汝亚琴 陈剑铭 +1 位作者 王登廷 苏兰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1533-1534,共2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中矫正角膜散光对人工晶状体度数预测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5例35眼,行上方切口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减少,测量术前和术后3mo的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比较SRKⅡ,SRK/T,HolladayⅠ...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中矫正角膜散光对人工晶状体度数预测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5例35眼,行上方切口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减少,测量术前和术后3mo的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比较SRKⅡ,SRK/T,HolladayⅠ公式在使用术前和术后角膜曲率值计算的绝对预测误差。结果:手术前后平均角膜曲率增加0.30±0.81D,角膜散光度数减少0.70±0.71D,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相关性为(r=-0.554,P<0.01)。SRKⅡ,SRK/T,HolladayⅠ使用术前角膜曲率计算的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分别为0.85D,0.73D,0.78D,公式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474,P>0.05);使用术后角膜曲率计算则分别为0.72D,0.54D,0.46D,有统计学差异(χ2=7.758,P<0.05);3代公式在两种计算方法下结果有有统计学差异(Z=-2.208,-2.273,P<0.05)。结论:矫正角膜散光会引起角膜屈光度变化,导致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预测误差增大,计算公式尤其是3代公式的准确性下降,有必要对公式进行相应调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散光 角膜平均曲率 人工晶状体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疮糊剂治疗口腔溃疡2500例
11
作者 苏兰萍 李强 +1 位作者 贾剑 巍江立 《江西中医药》 2003年第12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口腔溃疡 口疮糊剂 中医药治疗 药物制备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晏在有 苏兰萍 +2 位作者 冼玲芸 江立 贾剑巍 《宜春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4-75,共2页
目的 :总结应用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 2 0例颌面部骨折的经验 .方法 :对颌骨骨折进行开放复位 ,骨折断端坚固内固定 ,部分患者辅以颌间牵引 .结果 :2 0例坚固内固定术后咬合关系及面部形态 ,功能均恢复较好 .结论 :坚固内固定作为治疗颌... 目的 :总结应用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 2 0例颌面部骨折的经验 .方法 :对颌骨骨折进行开放复位 ,骨折断端坚固内固定 ,部分患者辅以颌间牵引 .结果 :2 0例坚固内固定术后咬合关系及面部形态 ,功能均恢复较好 .结论 :坚固内固定作为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一种方法 ,弥补了钢丝内固定或闭合复位 ,颌间牵引固定等方法的不足 ,缩短了疗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骨折 坚固内固定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