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强 龙顺华 +5 位作者 胡薇潇 舒徐 廖旺娣 朱萱 吕农华 陈幼祥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5期42-49,共8页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认识直径≥1.0 cm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下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分析。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经内镜下切除的直径≥1.0 cm大肠息肉741例患者,共884枚息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认识直径≥1.0 cm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下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分析。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经内镜下切除的直径≥1.0 cm大肠息肉741例患者,共884枚息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息肉切除出血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结果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P=0.017)、息肉部位(P=0.011)、息肉大小(P=0.004)、表面是否分叶(P=0.010)、内镜手术方式(P=0.029)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息肉为观察单位,对患者临床资料和内镜下特点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时,发现性别(P=0.012,OR=2.671,95%CI=1.246~5.728)为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部位为乙状结肠相对于直肠来讲为保护因素(P=0.011,OR=0.348,95%CI=0.154~0.786),息肉大小≥3.0 cm相对于息肉大小为1.0~1.9 cm来讲为危险因素(P=0.049,OR=2.530,95%CI=1.005~6.374)。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特征单因素分析时,发现表面是否分叶(P=0.001)、是否光滑(P=0.017)、山田分型(P=0.008)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时,得出表面分叶(P=0.001,OR=6.556,95%CI=2.326~18.475)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以息肉为观察单位,性别为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直径越大,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越大;表面分叶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提示癌变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内镜 出血 癌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腔与双腔内镜下闭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创面或穿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曾春艳 李国华 +4 位作者 祝荫 舒徐 周小江 吕农华 陈幼祥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单腔内镜(SCE)与双腔内镜(DCE)下荷包缝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关手术创面或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黏膜或黏膜下肿块患者38例,随机分成A、B两组,并行ESD术。其中SCE组予以SCE下闭合创面或穿孔,DCE组予以DCE下闭合。结果... 目的观察比较单腔内镜(SCE)与双腔内镜(DCE)下荷包缝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关手术创面或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黏膜或黏膜下肿块患者38例,随机分成A、B两组,并行ESD术。其中SCE组予以SCE下闭合创面或穿孔,DCE组予以DCE下闭合。结果 38例行ESD术后,创面或穿孔均予以SCE或DCE下尼龙绳成功闭合。结论应用SCE或DCE下尼龙绳和钛夹成功闭合ESD创面或大穿孔,两者疗效相当,但SCE应用更加广泛。SCE有望取代DCE用于ESD创面或大穿孔的闭合,这为内镜下闭合大面积胃肠穿孔或ESD创面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肿块 胃黏膜下肿块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手术切口 穿孔 单腔内镜 双腔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1例胃Dieulafoy病出血临床特征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强 龙顺华 +7 位作者 胡薇潇 舒徐 李弼民 廖旺娣 蓝桂莲 朱萱 吕农华 陈幼祥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48,共6页
目的 Dieulafoy病是一种较少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该研究目的是认识胃Dieulafoy病临床特点及Dieulafoy病经治疗后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6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为胃Dieulafo... 目的 Dieulafoy病是一种较少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该研究目的是认识胃Dieulafoy病临床特点及Dieulafoy病经治疗后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6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为胃Dieulafoy病出血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及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在111例患者中,男97例(87.4%);发病部位主要好发于胃底及高位胃体53例(47.7%),按Forrest分级主要为Ⅰ期52例(46.8%)及Ⅱ期58例(52.3%);主要以内镜联合药物治疗为主101例(91.0%),内镜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为84.2%,单种内镜、两种内镜、三种内镜治疗方法的止血率分别为85.0%、84.8%、75.0%。对于101例行内镜联合药物治疗患者,胃底及高位胃体、中低位胃体、胃窦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83.7%、82.1%、88.9%。在111例上述观察指标中,年龄(P=0.002)和输血(P=0.004)在单因素分析中是再出血危险因素;在101例均已行内镜处理的Dieulafoy病出血的患者中,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输血(P=0.018,OR=37.77,95%CI=1.86~766.47)为经治疗后再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内镜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输血为经治疗后再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各种内镜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出血部位不同在经治疗后再出血组与非再出血组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ULAFOY病 临床特征 内镜 再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可回收支架置入治疗22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弼民 朱萱 +6 位作者 舒徐 廖旺娣 周晓东 刘志坚 吕农华 陈幼祥 王缨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探讨可回收食管支架在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对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内镜直视下置入可回收支架并比较支架置入前、支架取出后3个月患者症状评分、食管最大宽度(MWE)、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 目的探讨可回收食管支架在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对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内镜直视下置入可回收支架并比较支架置入前、支架取出后3个月患者症状评分、食管最大宽度(MWE)、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1症状评分(8.12±1.88)VS(1.67±0.51),P〈0.01。2食管最大宽度为(3.35±0.23)VS(1.78±0.34),P〈0.05。3LESP为(41.36±8.24)VS(11.86±2.76),P〈0.01。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57.6%(15/26),支架脱落及移位15.4%(4/26),烧心等3.8%(1/26)。5随访3、6、12、24个月仅有0、0、1(3.8%)、2(7.6%)例患者复发。结论支架置入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少,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支架置入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余韬 舒徐 《临床荟萃》 CAS 2018年第11期1008-1012,共5页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是指原发于消化道,高表达kit蛋白的间叶组织肿瘤,也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同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不同的病理特征、组织学特点、超声下特点、治疗方式选择等因素均影响着...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是指原发于消化道,高表达kit蛋白的间叶组织肿瘤,也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同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不同的病理特征、组织学特点、超声下特点、治疗方式选择等因素均影响着胃间质瘤患者的预后。本文围绕胃间质瘤组织学特征、病理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等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预后 治疗 病理学 内窥镜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齐淑文 舒徐 +1 位作者 陈江 吕农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伴IM)、不典型增生(Dys)及胃癌(GC)中,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突变型p53在CSG组高于GC组,GC组高于CAG伴IM组(P均<0.05)。不同胃黏膜病变之间Mdm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者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一般高于Hp阴性者,突变型p53在CAG伴IM组Hp阳性与阴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和Mdm2在Dys组Hp阳性与阴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GC组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病变 螺杆菌 幽门 P53 MDM2基因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