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疗程抗菌药物治疗对肝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舒向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3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疗程抗菌药物治疗对肝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拟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在术前1 h和术后6 h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常规组在术前1 h和术后连续3 d使用抗... 目的分析不同疗程抗菌药物治疗对肝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拟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在术前1 h和术后6 h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常规组在术前1 h和术后连续3 d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且2次/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血常规、体温、肝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0%、6.00%,常规组分别为6.00%、8.00%。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腹腔双套管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拆线天数比较,无统计学价值(P>0.05)。常规组白细胞计数为(7.67±2.9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为(73.85±7.34)%、体温为(37.25±0.35)℃,研究组分别为(7.85±2.37)×10^(9)/L、(73.58±6.32)%、(37.14±0.41)℃。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体温比较,无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凝血时间比较,无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肝切除术患者使用不同疗程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区别,且不会对患者肝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疗程 抗菌药物 肝切除 术后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沙化草地植被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舒向阳 胡玉福 +4 位作者 蒋双龙 马畅 李一丁 蒲琴 王倩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4,共10页
为探究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地表植被、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地表植被状况及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沙化严重程度增加,植被群落盖度... 为探究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地表植被、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地表植被状况及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沙化严重程度增加,植被群落盖度、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急剧下降。与未沙化草地相比,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和极重度沙化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了12.95%,40.60%,76.53%和91.78%,地下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1.44%,44.00%,83.41%和94.65%。2)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组分均随着沙化程度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且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显著。不同沙化草地各土层之间也存在差异,但重度和极重度沙化草地各土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产生显著变化。土壤沙化加剧会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降低,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沙化 植被群落 有机碳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大小高山柳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舒向阳 胡玉福 +4 位作者 何佳 王琴 贾安都 佘淑凤 王倩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5-61,共7页
为揭示不同大小高山柳灌丛对高寒半固定沙地土壤氮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川西北红原县沙化治理典型示范区内两组不同大小的高山柳灌丛,研究分析其内外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表层土壤含水量及pH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柳灌丛内部土壤... 为揭示不同大小高山柳灌丛对高寒半固定沙地土壤氮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川西北红原县沙化治理典型示范区内两组不同大小的高山柳灌丛,研究分析其内外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表层土壤含水量及pH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柳灌丛内部土壤含水量高于边缘和外部;而高山柳灌丛内部土壤pH均低于灌丛边缘和外部;灌丛内部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灌丛外部(P<0.05),其中,大高山柳灌丛全氮最高达0.301g/kg,碱解氮达24.75mg/kg;而高山柳灌丛内部土壤亚硝态氮含量低于外部。以上结果表明,高山柳灌丛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有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高山柳 灌丛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治理措施下高寒沙化草地土壤氮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蒲琴 胡玉福 +3 位作者 蒋双龙 何剑锋 舒向阳 杨泽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33,共10页
草地沙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川西北高寒半湿润地区沙化草地土壤氮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围栏禁牧布设沙障燕麦和草种混播(YMCD)、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播撒草种(RGCD)和围栏禁牧布设沙障自然恢复(WLCD)3... 草地沙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川西北高寒半湿润地区沙化草地土壤氮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围栏禁牧布设沙障燕麦和草种混播(YMCD)、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播撒草种(RGCD)和围栏禁牧布设沙障自然恢复(WLCD)3种沙化草地治理措施为对象,以未修复沙化草地(CK)为对照,研究了沙化草地生态修复过程中0~60cm土层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3年后,YMCD、RGCD、WLCD 3种治理措施均显著促进地表植被的恢复、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和氮素的积累。其中,YMCD治理措施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RGCD,WLCD效果相对较小。土壤氮素增加幅度呈现出微生物量氮(MB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碱解氮(AN)>全氮(TN)特征。与未修复沙化草地相比,YMCD沙地草地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至74.1%,土壤容重从1.45g/cm^3下降至1.39g/cm^3,夏季地表午温从41.5℃下降至23.0℃;TN、AN、NH4+-N、NO_3^--N和MBN含量分别增加了255.8%,270.2%,299.5%,357.8%和745.9%。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植被盖度和土壤容重对沙化土壤氮素含量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植被恢复 川西北 沙化草地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稀土镧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5
作者 庞宇 胡玉福 +3 位作者 舒向阳 蒋双龙 江帆 冯慧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26-2431,共6页
为揭示外源稀土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土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La)处理下,茶园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外源稀土元... 为揭示外源稀土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土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La)处理下,茶园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外源稀土元素La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La对SOC、ROC和WSOC的影响呈现出低促高抑的特征,而对MBC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随处理时间延长,各浓度La处理SOC和MBC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ROC和WSOC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MBC可作为外源稀土元素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监测和评价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茶园土壤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啶酰菌胺对酸性紫色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江帆 胡玉福 +4 位作者 李亨伟 舒向阳 庞宇 蒋双龙 王静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12-2317,共6页
通过土培实验研究了啶酰菌胺对酸性紫色土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处理下在培养第7 d对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及脱氢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10 mg·kg^(-1... 通过土培实验研究了啶酰菌胺对酸性紫色土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处理下在培养第7 d对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及脱氢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10 mg·kg^(-1)处理下,酶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50 mg·kg^(-1)浓度处理下,除脱氢酶外,其余酶活性在培养期内能恢复正常水平;100mg·kg^(-1)浓度处理下,亚硝酸还原酶表现出"抑制-恢复-激活",脲酶、硝酸还原酶及脱氢酶活性在培养期内均表现出抑制;200 mg·kg^(-1)浓度处理下,四种酶在培养期内均受到显著抑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脲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亚硝酸还原酶、脱氢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硝酸还原酶与脱氢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酰菌胺 酸性紫色土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现状及建设路径
7
作者 黄寒 布娲鹣·阿布拉 +1 位作者 吕金华 舒向阳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4-16,共3页
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培育我国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立足中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发... 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培育我国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立足中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及全面高质量发展角度阐述了建设高质量发展基地的必要性,从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标准国际化、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中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农业国际贸易 高质量发展基地 建设路径 保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草地沙化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舒向阳 胡玉福 +5 位作者 杨雨山 何佳 佘淑凤 贾安都 姜正博 孙锦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1,共6页
为探究草地沙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可溶性有机氮、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及精氨酸脱氨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 为探究草地沙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可溶性有机氮、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及精氨酸脱氨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及精氨酸脱氨酶活性显著降低。与未沙化草地相比,重度沙化草地0~20cm土层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及精氨酸脱氨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0.54%、30.68%、39.85%和44.00%;土壤可溶性有机氮随沙化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相较于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和重度沙化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分别下降了22.36%、48.72%和67.77%,且0~20 cm土层变化最为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酶活性与土壤氮素呈极显著正相关;硝酸还原酶与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达到0.868、0.850、0.789和0.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草地 沙化 可溶性有机氮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空间与生态用地国内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9
作者 费建波 夏建国 +3 位作者 胡佳 舒向阳 吴玺 李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26-1636,共11页
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是构成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当前国内对于两者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在相关研究和使用中存在混淆或错误的情况。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生态... 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是构成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当前国内对于两者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在相关研究和使用中存在混淆或错误的情况。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的概念,辨析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分别总结了国内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研究进展和局限。目前,国内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的内涵认识还不统一、识别方法和分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研究区域上,均是重点关注城市地区;在研究方法上,均注重空间分析和优化模型的使用,缺少心理感知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本文基于当前研究局限,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提出应加强乡村地区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相关研究内容。建立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需求为核心,具有区域差别化的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识别方法、分类体系、评价体系和保护利用机制等应成为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生态用地 概念辨析 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优势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佘淑凤 胡玉福 +5 位作者 舒向阳 严星 李智 王琴 何佳 贾安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30,共8页
通过采集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6、18、24年)高山柳林下3种优势植被藏沙蒿、裂叶独活和镰荚棘豆,分别测定分析3种植被叶片、根部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间存在显著差异且... 通过采集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6、18、24年)高山柳林下3种优势植被藏沙蒿、裂叶独活和镰荚棘豆,分别测定分析3种植被叶片、根部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林下植被C含量整体下降;叶N含量呈上升趋势,根N含量随年限增长而下降;除藏沙蒿外,林下植被P含量变化不显著;C∶N变化范围为1.92~12.86;C∶P为29.18~196.88;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N∶P间虽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主要受到P限制,表明该区域植被生长主要受P限制,应注意P养分的适当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年限 高山柳 林下植被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中不同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雷玮倩 胡玉福 +5 位作者 杨泽鹏 何剑锋 肖海华 舒向阳 阳帆 李正青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5,共10页
选择川西北高寒草地垦殖3和10年后的川贝母种植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未开垦天然草地土壤为对照,采用修正后的Hedley磷元素分级方法,探究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磷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导致了高寒草地土壤全磷(TP)、水溶性... 选择川西北高寒草地垦殖3和10年后的川贝母种植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未开垦天然草地土壤为对照,采用修正后的Hedley磷元素分级方法,探究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磷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导致了高寒草地土壤全磷(TP)、水溶性磷(H_2O-Pi)、活性磷(NaHCO_3-P)、潜在活性磷(NaOH-P)、中稳性磷(Dil.HCl-Pi)、高稳性磷(Conc.HCl-P)含量显著下降,残余态磷(Residual-P)显著上升。其中0~20 cm土层变化最显著,垦殖10年后,土壤TP、H_2O-Pi、NaHCO_3-P、NaOH-P、Dil.HCl-Pi和Conc.HCl-P分别下降了16.48%、78.98%、57.43%、26.06%、16.38%、10.87%,而Residual-P增加了40.08%。其中H_2O-Pi、NaHCO_3-P和NaOH-P含量变化显著高于其他组分的磷,说明磷的活性越高损失越明显。垦殖过程中,土壤H_2O-Pi、NaHCO_3-P和NaOH-P占全磷比重显著下降,而Dil.HCl-Pi、Conc.HCl-P和Residual-P呈上升趋势。垦殖前3年,土壤全磷及各形态磷组分的年下降率显著高于垦殖3~10年,说明垦殖过程中磷的损失主要发生在垦殖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高寒草地 垦殖 土壤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高山柳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储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何佳 胡玉福 +3 位作者 舒向阳 王琴 贾安都 严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33,共7页
以川西北高寒沙地6,18和34年高山柳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林下C,N,P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0~60cm土层土壤C∶N∶P呈上升趋势。其中,20~40cm和40~60cm土层C∶N和C∶P呈上升趋势,而N∶P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以川西北高寒沙地6,18和34年高山柳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林下C,N,P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0~60cm土层土壤C∶N∶P呈上升趋势。其中,20~40cm和40~60cm土层C∶N和C∶P呈上升趋势,而N∶P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随种植年限增加,0~60cm土层有机碳(SOC)储量呈上升趋势,全氮(TN)、全磷(TP)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0~20cm土层SOC、TN和T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显著影响着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种植年限对除TP以外均有显著影响,土层深度×种植年限对除C∶N和TP以外均有显著影响(P<0.01)。研究表明,在生态修复过程中,C、N、P的不平衡输入可能会加强土壤养分的失衡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地 高山柳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及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乃瑞 胡玉福 +8 位作者 舒向阳 曾建 张祥林 申屠瑜程 何佳 程琪 李杰 李智 余颖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共12页
为了全面揭示全球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92篇公开的文献资料,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氮沉降对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氮... 为了全面揭示全球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92篇公开的文献资料,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氮沉降对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氮沉降速率、试验周期和气候条件下各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7.1%)、有效氮(36.3%)、铵态氮(51.3%)、硝态氮(98.1%)和微生物量C∶P(53.6%),但显著降低了土壤pH(-5.9%)、微生物量氮(-11.5%)和微生物量磷(-19.4%);随着氮沉降速率的提高,土壤全氮(4.1%)、土壤N∶P(10.6%)、可溶性有机氮(41.8%)、铵态氮(31.3%)和硝态氮(20.8%)的效应值均显著增加,而土壤pH(-5.8%)、微生物量碳(-13.2%)、微生物量氮(-11.5%)、微生物量磷(-18.0%)、微生物量C∶P(-26.5%)和微生物呼吸(-10.6%)的效应值显著降低;随着试验周期的增加,土壤铵态氮(22.8%)的效应值显著增加,而土壤pH(-2.5%)、微生物量碳(-12.2%)、微生物量氮(-21.4%)和微生物呼吸(-25.3%)的效应值显著降低。另外,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影响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而对土壤和微生物碳氮磷对氮沉降的响应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草地 碳氮磷化学计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沙地红柳灌丛内外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变化特征
14
作者 刘小菁 胡玉福 +3 位作者 舒向阳 徐浩洋 何剑锋 王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1,共7页
为了解川西北高寒沙地红柳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的影响,选取了沙地上修复24 a的红柳灌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川西北沙地红柳灌丛根区(SR)、灌丛中部(SM)、灌丛边缘(SE)、灌丛外部(SO)的... 为了解川西北高寒沙地红柳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的影响,选取了沙地上修复24 a的红柳灌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川西北沙地红柳灌丛根区(SR)、灌丛中部(SM)、灌丛边缘(SE)、灌丛外部(SO)的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距灌丛植株水平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胡敏酸碳(HAC)、富里酸碳(FAC)和胡敏素碳(HMC)含量均呈现下降的特征;0~20 cm表层土壤,灌丛根区、灌丛中部和灌丛边缘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灌丛外部的1.86倍、2.35倍和1.63倍,灌丛根区、灌丛中部和灌丛边缘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分别为灌丛外部的1.96倍、0.68倍和1.22倍;在距灌丛植株水平距离相同条件下,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各组分含量呈降低趋势;在灌丛根区,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相对于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32.31%和38.38%,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腐殖质碳相对于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9.34%和53.40%。研究得出,红柳灌丛内外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存在空间异质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沙地 红柳灌丛 有机碳 腐殖质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