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的真伪与法律判断的界限
1
作者 舒国滢 雷磊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1,共3页
在前一段发生的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以及参杂其间的相关诉讼案件(如刘子华家属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案)中,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界定清“伪科学”的内涵。反对方认为,“伪科学”提法本身就有问题,“伪科学”并无站得住脚的定... 在前一段发生的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以及参杂其间的相关诉讼案件(如刘子华家属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案)中,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界定清“伪科学”的内涵。反对方认为,“伪科学”提法本身就有问题,“伪科学”并无站得住脚的定义,更无公认的科学划界标准。“伪科学”一词目前被有些人滥用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因而应当废除《科普法》第8条中有关“反对和抵制伪科学”的规定。支持者则主张,科学作为从西方传入的概念有其公认的传统标准,并引用《科普法》第8条的规定来作为打击“伪科学”的法律依据以及诉讼时的抗辩理由。从法理的角度看,要厘清这一争论,关键在于明确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以及法律介入科学活动的方式与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依据 伪科学 《科普法》 真伪 划界标准 传统文化 科学活动 侵权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