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申报》文人唱酬与交际网络之建构 被引量:3
1
作者 花宏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6-141,共6页
从1872年至1890年,早期《申报》曾刊登数量颇为可观的旧体诗词。《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任职期间曾在文人之中组织诗酒雅集,葛其龙等失意才子和洋场文人凭借着其骚坛地位与私谊关系,聚合在以《申报》为核心的唱酬中心,同时报刊上连篇... 从1872年至1890年,早期《申报》曾刊登数量颇为可观的旧体诗词。《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任职期间曾在文人之中组织诗酒雅集,葛其龙等失意才子和洋场文人凭借着其骚坛地位与私谊关系,聚合在以《申报》为核心的唱酬中心,同时报刊上连篇累牍发表的旧体诗唱和之作亦吸引了范围更为广泛的外围作者的投稿。三个不同层次的文人群体通过《申报》这一核心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开拓了海上文人唱酬的诗坛风气和近代都市的人际交往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洋场才子 诗词唱酬 交际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旧体诗词试炼大众传媒——吕碧城诗词的现代传播 被引量:1
2
作者 花宏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4,共7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轨迹,女性文学也不例外。此一时期,吕碧城特殊的生命际遇与创作经验成为了考察20世纪女性文学从闺阁书写到现代传播的典型个案。在五四女作家崛起的十年前,吕碧城已凭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轨迹,女性文学也不例外。此一时期,吕碧城特殊的生命际遇与创作经验成为了考察20世纪女性文学从闺阁书写到现代传播的典型个案。在五四女作家崛起的十年前,吕碧城已凭借新兴的传播工具,冲破闺阁书写的创作困境,建立现代传播意识。从1904年任职《大公报》时期开始,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凸显出现代传播背景下,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女性传播意识的现代建立以及文学生产方式的现代性三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传播方式 传播意识 文学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申报》洋场竹枝词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花宏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8-107,共10页
《申报》创刊初期曾刊登了大量的洋场竹枝词,其原因首先在于近代报刊初创时期,交通转运滞后所造成的新闻稿件匮乏的局面,竹枝词在此具有"以诗词为补白"的报学意义。同时,洋场文人作为租界形象的制造者,大量地运用竹枝词吟咏... 《申报》创刊初期曾刊登了大量的洋场竹枝词,其原因首先在于近代报刊初创时期,交通转运滞后所造成的新闻稿件匮乏的局面,竹枝词在此具有"以诗词为补白"的报学意义。同时,洋场文人作为租界形象的制造者,大量地运用竹枝词吟咏各种西洋器物和异域情调,面面俱到地建构出新兴的上海都市景观。而不论是西式建筑的涌现、都市休闲娱乐的繁荣,还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洋场竹枝词在本质上所体现的都是一种现代都市的醒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洋场竹枝词 都市景观 醒觉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戏曲因素及其戏剧化衍生的倾向 被引量:1
4
作者 花宏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8,共4页
小说和戏曲同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两大门类,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同源异质关系。这种关系或隐或显,始终贯穿在小说和戏曲产生、发展乃至成熟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小说也越来越呈现出戏剧化的倾向。明清时期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 小说和戏曲同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两大门类,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同源异质关系。这种关系或隐或显,始终贯穿在小说和戏曲产生、发展乃至成熟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小说也越来越呈现出戏剧化的倾向。明清时期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正是小说戏曲倾向化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楼梦》中戏曲因素的分析来看待长篇章回小说戏剧化衍生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红楼梦》 戏曲因素 戏剧化衍生倾向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化视野下传统妇女文学的衰退
5
作者 花宏艳 魏中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0-155,共6页
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传统妇女文学发展到晚清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明清女诗人是在儒家文化体系内进行闺阁诗人身份的建构与认同的,近代女诗人却失去了这种文化土壤。鸦片战争之后,在亡国灭种危机的笼罩下,近代女诗人不断地受到启蒙知... 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传统妇女文学发展到晚清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明清女诗人是在儒家文化体系内进行闺阁诗人身份的建构与认同的,近代女诗人却失去了这种文化土壤。鸦片战争之后,在亡国灭种危机的笼罩下,近代女诗人不断地受到启蒙知识分子的批判;"五四"之后,在新旧两大阵营的对峙中,近代女性诗词更是受到激烈反传统的"五四"学人的猛烈批判。从文学传播的视野来看,"五四"之后旧体诗词阵营不断萎缩,白话文学迅速获得主流话语权,因此,近代女性诗词遂在旧体诗词的退潮之中日益沉寂,直至湮没无闻,有其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文学 闺阁传统 文学传播 旧体诗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小刚电影品牌研究
6
作者 花宏艳 付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23,共2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冯小刚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文化转型的契机,他以自己一贯的平民化视角开创了风格独特的冯氏贺岁片,并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关注小人物命运,在幽默... 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冯小刚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文化转型的契机,他以自己一贯的平民化视角开创了风格独特的冯氏贺岁片,并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关注小人物命运,在幽默调侃中又不乏温情的冯氏喜剧再加上王中军高明的资本运作的助力,经过十年的积累,冯小刚电影已经成为具有相当票房号召力的强势品牌。对中国电影而言,冯小刚电影的品牌化过程也是中国电影贺岁片市场不断孕育成熟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冯小刚 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见日藏与美藏和刻本“小说三言”考论
7
作者 花宏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69,共8页
和刻本“小说三言”是18世纪中叶“三言二拍”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最早译本,现分别藏于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属于稀见域外汉籍。“小说三言”在翻刻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本的基本形制,其封面、牌记、序言、目录、... 和刻本“小说三言”是18世纪中叶“三言二拍”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最早译本,现分别藏于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属于稀见域外汉籍。“小说三言”在翻刻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本的基本形制,其封面、牌记、序言、目录、正文、钤印等都延续了明刊本的版本特征。另一方面,和刻本“小说三言”又有创新性,《小说精言》和《小说粹言》的牌记形式和内容比明刊本更为丰富,功能更为完善;和刻本“小说三言”在训读方法、行款和插图等方面都与明刊本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稀见和刻本“小说三言”的版本考证与研究对于“三言二拍”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刻本“小说三言” 《小说精言》 《小说奇言》 《小说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诗学论争与《自由谈》改版
8
作者 花宏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5-82,共8页
新旧文学的论证是一个复杂而绵长的过程。《申报》从1921年开始关注白话文运动到1932年12月改革《自由谈》,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改革酝酿期。在此期间,《自由谈》受社会思潮变更的影响,新旧文学观念不断转变,表现在报刊版面形态上即是旧体... 新旧文学的论证是一个复杂而绵长的过程。《申报》从1921年开始关注白话文运动到1932年12月改革《自由谈》,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改革酝酿期。在此期间,《自由谈》受社会思潮变更的影响,新旧文学观念不断转变,表现在报刊版面形态上即是旧体诗传播空间的不断压缩。改革之后,旧体诗亦没有即刻从《申报》中消退,而是不定期地出现在《申报·本埠增刊》、《春秋》和《自由谈》中,但《申报》旧体诗的边缘化是一个客观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诗学 旧体诗 《自由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主义背景下华语电影品牌之路
9
作者 花宏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6-8,共3页
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也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文化心态和电影生产方式的转型,华语电影必然走向正视市场、回归受众的品牌之路。电影的市场之争已经演变为品牌的竞争,在大量同质化、数量巨大的电影产品中... 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也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文化心态和电影生产方式的转型,华语电影必然走向正视市场、回归受众的品牌之路。电影的市场之争已经演变为品牌的竞争,在大量同质化、数量巨大的电影产品中,品牌成为展现影片质量、确立市场地位、树立电影形象的有效的手段。无论是导演品牌的树立,还是系列电影品牌的累积,或是经典品牌的效应,都是消费主义背景下中国影人在华语电影品牌之路上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华语电影 品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苦情戏看中国人生哲学
10
作者 花宏艳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5期53-53,共1页
苦情戏是通俗剧的一种,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式的"人生悲苦"。2009年在央视热播的68集台湾电视连续剧《我最爱的人》选择了牺牲现实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为代价来突出道德教化意义。善与恶的绝对对立不但体现出了苦情戏的本质特征,更... 苦情戏是通俗剧的一种,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式的"人生悲苦"。2009年在央视热播的68集台湾电视连续剧《我最爱的人》选择了牺牲现实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为代价来突出道德教化意义。善与恶的绝对对立不但体现出了苦情戏的本质特征,更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一种有意味的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情戏 道德教化 人生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女诗人交际网络的近代拓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中林 花宏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古代女诗人的文学及交际网络普遍具有家族性特征,根植于闺秀传统的晚清女诗人亦不例外。但她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近代中国大变迁的时代,因此,她们的文学与交际网络除了以血缘与亲缘为主的家族网络之外,还不断拓展出以报刊为平台的媒介传... 古代女诗人的文学及交际网络普遍具有家族性特征,根植于闺秀传统的晚清女诗人亦不例外。但她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近代中国大变迁的时代,因此,她们的文学与交际网络除了以血缘与亲缘为主的家族网络之外,还不断拓展出以报刊为平台的媒介传播网络、以学校为核心的私谊网络和以社团为载体的会社网络。凭借这些现代交际网络,晚清女诗人不断地寻求身份认同,应对政治变迁,传播自我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女诗人 交际网络 家族性 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戏曲对诗学传统的回归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中林 花宏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2,123,共5页
中国古代戏曲又称为"剧诗",既具有叙事文体的性质,又具有抒情文体的性质,这两种性质在戏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并行不悖的。戏曲最初是被排斥于诗学传统之外的小道末技,明清时期戏曲在其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出向诗... 中国古代戏曲又称为"剧诗",既具有叙事文体的性质,又具有抒情文体的性质,这两种性质在戏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并行不悖的。戏曲最初是被排斥于诗学传统之外的小道末技,明清时期戏曲在其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出向诗学传统回归的倾向。这种回归具体表现在明清戏曲具有文人主体的雅化传统、"诗言志"的抒情传统、"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诗学传统 回归 戏曲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