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温堆肥微生物群落强化产热功能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鹏 艾超凡 +1 位作者 廖汉鹏 周顺桂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60-1669,共10页
超高温堆肥技术较普通堆肥技术在氧化亚氮减排、氮素保留、抗性基因去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与超高温过程密切关联,然而超高温产生的原因却仍然未知。利用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 超高温堆肥技术较普通堆肥技术在氧化亚氮减排、氮素保留、抗性基因去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与超高温过程密切关联,然而超高温产生的原因却仍然未知。利用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预测并分析了鸡粪超高温堆肥和普通堆肥微生物功能变化,重点比较了产热相关代谢通路和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研究发现,超高温堆肥可达到超过80℃的超高温阶段并持续5天以上,该阶段可显著提高微生物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产热相关代谢通路丰度,有氧呼吸链中NADH脱氢酶功能基因和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的丰度在超高温阶段显著增加(P<0.05),并且上述代谢通路和功能基因丰度与超高温堆肥温度变化显著相关(P<0.05)。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将预测的堆肥温度与实际堆肥温度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处理各自预测温度结果与实际温度相关性显著(对于超高温堆肥,校正R^(2)=0.96;对于普通堆肥,校正R^(2)=0.97)。该模型表明,K03943(NADH脱氢酶黄蛋白2)、K15862(细胞色素c氧化酶cbb3型亚基I/II)和K05580(NADH醌氧化还原酶亚基I)的丰度变化是影响超高温堆肥温度的最重要因素。相比之下,普通堆肥温度最高不超过70℃,且上述产热相关代谢通路和功能基因丰度与堆肥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超高温堆肥微生物群落可能通过显著提高有氧呼吸链相关功能基因丰度,使超高温堆肥群落更迅速地代谢有机物,从而提高ATP合成速率,进而产生更多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固体废物 超高温堆肥 微生物功能 能量代谢 PICRU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便超高温好氧堆肥工程案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邢睿智 艾超凡 +5 位作者 王梦怡 唐荣 杨祖沐 秦树平 陈志 周顺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05-2411,共7页
超高温好氧堆肥是高效、绿色的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了弥补超高温好氧堆肥在大规模工程性处理研究中的不足,通过对规模化畜禽粪便超高温好氧堆肥工程案例(处理量300 t·d^(-1))的分析,阐述了超高温好氧堆肥在工程应用中的原... 超高温好氧堆肥是高效、绿色的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了弥补超高温好氧堆肥在大规模工程性处理研究中的不足,通过对规模化畜禽粪便超高温好氧堆肥工程案例(处理量300 t·d^(-1))的分析,阐述了超高温好氧堆肥在工程应用中的原理、工艺选择、运行参数以及经济效益。槽式及条垛式规模化畜禽粪便超高温好氧堆肥的最高温度可超过80℃,20~30 d完成堆肥。堆肥结束后,含水率和有机质分别保持在44%和35%左右,EC值为2.9 mS·cm^(-1),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总氮的含量分别保持在3.0 mg·kg^(-1)和0.9 mg·kg^(-1)。此外,腐熟料经过二次加工,可制备为功能性有机肥料。超高温好氧堆肥投资成本小、产品价值高,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形成的可复制的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新模式,可为农林残余、生活垃圾、厨房残余等其他有机固废的规模化超高温好氧堆肥处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超高温好氧堆肥 超嗜热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特点及短期预后分析
3
作者 刘君 郭增玉 +3 位作者 王超民 王赫男 薛增芬 艾超凡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2年第4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01月—2018年09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将规律随诊至少两年,且资料完整的...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01月—2018年09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将规律随诊至少两年,且资料完整的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34岁)、中年组(35~59岁)、老年组(≥60岁),对三组基线资料、临床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均以男性为主,青年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P<0.05)。(2)老年组eGFR水平低于其他两组,BUN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3)青年组肾小球硬化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P<0.05)。(4)三组在治疗方案及2年内的缓解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老年组并发症多于青年组,尤其在感染方面,老年组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年龄的IMN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式相似,但老年患者肾活检时eGFR偏低,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肾脏病理改变偏重,易出现临床相关合并症及不良反应,预后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年龄 临床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