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宁市近40年寒露风演变趋势及对晚稻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庆国 黄增俊 +2 位作者 黄归兰 苏兆达 黄智灵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1-436,共6页
【目的】研究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的影响,为南宁市防御寒露风及晚稻生产安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0~2011年南宁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倾向率分析、滑动t 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南宁市... 【目的】研究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的影响,为南宁市防御寒露风及晚稻生产安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0~2011年南宁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倾向率分析、滑动t 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产量、空秕率的影响。【结果】南宁市东北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地区,进入21世纪后南宁市寒露风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轻度寒露风呈略增加趋势,中度寒露风呈缓慢减弱的趋势,重度寒露风呈明显减弱趋势。南宁市中度、重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提前,最近10年提前了3~6 d,而轻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推后,最近10年推后了5 d。寒露风日数与整个南宁市的晚稻产量没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而晚稻空秕率与寒露风日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建议】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的南宁市东北部应适当减少晚稻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且应选用抗逆性强的晚稻品种种植,以减弱寒露风的影响。针对南宁市中、重度寒露风开始日近10年已提前3~6 d的特点,应做好早晚稻的种植时间安排。对于稻田面积大、劳力紧张的农户, 早、晚稻以早配迟较好, 劳动力充裕的农户则以中配迟较好, 一般不主张迟配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露风 时空分布 演变趋势 晚稻产量 晚稻空秕率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南宁市霾日数变化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苏兆达 白龙 梁岱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26-834,共9页
使用新的霾日判定标准对南宁市2000年以来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南宁市霾日数从2000年逐年上升,到2004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2011年达到最小值,但2012年和2013年则重新呈现上升趋势。(2)旱季的月均霾日均多... 使用新的霾日判定标准对南宁市2000年以来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南宁市霾日数从2000年逐年上升,到2004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2011年达到最小值,但2012年和2013年则重新呈现上升趋势。(2)旱季的月均霾日均多于雨季,其中7月霾天气最少,12月霾天气的严重程度和霾日数都接近全年最高值。(3)霾出现频率和细颗粒物PM/_(2.5)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而且两者变化趋势较一致。相对较小的风速以及正的小时变压,使得早上的大气水平运动较弱,上空以下沉运动为主,使得空气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08:00的霾出现频率和细颗粒物PM/_(2.5)值均为全日最高。本文研究有助于霾的预测预警,并可为减少霾的不利影响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细颗粒物PM2.5 时间变化特征 气象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台风灾害性大风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周惠文 陈冰廉 +1 位作者 苏兆达 祁丽燕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1期13-17,共5页
通过对40年广西台风大风实测资料的研究,分析了台风灾害性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灾害强度大风和各灾害地区大风的月分布特征及台风路径的差异性。分析表明:广西台风灾害性大风的气候分布特征为东南多,西北... 通过对40年广西台风大风实测资料的研究,分析了台风灾害性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灾害强度大风和各灾害地区大风的月分布特征及台风路径的差异性。分析表明:广西台风灾害性大风的气候分布特征为东南多,西北少,是特定的台风流场结构与广西地理地形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与台风活动路径和中心风力有关。大中范围风灾的高峰值出现在7月,小范围风灾的高峰值出现在8月。桂西南、桂南沿海和桂中地区台风大风主要由1类路径的台风引起,桂东南和桂东地区则受1、2类路径的台风影响。40年内共有238个台风影响广西,其中148个造成大风,造成大风的台风中约10.8%造成15站以上大范围风灾。值得注意的是,造成大范围风灾的均为进入北部湾北部海面的强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大风 气象灾害 气候特征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广西春季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莉 詹莹玉 +2 位作者 白龙 黄增俊 苏兆达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2,共5页
利用NCEP资料、MICAPS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3月13日晚在广西出现的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后显示,此次强对流天气出现在500 hPa的冷空气先行侵入,形成上干下湿的强烈位势不稳定状态下,200 hPa急流入口右侧的辐散气流,加强了上... 利用NCEP资料、MICAPS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3月13日晚在广西出现的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后显示,此次强对流天气出现在500 hPa的冷空气先行侵入,形成上干下湿的强烈位势不稳定状态下,200 hPa急流入口右侧的辐散气流,加强了上升运动,弥补了缺少高空槽前抬升机制的不足。地面锋面在广西境内摆动,白天气温偏高,不稳定能量得到积聚,随着切变线及辐合线南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层中层风速及风向的强垂直切变与低层正值螺旋度相配置,是产生大风的动力条件。对流层中层的强势正涡度在下传过程中,使地面气旋性辐合加强,形成旋转大风,将南海湿润充足的暖湿空气卷入吴圩附近,冷空气从西北面楔入,抬升暖湿气流,对流发展,在辐合线以南约50 km处形成短时强降水。强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中,动力效应加强了上升气流的强度,使得冰雹得以在较小至中等强度的CAPE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 强对流天气 冰雹 短时强降水 春季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