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的耐受研究
1
作者 黄小林 劳智鸿 +5 位作者 杨育凯 李涛 黄忠 虞为 舒琥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为黄斑蓝子鱼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黄斑蓝子鱼幼鱼适宜水温为23.0~28.0℃,可耐受的水温范围为12.1~32.5℃;适宜盐度为8.0‰~59.0‰,可耐受的盐度范围为3.5‰~75.0‰;正常环境下窒息临界点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47±0.52)mg·L^(-1)。临近耐受极限的水温和盐度均对黄斑蓝子鱼幼鱼的窒息临界点、窒息点以及极限低氧耐受有较大影响,其中低盐对窒息点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温度和盐度耐受范围较广,但超出适宜范围时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出现应激反应;黄斑蓝子鱼幼鱼窒息点高,易缺氧,建议养殖全过程溶解氧质量浓度不低于6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耐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红笛鲷幼鱼环境耐受能力研究
2
作者 余志德 黄小林 +5 位作者 庄杰贵 陈怡飚 李涛 杨育凯 黄忠 舒琥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6期354-361,共8页
为研究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对水温、盐度、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选取平均体质量(9.7±1.5)g、体长(7.3±0.3)cm的紫红笛鲷幼鱼,采用渐变式方法探索紫红笛鲷对温度、盐度及低溶解氧的耐... 为研究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对水温、盐度、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选取平均体质量(9.7±1.5)g、体长(7.3±0.3)cm的紫红笛鲷幼鱼,采用渐变式方法探索紫红笛鲷对温度、盐度及低溶解氧的耐受能力,并设置不同浓度梯度,以探究紫红笛鲷对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半致死浓度。结果显示,紫红笛鲷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6.0~35.0℃,临界下限水温为13.5℃、临界上限水温为40.6℃;当盐度在12.00~67.68时,紫红笛鲷活动正常,其极限耐受盐度为73.13±0.18;紫红笛鲷幼鱼的窒息临界点为(1.88±0.08)mg/L,DO_(50)为(0.60±0.03)mg/L,DO 100为(0.34±0.03)mg/L;在氨氮胁迫和亚硝酸盐胁迫下,紫红笛鲷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70.30、126.62、95.05、64.90 mg/L和289.92、214.22、132.02、77.78 mg/L,氨氮安全浓度为6.49 mg/L,亚硝酸盐安全浓度为7.7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笛鲷 环境耐受 氨氮胁迫 亚硝酸盐胁迫 温度 溶解氧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骨鱼类性别调控对大刺鳅性逆转的启示
3
作者 薛晓文 陆宝悦 +1 位作者 韩崇 舒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39-151,共13页
鱼类的性别控制受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两种机制的影响,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在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方面可塑性强。硬骨鱼类雌雄个体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培育和养殖体型大、生长速度... 鱼类的性别控制受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两种机制的影响,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在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方面可塑性强。硬骨鱼类雌雄个体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培育和养殖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的单性群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大刺鳅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雄性个体比雌性生长速度更快、体型更大,因此培育全雄大刺鳅的经济效益更高。野生大刺鳅雌雄比例约为1∶1,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易出现高雌性率的现象。目前尚不清楚何种因素引起大刺鳅的雌性化,也未见成功诱导大刺鳅生理雌鱼发生性逆转的报道,这极大制约了大刺鳅养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关于大刺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生理学、繁殖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关于大刺鳅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的研究较为薄弱,需从其他硬骨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性别调控方式和性别控制育种技术中发掘思路。基于硬骨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综述了硬骨鱼类性别控制的几种方式,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调控(如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和环境因素调控(如温度、外源激素、饵料等)。旨在为解析人工养殖大刺鳅高雌化的原因及潜在作用机制提供思路,同时为大刺鳅单性种群的繁殖与保持、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了解大刺鳅性腺发育和生殖机制,解决现阶段养殖大刺鳅雄性率低的瓶颈,为大刺鳅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骨鱼类 性别控制 遗传性别决定 环境性别决定 性逆转 大刺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4种石斑鱼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舒琥 魏秋兰 +3 位作者 罗丽娟 蔡晓阅 蔡文贵 张海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127,共4页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核型。结果表明,4种石斑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核型为2n=48(2sm+2st+44t),臂数(NF)为50;斜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sm+46t),NF为50;棕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为48;鞍带石斑的核型为2n=48(2sm+6st+40t),NF为50。将此4种鱼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石斑鱼核型作了比较,石斑鱼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斑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三斑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舒琥 周莹 +2 位作者 肖丹 廖育艺 张海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2902-12905,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三斑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的评价来评估其开发与利用价值,为培养优良的石斑鱼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对6尾野生三斑石斑鱼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 [目的]通过对三斑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的评价来评估其开发与利用价值,为培养优良的石斑鱼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对6尾野生三斑石斑鱼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野生三斑石斑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7.97%、1.30%、20.07%和0.94%。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质量分数,干样)为86.50%,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为37.87%,占氨基酸总量的43.76%,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三斑石斑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2.36,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质量分数,干样)为32.53%。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17%和4.85%,矿物质含量丰富。[结论]三斑石斑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斑石斑鱼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对罗非鱼血细胞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舒琥 黄家惠 +2 位作者 李海燕 易祖盛 李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14-117,F0003,共5页
测定暴露于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同时取其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制作血涂片、染色测定其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结果表明:随着汞离子浓度的上升,罗非鱼的肝脏碱... 测定暴露于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同时取其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制作血涂片、染色测定其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结果表明:随着汞离子浓度的上升,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与对照相比,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微核率显著增加,白细胞数目增加,但红血细胞变化不大。表明罗非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碱性磷酸酶 血细胞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精激发彭泽鲫雌核发育后代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舒琥 张海发 +1 位作者 陈湘粦 赵俊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年第3期5-10,共6页
比较不同精子刺激彭泽鲫所产生的子代生长效应:看到异源精子刺激产生的后代生 长快。其中,尖鳍鲤精子刺激产生的后代生长显著地快于白鲫精子刺激产生的后代。证实了 异精雌核发育存在,发育的子代应称为“异育彭泽鲫”,具有潜在的推... 比较不同精子刺激彭泽鲫所产生的子代生长效应:看到异源精子刺激产生的后代生 长快。其中,尖鳍鲤精子刺激产生的后代生长显著地快于白鲫精子刺激产生的后代。证实了 异精雌核发育存在,发育的子代应称为“异育彭泽鲫”,具有潜在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核发育 异精雌核发育 生长效应 彭泽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杨育凯 黄小林 +6 位作者 舒琥 林黑着 王岚 荀鹏伟 虞为 黄忠 李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为给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和野生黄斑篮子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探讨了生境对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给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和野生黄斑篮子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探讨了生境对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野生鱼,2种养殖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高而水分、灰分较低,其中工厂化养殖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种实验鱼均测得17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中以赖氨酸最高;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以高位池养殖鱼最高而野生鱼最低。2种养殖鱼测得26种脂肪酸而野生鱼仅测得24种;比较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组成,养殖鱼以n-6系列的C18:2n6c (亚油酸)为主,而野生鱼以n-3系列的C22:6n3 (DHA)、C20:5n3 (EPA)为主,n-3/n-6比值、EPA+DHA含量野生鱼均显著大于2种养殖鱼(P<0.05)。研究表明,养殖黄斑篮子鱼肌肉氨基酸营养和风味优于野生鱼,但相对缺乏DHA、EPA等n-3 PU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生境 一般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倒刺鲃mc5r基因的克隆及对饥饿的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惠强 陈凯棱 +3 位作者 舒琥 杨扬 钟东明 张明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106,共8页
通过同源克隆和染色体步移对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黑素皮质素受体-5 (melanocortin receptor-5,mc5r)基因进行了克隆,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c5r 基因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其mRNA 的组织... 通过同源克隆和染色体步移对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黑素皮质素受体-5 (melanocortin receptor-5,mc5r)基因进行了克隆,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c5r 基因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其mRNA 的组织分布、日周期变化以及饥饿再投喂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c5r 基因长度为1 947 bp,含有1 个987 bp 的外显子,编码329 个氨基酸。通过序列同源比对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光倒刺鲃mc5r 的氨基酸序列与鲤(Cyprinus carpio)、犀角金线鲅(Sinocyclocheilus rhinocerous)的mc5r 同源性达到98%。光倒刺鲃mc5r 在大脑中显著表达,在间脑、心脏的表达量次之,在中脑、小脑表达量较少,在肾脏、胃、肌肉、脾、肠、性腺、肝脏、延脑、眼中微量表达。光倒刺鲃mc5r mRNA 的日周期表达量随昼夜节律而变化,饥饿再投喂实验发现饥饿再投喂组鱼其脑中表达量会显著升高,随后会有下降趋势,表明mc5r 可能与光倒刺鲃的摄食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倒刺鲃 黑素皮质素受体-5 克隆 日周期表达 饥饿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石鲈(♂)、淡水黑鲷(♀)及其杂交子一代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婷婷 姚素媛 +3 位作者 舒琥 李强 刘伟顺 刘忠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167-172,共6页
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宝石鲈(Scorturm barcoo)、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及其杂交子一代胜斑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胜斑在体色上较偏向于母本淡水黑鲷;卡方分析结果显示,3种鱼在可数性状上差... 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宝石鲈(Scorturm barcoo)、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及其杂交子一代胜斑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胜斑在体色上较偏向于母本淡水黑鲷;卡方分析结果显示,3种鱼在可数性状上差异不显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宝石鲈、胜斑先聚为一类,再与淡水黑鲷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胜斑与宝石鲈的重叠区域比胜斑与淡水黑鲷的重叠区域要大,主要差异体现在主成分1负荷值较大的12个参数上;运用判别分析建立3种鱼的函数,结果表明3种鱼的综合判别率为98.2%。3种多元分析结果均表明胜斑在形态上比较偏向于父本宝石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鲈 淡水黑鲷 杂交子一代 形态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黑鲷表型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丽冬 黄成 +5 位作者 舒琥 刘忠强 伞国宝 黎章玲 谢提英 刘伟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7-120,共4页
随机选取63尾淡水黑鲷,分别测量全长、体长、体厚、体高、口裂、吻长、头高、头长、眼间距、眼径、眼后头长、躯干长、尾柄高、尾柄长和体重共15个形态学指标,并分析各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以... 随机选取63尾淡水黑鲷,分别测量全长、体长、体厚、体高、口裂、吻长、头高、头长、眼间距、眼径、眼后头长、躯干长、尾柄高、尾柄长和体重共15个形态学指标,并分析各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以其14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依变量的决定系数、通径系数、相关系数以及复相关指数。结果表明,淡水黑鲷的14个形态性状和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头高、体厚、尾柄高和躯干长为影响淡水黑鲷体重的四大主要形态性状,其中对体重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头高(P2=0.360),这4个性状对体重的相关指数R2=0.915,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432.346+40.705x1+25.396x2+55.718x3+28.862x4(x1为头高,x2为躯干长,x3为尾柄高,x4为体厚),为淡水黑鲷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黑鲷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污染对罗非鱼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丽萍 舒琥 林碧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2-155,共4页
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对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Pb2+处理组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极显著增加;中、低浓度Pb2+处理组(2.0、4.0 mg/L)罗非鱼血红细... 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对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Pb2+处理组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极显著增加;中、低浓度Pb2+处理组(2.0、4.0 mg/L)罗非鱼血红细胞数下降,但差异不显著,高浓度Pb2+处理组(8.0 mg/L)罗非鱼血红细胞数极显著下降;各处理组白细胞数目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处理1 d时达最大值,然后有所回落。在试验剂量范围内,Pb2+对罗非鱼肝脏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Pb2+暴露时,罗非鱼肝组织中SOD活性的变化在短时间内不明显,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b2+提高了SOD的活性,导致"毒物兴奋效应";高浓度Pb2+暴露时均抑制了肝脏的SOD活性,其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罗非鱼外周血核异常率和肝脏SOD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铅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血细胞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ROD和GST酶评估竹子制浆造纸废水的生物毒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丽萍 应光国 +1 位作者 舒琥 赵建亮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29,共5页
测定了生活于受竹子制浆造纸废水(采用"小苏打浸泡法"制浆)污染的河道中食蚊鱼活体肝脏7-乙氧基-3-异吩呛哇酮-脱乙基酶(7-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的活性,并论... 测定了生活于受竹子制浆造纸废水(采用"小苏打浸泡法"制浆)污染的河道中食蚊鱼活体肝脏7-乙氧基-3-异吩呛哇酮-脱乙基酶(7-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的活性,并论证了食蚊鱼作为评价竹子制浆造纸废水生物毒性的指示生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食蚊鱼是比较理想的评价竹子制浆造纸废水生物毒性的指示生物,其活体EROD能有效、真实地评价竹子制浆造纸废水的安全性,GST在指示竹子制浆造纸废水生物毒性时的效果不如ER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废水 食蚊鱼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宇红 舒琥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年第5期170-173,共4页
文章对应激研究领域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包括压力量表的编制,压力的来源,压力的群体分布特点)以及压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应对,人格,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压力 应对 人格 社会支持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德育应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宇红 舒琥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年第3期219-223,共5页
针对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本着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宗旨,提出了高校德育 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观点,同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就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 育内容,改革传统德育方法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学生 个体发展需要 主体地位 主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酚对黄斑篮子鱼幼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曹晓聪 黄小林 +4 位作者 孙莘溢 林黑着 舒琥 杨育凯 黄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6,共7页
该研究在水温为(29.3±1.1)℃的自然海水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丁香酚对体质量为(4.83±1.30)g的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的麻醉效果。结果显示,在30~80 mg·L^–1时,黄斑篮子鱼幼鱼的入麻时间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减少... 该研究在水温为(29.3±1.1)℃的自然海水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丁香酚对体质量为(4.83±1.30)g的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的麻醉效果。结果显示,在30~80 mg·L^–1时,黄斑篮子鱼幼鱼的入麻时间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复苏时间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在浅麻时略微上升,深麻时快速下降,直至麻醉过度呼吸停止。研究发现,丁香酚质量浓度在30~100 mg·L^–1时,黄斑篮子鱼幼鱼均能在3 min内进入4期麻醉,4 min内完全复苏,成活率100%。入麻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少于8 min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大于8 min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延长,且复苏率逐渐下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黄斑篮子鱼幼鱼具有入麻快、复苏时间短、复苏率高等优点,是其理想的麻醉剂;建议生产上使用的质量浓度为30 mg·L^–1,且入麻后人工操作不宜超过6 min,若追求更快麻醉,丁香酚质量浓度也不宜超过80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丁香酚 麻醉 复苏 呼吸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摄食、耗氧节律和胃肠排空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莘溢 黄小林 +7 位作者 黄忠 曹晓聪 周婷 林黑着 舒琥 虞为 杨育凯 李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3,共7页
为制定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投喂策略,文章研究了卵形鲳鲹昼夜摄食、耗氧规律和胃肠排空时间。摄食节律采用分段式连续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投料1次,连续3 d);耗氧节律采用流水呼吸法测定(1昼夜,24 h中每2 h测定1次);胃肠排空... 为制定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投喂策略,文章研究了卵形鲳鲹昼夜摄食、耗氧规律和胃肠排空时间。摄食节律采用分段式连续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投料1次,连续3 d);耗氧节律采用流水呼吸法测定(1昼夜,24 h中每2 h测定1次);胃肠排空时间实验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取样1次)。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属于白天摄食类型,分别在10:00和14:00—16:00间出现2个摄食高峰(P<0.05);耗氧高峰期分别在08:00和16:00出现(P<0.05);饱食后,胃内含物比率下降迅速(P<0.05),7 h下降约50%,第15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19 h后胃内含物为0。在摄食后3 h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第11小时达到最大值(P<0.05),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1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研究建议在卵形鲳鲹网箱养殖生产中,宜在光线较强、耗氧和摄食高峰的上午(09:00—10:00)和下午(14:00—16:00)时段进行投喂,投喂频率2~3次·d^-1,投喂间隔7~9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摄食节律 耗氧节律 胃肠排空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黄斑篮子鱼初次性成熟性腺发育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小林 杨育凯 +4 位作者 李涛 虞为 黄忠 林黑着 舒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07,共9页
研究池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初次性成熟的性腺发育及季节性变化,可为其全人工繁殖提供基础数据。2019年1—7月,每月取1+龄黄斑篮子鱼进行解剖取性腺切片,计算性腺成熟系数(GSI)和肝体指数(HSI)。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性腺发育可分... 研究池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初次性成熟的性腺发育及季节性变化,可为其全人工繁殖提供基础数据。2019年1—7月,每月取1+龄黄斑篮子鱼进行解剖取性腺切片,计算性腺成熟系数(GSI)和肝体指数(HSI)。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性腺发育可分为Ⅱ、Ⅲ、Ⅳ、Ⅴ、Ⅵ5个时期,未发现Ⅰ期性腺。1月全部为Ⅱ期;2月卵巢仍为Ⅱ期,部分精巢达Ⅲ期;3月卵巢约一半发育至Ⅲ期,个别Ⅳ期,精巢主要为Ⅳ期,部分Ⅴ期,能挤出精液;4月GSI最大,精巢基本都为Ⅴ期,卵巢少部分发育成熟,绝大部分停留在Ⅲ、Ⅳ期,少量为Ⅱ期;5月繁殖个体性腺短暂进入Ⅵ期后迅速退化,未成熟个体性腺停止发育并退化;6月性腺退化至Ⅱ期;7月保持Ⅱ期,GSI进一步降低。池养黄斑篮子鱼初次性成熟雌性GSI为1.74‰~133.44‰,雄性GSI为1.06‰~138.51‰,均在3—5月出现一次高峰,HSI与GSI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提前1个月左右达到峰值。黄斑篮子鱼卵巢发育是完全同步型,为一次产卵鱼类,繁殖期为3月底至5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池塘养殖 初次性成熟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骨鲫MSTN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扬 许炎坤 +3 位作者 舒琥 李强 蓝召军 刘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9,共7页
采用同源克隆、生物信息学方法及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缩骨鲫(Carassius auratus sogu var.)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进行克隆,分析和组织表达状况研究。结果显示:缩骨鲫基因组MSTN基因全长4 737 bp,含有两个内含子... 采用同源克隆、生物信息学方法及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缩骨鲫(Carassius auratus sogu var.)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进行克隆,分析和组织表达状况研究。结果显示:缩骨鲫基因组MSTN基因全长4 737 bp,含有两个内含子和三个外显子;编码区长度为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包括信号肽(1aa^23aa),TGF-β前肽保守区域(34aa^256aa),TGF-β功能区(281aa^375aa),保守的RXXR蛋白酶酶切位点以及C-端活性区域9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这与其他物种MSTN相似。此外,缩骨鲫与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MSTN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6.1%。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STN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脑、眼、心脏中次之;在肝胰脏、卵巢、肠和肾脏中微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骨鲫(Carassius auratus sogu var.) 克隆 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 组织表达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酚对紫红笛鲷幼鱼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小林 杨洁 +7 位作者 戴超 李涛 杨育凯 黄忠 虞为 林黑着 孙莘溢 舒琥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年第2期51-58,共8页
为探明丁香酚对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指导紫红笛鲷鱼苗运输、标记和试验等操作过程中麻醉剂丁香酚的使用量和时间,本研究在水温(29.5±0.9)℃的自然海水中,测定了体质量(1.041±0.477)g、体长(4.... 为探明丁香酚对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指导紫红笛鲷鱼苗运输、标记和试验等操作过程中麻醉剂丁香酚的使用量和时间,本研究在水温(29.5±0.9)℃的自然海水中,测定了体质量(1.041±0.477)g、体长(4.02±0.54)cm的紫红笛鲷幼鱼在不同质量浓度丁香酚溶液中的入麻时间、呼吸频率、最终麻醉程度以及复苏时间等麻醉效果指标。结果显示,在30~9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丁香酚质量浓度的升高,紫红笛鲷幼鱼的入麻时间逐渐减少,复苏时间则先相对稳定而后迅速减少,麻醉剂质量浓度越高,呼吸频率受抑制作用越明显,下降越快。丁香酚质量浓度范围为30~50 mg/L时,紫红笛鲷幼鱼均能在4 min内进入4期麻醉,7 min内完全复苏;质量浓度范围为60~90 mg/L时,紫红笛鲷幼鱼均能在1 min内进入4期麻醉,7 min内完全复苏。入麻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少于6 min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复苏率100%;大于6 min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延长,且复苏率逐渐下降,直至暴露时间大于16 min时全部死亡。低浓度丁香酚能有效降低紫红笛鲷幼鱼的呼吸频率和耗氧率;紫红笛鲷幼鱼对丁香酚敏感程度较低,入麻过程持续较长,且一旦入麻则需要较长时间复苏。建议生产上麻醉短期操作使用浓度为30 mg/L,入麻后不宜超过6 min。长时间操作或运输时,使用浓度小于10 mg/L,若追求更快麻醉,也不宜超过70 mg/L,且需要迅速操作。本研究可为紫红笛鲷养殖生产、试验操作、运输和增殖放流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笛鲷幼鱼 丁香酚 麻醉 复苏 呼吸频率 入麻时间 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