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中标本提取切口与传统右下腹新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阿豪 舒旭峰 +3 位作者 曹毅 谭雨翱 黄攀 李正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5-990,共6页
目的比较正中的标本提取切口与传统的右下腹新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安全性,判断正中的标本提取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是否优于传统的右下腹新切口的预防性回肠造口。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 目的比较正中的标本提取切口与传统的右下腹新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安全性,判断正中的标本提取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是否优于传统的右下腹新切口的预防性回肠造口。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61例患者资料,分为正中切口组(正中切口的回肠造口)30例和传统切口组(右下腹新切口的回肠造口)31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回肠造口手术与还纳手术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综合评分、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病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7%vs.29.0%,P=0.698);正中切口组的非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切口组(6.7%vs.29.0%,P=0.023)。在造口还纳的手术中,正中切口组组造口还纳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10.0±32.0)d,传统切口组造口还纳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59.4±7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中切口组相比较传统切口组,术后排气时间更快(P=0.010),首次进食时间更快(P=0.04)。两组造口关闭后切口疝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中切口的预防性回肠造口与传统的右下腹新切口的预防性回肠造口相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正中切口的预防性回肠造口腹壁结构破坏少,腹壁瘢痕少,可作为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式的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切口 回肠造口 直肠癌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双吻合技术“半端端吻合”在腹腔镜直肠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阿豪 曹毅 +3 位作者 舒旭峰 谭雨翱 黄攀 李正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696-2698,共3页
1980年KNIGHT等[1]首先报道了结直肠双吻合技术,在行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时应用线性切割器和圆形吻合器进行端端吻合的方法;双吻合技术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直肠癌在腹腔镜下重建的操作性。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中,当乙状结肠残端先天性肥厚或... 1980年KNIGHT等[1]首先报道了结直肠双吻合技术,在行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时应用线性切割器和圆形吻合器进行端端吻合的方法;双吻合技术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直肠癌在腹腔镜下重建的操作性。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中,当乙状结肠残端先天性肥厚或肿瘤原因导致肠管水肿时,置入抵钉座荷包线进行结扎,乙状结肠残端切缘难以全部位于环形钉区内;或者是环形吻合器击发前,近端切缘残端位于环形钉区内,击发后,由于“甜甜圈”的空间缩小导致乙状结肠切缘被挤出环形钉区外,切缘不完整产生吻合口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设计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结直肠或结肠肛管的半端端吻合重建术式。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对于存在乙状结肠残端肥厚、水肿不能行直肠双吻合技术的直肠癌患者应用“半端端吻合”在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端吻合 双吻合技术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乙状结肠 胃肠外科 吻合口漏 吻合器 切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