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电影的共同体美学 被引量:1
1
作者 苏也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0,共4页
电影作为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引领人文交流合作的世界性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像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构,也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新时代下内蒙古电影通过创作... 电影作为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引领人文交流合作的世界性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像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构,也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新时代下内蒙古电影通过创作与接受协同、文本与媒介互构的共同体叙事,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具有现实主义传统艺术生产与审美消费的文艺共同体,对外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电影 共同体 美学转向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戏”或“爽剧”:话题剧《三十而已》的叙事与文化逻辑 被引量:5
2
作者 苏也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91,共5页
电视剧《三十而已》凭借其紧凑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强烈的现实性成为近年来的“现象级”作品。根据骨朵数据统计,“《三十而已》腾讯视频播放量突破40亿,抖音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超过200亿,官方抖音号获赞5000多万次”[1]。《... 电视剧《三十而已》凭借其紧凑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强烈的现实性成为近年来的“现象级”作品。根据骨朵数据统计,“《三十而已》腾讯视频播放量突破40亿,抖音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超过200亿,官方抖音号获赞5000多万次”[1]。《三十而已》开播之后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并在微信公众号等其他社交媒体上也一直保持着热度,形成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以女性视角介入婚姻情感、都市职场、个人成长等社会话题的同时,有不少观众提出“全员人设崩塌”“烂尾”等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 社交媒体 数据统计 个人成长 人物形象 女性视角 腾讯视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爽感”形式与“丧味”风格:现实题材剧的话题性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苏也菲 窦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3,共4页
依托互联网平台,现实题材剧以多元视角关注现实生活。小体量的内向叙事呈现出微观话语与存在主义的文化表征。《我是余欢水》等现实题材剧聚焦普通人构成的“存在者”,通过丰富的“存在”细节呈现出现代生活的众生相。众多现实题材剧套... 依托互联网平台,现实题材剧以多元视角关注现实生活。小体量的内向叙事呈现出微观话语与存在主义的文化表征。《我是余欢水》等现实题材剧聚焦普通人构成的“存在者”,通过丰富的“存在”细节呈现出现代生活的众生相。众多现实题材剧套用犯罪、悬疑、荒诞等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以极致戏剧化的“爽感”叙事与“丧味”风格击中社会痛点进行话题性实践,引起观众对生命的思考、对存在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剧 现实题材 话题性 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贫剧创作中情感叙事的得与失 被引量:1
4
作者 苏也菲 窦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68-71,共4页
扶贫题材电视剧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精神下应运而生。作为农村题材的扶贫剧,在整体上形成了高收视率与较低网络评价间的落差。究其原因,情感认同是观念认同的基础,情感叙事是扶贫剧的双刃剑。在情感结构不断变化发展... 扶贫题材电视剧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精神下应运而生。作为农村题材的扶贫剧,在整体上形成了高收视率与较低网络评价间的落差。究其原因,情感认同是观念认同的基础,情感叙事是扶贫剧的双刃剑。在情感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有些扶贫剧中戏剧性与真实性失调使现实观照不够;创作者陈旧的审美观念直接导致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失衡。扶贫剧应该通过崇高感的日常化言说牢固人们的情感共同体意识,以真挚的情感叙事完成国家主流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剧 情感结构 现实观照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辨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苏也菲 李永凤 《黄河之声》 2018年第11期20-21,共2页
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切入,历时性分析音乐与文化的同构与共生关系,是深刻洞悉蒙古族音乐的独特文化价值与意义的有效途径。蒙古族音乐的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传承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中蕴含着音乐创作的灵感。随着全球化、新媒介的出... 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切入,历时性分析音乐与文化的同构与共生关系,是深刻洞悉蒙古族音乐的独特文化价值与意义的有效途径。蒙古族音乐的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传承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中蕴含着音乐创作的灵感。随着全球化、新媒介的出现,蒙古族音乐受到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发展中的蒙古族音乐为草原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指出蒙古族音乐创作和草原文化传播遭遇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音乐 草原文化 音乐的功能性 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下扶贫剧的叙事突围与价值建构
6
作者 苏也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19,共5页
扶贫剧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具有丰富农村题材创作和构建主流话语的双重意义。近年来《山海情》《大山的女儿》《山河锦绣》等剧叫好又叫座,但还有更大范围的扶贫剧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收到低网络评价。扶贫题材... 扶贫剧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具有丰富农村题材创作和构建主流话语的双重意义。近年来《山海情》《大山的女儿》《山河锦绣》等剧叫好又叫座,但还有更大范围的扶贫剧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收到低网络评价。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同质化,较弱的审美体验,略显陈旧的价值格局,未能在感觉结构发生变化的当下使观众完成情感认同。新时代下的扶贫剧作为主题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更扎实的情节、更立体的形象、更广阔的格局,从而实现主流话语的价值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剧 主旋律 感觉结构 叙事路径 价值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之痛与人之境:新东北电影的现实美学实践
7
作者 苏也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90,共5页
东北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东北电影自觉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东北以及东北电影时常被提及,二者却是日用而不明的概念。本文... 东北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东北电影自觉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东北以及东北电影时常被提及,二者却是日用而不明的概念。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非特指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首的东北电影机构所摄制的影片,而是“立足于东北地理境域,根系于中国地域文化的‘东北文化’,着眼于描摹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历史与现状,通过电影手段呈现出较为统一审美风格的文化品牌。”[1]学者张芳瑜把东北电影依照时代分为主要在东北地区拍摄的“前”东北电影、表达革命理想的“经典”东北电影以及开创电影产业新局面的“新”东北电影三个阶段。文本把目光聚焦在21世纪后的“新”东北电影,因为在类型化与作者性的双重推动下,新东北电影的叙事范式与美学特征逐渐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东北电影 革命理想 美学追求 电影产业 叙事范式 美学特征 东北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环境下内蒙古电视的融合发展策略
8
作者 苏也菲 《语文学刊》 2017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新媒介技术时代下传统电视陷入困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媒体融合、升级转型之路也已成为业界共识。面对内蒙古地区的电视发展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发展策略,重构生产主体、传播主体、营销主体。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下,利用... 新媒介技术时代下传统电视陷入困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媒体融合、升级转型之路也已成为业界共识。面对内蒙古地区的电视发展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发展策略,重构生产主体、传播主体、营销主体。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下,利用新媒介技术,建立社群经济思维。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资金保障、人才支持,共同完成传统电视媒体的升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技术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媒体融合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修辞与情感动员:内蒙古主流媒体抗疫报道的传播策略
9
作者 苏也菲 《新闻论坛》 2022年第6期41-43,共3页
新冠疫情出现以来,内蒙古主流媒体借力短视频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报道。新冠疫情在各地此起彼伏之时,抗疫短视频除了对疫情动态、抗疫部署、防疫知识等信息进行报道,还在视觉修辞框架下完成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的构建。... 新冠疫情出现以来,内蒙古主流媒体借力短视频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报道。新冠疫情在各地此起彼伏之时,抗疫短视频除了对疫情动态、抗疫部署、防疫知识等信息进行报道,还在视觉修辞框架下完成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的构建。内蒙古主流媒体抗疫短视频运用情感化、符号化、社交化的叙事话语,通过媒体仪式隐喻、视觉符号转喻、文化意象认同的修辞策略,完成了抗疫话语的视觉化生产与媒体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疫短视频 内蒙古主流媒体 视觉修辞 融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