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叶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艾仄宜 张洁 +2 位作者 杨晓萍 韩雪萍 阿丽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1-124,共4页
对酶法提物茶叶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对茶叶非水溶性膳食纤维(IDF)提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 对酶法提物茶叶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对茶叶非水溶性膳食纤维(IDF)提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IDF的提取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酶解时间、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料液比;其最佳提取工艺为:酶解温度65℃、酶添加量0.004g/g、pH4.0、酶解时间2h、料液比1:10(g/mL),提取率达94.12%;所获茶叶IDF具有良好的持水力、膨胀力、结合水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及对胆固醇、胆酸钠的吸附能力等特性,是一种优质膳食纤维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非水性膳食纤维 酶法 提取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艾仄宜 张洁 +2 位作者 杨晓萍 韩雪萍 阿丽亚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7-411,共5页
对酶法提物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温度及时间对SDF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SDF提取的影响最大,其次... 对酶法提物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温度及时间对SDF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SDF提取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温度、酶添加量、时间、料液比;茶叶SDF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酶添加量0.08g/g、pH值9.0、时间2.0h、料液比1∶20,提取率达53.72%,所得SDF具有较好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对胆固醇、胆酸钠也有一定吸附作用,为一种优质膳食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水溶性膳食纤维 酶法 提取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研究茶叶品质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虞昕磊 于杰 +4 位作者 曲凤凤 艾仄宜 刘淑媛 陈玉琼 倪德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32,共13页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系受内外环境扰动后(基因的改变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近年茶树的代谢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系受内外环境扰动后(基因的改变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近年茶树的代谢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在茶树生长发育、茶叶加工过程的品质形成、茶叶功能性评价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认为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品质形成及调控、茶树基因功能注释、茶树良种选育、揭示代谢网络调控机理等研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代谢组学 生长发育 茶叶加工 茶叶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绿茶加工过程主要物理特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琛 艾仄宜 +2 位作者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5-714,共10页
以茶树单芽和一芽一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恒重法、量筒法、TPA测试和应力应变拉伸测试,研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物料容重、质构特性和拉伸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形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容重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揉捻... 以茶树单芽和一芽一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恒重法、量筒法、TPA测试和应力应变拉伸测试,研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物料容重、质构特性和拉伸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形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容重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揉捻叶(含水量56%~58%),做形后期、固形和干燥过程茶叶容重急剧下降。塑性也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揉捻工序达到最大值,其后在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固形和干燥阶段显著下降。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塑性相反,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揉捻及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处于最低水平。加工过程柔软性的变化幅度较小。茶叶的拉伸过程经历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塑性变形到断裂阶段。随着加工的进程,最大力呈先下降后升高(含水率56%~57%)的趋势,拉伸强度则呈增加趋势,弹性模量在揉捻前变化小(含水率56%~57%),但此后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过程茶叶的拉伸强度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主要物理特性在加工过程的变化不尽相同。除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原料的容重、弹性、最大力要高于一芽一叶,但塑性、拉伸强度、弹性模量要小于一芽一叶。除了塑性和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在各工序的容重和弹性均高于一芽一叶,但一芽一叶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全过程均高于单芽,最大力在揉捻后显著高于单芽。说明在机械设计原理和加工工艺的掌握方面需要注意原料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绿茶 加工 含水率 容重 质构特性 拉伸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凋温度、湿度及风速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仇方方 余志 +3 位作者 艾仄宜 陈玉琼 廖光伦 倪德江 《中国茶叶》 2014年第11期22-25,共4页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萎凋环境对红茶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张雁飞等比较了传统萎凋、鲜叶冷冻以及冷冻萎凋工艺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发现冷冻萎凋工艺制得的红茶除可溶性糖略低外,其余成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萎凋方式,但香气组...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萎凋环境对红茶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张雁飞等比较了传统萎凋、鲜叶冷冻以及冷冻萎凋工艺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发现冷冻萎凋工艺制得的红茶除可溶性糖略低外,其余成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萎凋方式,但香气组分萜烯类物质、香叶醇、苯乙醇等祁红特征物质含量低于传统萎凋。黄建琴也发现冷冻萎凋能明显缩短工夫红茶的萎凋和发酵时间,增加红茶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提高滋味和汤色品质,但冷冻萎凋降低了葡萄糖酶活性,对红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品质 萎凋 温度 风速 湿度 香气组分 物质含量 关键工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黄光萎凋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贝贝 艾仄宜 +2 位作者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6期10-14,共5页
在红茶萎凋过程中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可以显著提高红茶品质,本文对红茶黄光萎凋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红茶萎凋过程,黄光照射的条件为鲜叶原料嫩度控制在一芽二叶以内,照射强度≥1000lx(灯管下方15 cm处),摊叶厚度≤10 cm,光照时... 在红茶萎凋过程中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可以显著提高红茶品质,本文对红茶黄光萎凋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红茶萎凋过程,黄光照射的条件为鲜叶原料嫩度控制在一芽二叶以内,照射强度≥1000lx(灯管下方15 cm处),摊叶厚度≤10 cm,光照时间≥9 h,在此条件下萎凋可以显著提高红茶香气的甜香和滋味的鲜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萎凋 光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和光波提香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仇方方 曲凤凤 +5 位作者 余志 艾仄宜 陈玉琼 郑时兵 郝晴晴 倪德江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4期48-52,共5页
文章利用微波炉比较了微波、光波及微波和光波组合(微波∶光波=67%∶33%)3种提香方式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提香均能提高红茶香气的甜香品质,适宜的提香参数为:微波提香功率700 W,时间4~6 min;光... 文章利用微波炉比较了微波、光波及微波和光波组合(微波∶光波=67%∶33%)3种提香方式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提香均能提高红茶香气的甜香品质,适宜的提香参数为:微波提香功率700 W,时间4~6 min;光波提香时间10~12 min;微波和光波组合提香时间5~7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香气 提香 微波 光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玉露茶品种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余志 郭栓喜 +3 位作者 艾仄宜 王郁 陈玉琼 倪德江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1期18-20,共3页
以龙井43、浙农117、福云6号以及恩施本地群体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恩施玉露茶的品种适制性。结果表明,利用龙井43品种制作的恩施玉露茶外形和内质综合品质最好,其次是浙农117,本地群体品种制作的恩施玉露茶色泽较花杂,而福云6号品种加工... 以龙井43、浙农117、福云6号以及恩施本地群体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恩施玉露茶的品种适制性。结果表明,利用龙井43品种制作的恩施玉露茶外形和内质综合品质最好,其次是浙农117,本地群体品种制作的恩施玉露茶色泽较花杂,而福云6号品种加工的玉露茶香低味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玉露茶 品种 适制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茶10号优质鲜叶杀青方式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董晨 曲凤凤 +4 位作者 艾仄宜 郑时兵 黎先岭 冉茂全 倪德江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1期5-12,共8页
以鄂茶10号优质鲜叶为原料,比较了滚筒杀青、电磁杀青及蒸汽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滚筒杀青与电磁杀青处理的绿茶外形色泽更翠,滋味更鲜醇、花香明显,感官品质极显著优于蒸汽杀青处理;茶多酚、水浸出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 以鄂茶10号优质鲜叶为原料,比较了滚筒杀青、电磁杀青及蒸汽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滚筒杀青与电磁杀青处理的绿茶外形色泽更翠,滋味更鲜醇、花香明显,感官品质极显著优于蒸汽杀青处理;茶多酚、水浸出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以滚筒杀青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它2种处理;氨基酸和咖啡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滚筒杀青处理的酯类、酮类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电磁杀青处理碳氢化合物和醛类香气物质丰富,而蒸汽杀青处理的醇类香气成分最多。色差分析表明,滚筒杀青处理干茶及茶汤L*值和b*值最高,茶汤a*值最低,与其它2种处理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其干茶和茶汤明亮度,黄绿色度优于其他两种杀青处理。结合感官和理化品质,滚筒杀青方式最有利于鄂茶10号鲜叶的绿茶加工,其次是电磁杀青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茶10号 绿茶 杀青方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成形方式的白叶红茶品质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荣林 艾仄宜 +7 位作者 穆兵 马圣洲 赵飞 吴琴燕 童艺锋 缪惠民 徐玉琴 杨亦扬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230-6237,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成形方式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采用相同的萎凋、揉捻、初烘程序,用不同的干燥做形方式制成不同形态的红茶,以感官审评结合理化分析对不同形态的红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通过不同干燥成形方式...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成形方式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采用相同的萎凋、揉捻、初烘程序,用不同的干燥做形方式制成不同形态的红茶,以感官审评结合理化分析对不同形态的红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通过不同干燥成形方式获得了卷曲形、毛峰型、针形、扁形4种形态的红茶。4种红茶茶黄素、茶红素及氨基酸含量稍有差别,针形红茶茶黄素、类黄酮与氨基酸总量略高,有利于提高其饮用价值,但4种红茶色、香、味感官品质总体接近。二次干燥(足火)-成形过程促使不同形态白叶红茶香气组成发生一定变化,进而对红茶香型产生了细微影响,4种红茶以甜香为基本香型,卷曲型红茶香气特征偏于花香,扁形红茶略带果香。结论毛火过程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形成和固定具有关键作用,干燥成形方式不改变总的香气特征,但可使白叶红茶的具体香型发生细微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红茶 干燥-做形 品质分析 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槠叶种制成的不同茶类品质特性和抗氧化功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荣林 艾仄宜 +4 位作者 穆兵 戴永忠 杨建华 郑豪 杨亦扬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21期7806-7815,共10页
目的探究祁门槠叶种制作的不同茶类的感官品质和理化特性。方法按生产性工艺制作不同种类茶样,感官审评法评定各茶类的基本品质特征,氨基酸分析仪、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联用法分析关键品质成分,用体外模拟方法测定不同茶类的... 目的探究祁门槠叶种制作的不同茶类的感官品质和理化特性。方法按生产性工艺制作不同种类茶样,感官审评法评定各茶类的基本品质特征,氨基酸分析仪、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联用法分析关键品质成分,用体外模拟方法测定不同茶类的自由基清除力。结果卷形红茶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含量仍然较高,并产生6-甲基-5-庚烯-2-酮,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呋喃-3-醇等烘干型红茶中很少的甜香成分,红茶干燥中烘炒制结合应成为一种普遍推行的技术。3种茶叶中绿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最高,但黑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高于红茶和绿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实验表明,大多数情形下安茶(黑茶)自由基清除力最强,但3种茶叶差异不明显,总还原力实验显示绿茶>黑茶>红茶。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比,抗氧化力差异没有表现一致性的规律。结论槠叶种制作的红茶、绿茶、安茶(黑茶)品质皆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槠叶种 卷曲型红茶 安茶(黑茶) 绿茶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抹茶的技术与人文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荣林 李欢 +4 位作者 胡振民 万青 杨亦扬 艾仄宜 唐君 《茶叶》 2020年第1期49-52,共4页
本文以中国国家标准为基础并参考日本国家食品标准对抹茶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剖析,认为抹茶的技术本质就是优质茶粉,并没有什么超脱出茶粉基本特性的殊异之处。"抹茶"一词源于日文,"抹茶"的实质是"末茶"... 本文以中国国家标准为基础并参考日本国家食品标准对抹茶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剖析,认为抹茶的技术本质就是优质茶粉,并没有什么超脱出茶粉基本特性的殊异之处。"抹茶"一词源于日文,"抹茶"的实质是"末茶",但日语汉字"抹"却没有直接释为"末"的义项,日语"抹茶"一词的来源仍有待探讨。从魏晋士人对茶叶冲泡过程"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汤花之美的欣赏和认识看,将茶叶碾细后冲饮从汉魏早期即已成习,基于抹茶是一种茶粉或粉末茶的认识,可以认为抹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从唐人诗歌、茶器、生活纪事考察,点茶法在唐代已经形成,唐人饮茶基本以茶粉为型,茶粉冲泡击拂产生的汤花为文人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技术 文化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物刺激剂对茶树重要酶系统和生化成份的调节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荣林 艾仄宜 +6 位作者 杨亦扬 李欢 穆兵 陈正涛 史海华 杨建华 吴威 《茶叶》 CAS 2021年第1期12-20,共9页
研究表明植物生物刺激剂(Plant biostimulants)茉莉酸酯、水杨酸、氨基丁酸、超敏蛋白、油菜素内酯、甲壳素对茶树新梢重要酶系统和主要生化成分的生成有一定调控作用。每一种植物生物刺激剂可以上调1-3种酶的活性,茉莉酸酯处理上调过... 研究表明植物生物刺激剂(Plant biostimulants)茉莉酸酯、水杨酸、氨基丁酸、超敏蛋白、油菜素内酯、甲壳素对茶树新梢重要酶系统和主要生化成分的生成有一定调控作用。每一种植物生物刺激剂可以上调1-3种酶的活性,茉莉酸酯处理上调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杨酸处理上调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β-氨基丁酸处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超敏蛋白处理CAT,SOD活性上升,甲壳素处理PPO活性上升,但在上述物质作用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有所下降或基本不变。施用植物生物刺激剂后儿茶素含量升高,EGCG尤为明显,一般增加45.66%-107.2%。茉莉酸酯、水杨酸处理新梢氨基酸总量提高29.18%-33.61%,甲壳素处理后氨基酸总量下降5.72%,而氨基丁酸处理的总氨基酸减少了51.28%,但氨基丁酸处理的样品精氨酸增加了42.78%。本试验条件下茉莉酸处理后挥发物总量微有增加(+2.11%),水杨酸处理总量减少22.72%,其它处理减少3.79%-13.43%。但单一组分里青叶醇及其酯类(2-Hexen-1-ol,4-Hexen-1-ol,acetate)、青叶醛(2-Hexenal)增加或基本不变,己烯己酸酯(4-Hexen-1-ol,acetate)的含量增加2-3倍。余弦相似度分析表明,经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后挥发物组分发生的变化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物刺激剂 儿茶素 氨基酸 茶树挥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做形方式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董晨 何畅 +7 位作者 朱珺语 曲凤凤 冉茂权 艾仄宜 刘淑媛 余志 郑时兵 倪德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目的】探索不同做形方式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鄂茶10号优质鲜叶加工成芽形、扁形、条形和针形绿茶,并对样品进行了感官审评,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色差计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了理化品... 【目的】探索不同做形方式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鄂茶10号优质鲜叶加工成芽形、扁形、条形和针形绿茶,并对样品进行了感官审评,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色差计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在4个做形处理中,扁形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低,氨基酸含量最高,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低,滋味更鲜醇;香气物质种类丰富,总量最高,花香和栗香高长。与针形绿茶相比,扁形绿茶的叶绿素含量、干茶色泽明度值L*、黄蓝色度值b*和色相值b*/a*值更高,干茶和茶汤的红绿色度值a*值更低,差异极显著,色泽更协调,绿色度更高。加工芽形绿茶虽能有效改善色泽品质,但综合品质稍低于扁形绿茶;加工针形绿茶虽然香气和外形品质更高,但不利于色泽和滋味品质的形成。【结论】加工扁形绿茶能显著改善绿茶滋味和香气品质,同时有效保证外形品质,综合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茶10号 绿茶 做形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