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顺德北凹古近系沉积特征
1
作者 胡雯燕 刘小燕 +2 位作者 万阳 罗威 金秋月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31,共14页
顺德北凹为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勘探新区,亟需加强沉积充填演化等基础石油条件的研究。综合运用钻井岩性、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顺德北凹古近系层序地层、沉积特征和湖盆沉积充填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顺德北凹古近系可划分为1个一... 顺德北凹为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勘探新区,亟需加强沉积充填演化等基础石油条件的研究。综合运用钻井岩性、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顺德北凹古近系层序地层、沉积特征和湖盆沉积充填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顺德北凹古近系可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深湖以及浅海5种沉积相类型。经历了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断陷晚期、断拗转换早期、断拗转换晚期5大演化阶段,其中文昌组三段初始断陷期具“湖小水浅”的特征,凹陷南北两侧发育小型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文昌组二段强烈断陷期具“湖扩水深”的特征,凹陷广泛发育半深—深湖沉积;文昌组一段断陷晚期具“湖扩水浅”的特征,凹陷南北两侧发育大型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恩平组断拗转换早期具“湖扩海侵”特征,凹陷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珠海组断拗转换晚期开始“全面海侵”,凹陷以浅海沉积为主。明确凹陷发育三套区域储盖组合和一套局部储盖组合,指出恩平组二段辫状河三角洲砂岩与恩平组一段厚层泥岩组成的区域储盖组合成藏优越,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顺德凹陷 古近系 文昌组 恩平组 层序地层 沉积特征 充填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古近系碎屑岩储集体形成机制与展布特征
2
作者 罗威 林璐 +2 位作者 焦祥燕 呙诗阳 胡雯燕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7,共14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的地震资料及钻井获取的岩性、电性、薄片与分析测试数据,开展了该区规模储集体类型、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以推动该区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深水东区古近系规模碎屑岩储集体发育,可识别出三角洲和... 基于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的地震资料及钻井获取的岩性、电性、薄片与分析测试数据,开展了该区规模储集体类型、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以推动该区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深水东区古近系规模碎屑岩储集体发育,可识别出三角洲和海底扇2种类型;继承性大物源区流域面积及转换带控制了三角洲的规模及位置,快速隆升小物源区构造隆升幅度及物源水系控制了三角洲的规模,输砂通道及多源汇聚背景控制了坳陷中央远源区大型海底扇的发育。明确崖三段、陵三段及陵二段、陵一段为深水东区规模碎屑岩储集体有利发育层段,其中崖三段沉积期以三角洲为主,中央坳陷北翼由西至东储集体规模呈先增大再缩小然后再稍微增大的趋势,坳陷南翼发育前、后两排三角洲,均可形成规模储集体;陵三段沉积期规模储集体也以三角洲为主,分布规律与崖三段较为相似;陵二段和陵一段沉积期坳陷两翼和中心以小型三角洲和海底扇为主,仅长昌凹陷受输砂通道及多源汇聚背景影响发育规模海底扇。基于上述三角洲和海底扇的时空展布差异,指明了深水东区不同区带的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央坳陷 深水东区 古近系 规模储集体 三角洲 海底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溶蚀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宇翔 李国蓉 +5 位作者 顾炎午 潘中亮 姜忠正 胡雯燕 汤鸿伟 罗鹏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2期45-48,共4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受沉积相的影响,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广泛发育。依据岩心、岩石薄片、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等资料的研究,探讨认识了层序不整合面...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受沉积相的影响,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广泛发育。依据岩心、岩石薄片、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等资料的研究,探讨认识了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溶作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不整合面 溶蚀作用 白云岩 寒武系-奥陶系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东沙运动表现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胡雯燕 罗威 +3 位作者 黄灿 邓广君 付大巍 雷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32,共13页
基于大量的地震、钻井资料与相关分析成果,开展了东沙运动在琼东南盆地的表现形式、发育时限、动力学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的研究,明确了东沙运动对琼东南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褶皱变形、沉积间断、地层侵蚀、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等,其中... 基于大量的地震、钻井资料与相关分析成果,开展了东沙运动在琼东南盆地的表现形式、发育时限、动力学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的研究,明确了东沙运动对琼东南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褶皱变形、沉积间断、地层侵蚀、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等,其中褶皱变形在深水区较陆架区更为显著;沉积间断在盆地西部陆架区规模最大;地层侵蚀在盆地东部陆架区最为明显,在其它区域主要表现为水道下切;断裂活动在盆地东部陆架区及宝岛、长昌凹陷最为发育;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长昌凹陷及各深大断裂带附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东沙运动开始于中中新世中期(约14.5Ma);结束于晚中新世中期(约7.2Ma);其动力来源主要与盆地东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及南海板片沿马尼拉海沟的俯冲有关。同时,指出了该构造运动导致的沉积间断及地层侵蚀为盆地内中央峡谷浊积水道及海底扇等重力流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地形及物质基础,所引起的岩浆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变形对本区烃源演化、油气输导及圈闭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伴生的岩浆活动增大了盆地东部油气勘探的CO2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东沙运动 表现形式 发育时限 动力学机制 石油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轴向水道源汇体系与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谢玉洪 李绪深 +6 位作者 范彩伟 谭建财 刘昆 鲁怡 胡雯燕 李虎 吴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1-528,549,共9页
利用区域露头资料、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和井筒岩电信息,开展了宏观水系分布、地震沉积充填结构、岩石成分、重矿物组合和锆石年龄等分析,研究琼东南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轴向水道成因及天然气成藏特征。黄流组轴向水道沉积具有两期沉积、... 利用区域露头资料、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和井筒岩电信息,开展了宏观水系分布、地震沉积充填结构、岩石成分、重矿物组合和锆石年龄等分析,研究琼东南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轴向水道成因及天然气成藏特征。黄流组轴向水道沉积具有两期沉积、多物源汇聚、重力流成因底流改造的特征。早期水道砂岩主要来自海南隆起西南部水系的陆源碎屑物,砂体规模小,地层超压。晚期水道砂岩主要来源于昆嵩隆起中部秋盆河等水系,沉积规模大、砂体连续性好、地层常压。轴向水道砂岩发育岩性-地层、岩性、构造-地层3种类型圈闭。早期水道内天然气以深部强超压驱动、沿裂隙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晚期水道内天然气以自西向东侧向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新统黄流组 轴向水道 沉积特征 源汇体系 天然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水溶气脱气成藏机制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昆 范彩伟 +1 位作者 胡雯燕 鲁怡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30-34,5,共5页
以天然气地球化学为指导,从地质和成藏演化角度分析了水溶气运移成藏的条件及过程,深度剖析了水溶气对琼东南盆地崖13-1、13-4构造天然气成藏的贡献。研究认为,崖南凹陷崖城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大量溶于地层... 以天然气地球化学为指导,从地质和成藏演化角度分析了水溶气运移成藏的条件及过程,深度剖析了水溶气对琼东南盆地崖13-1、13-4构造天然气成藏的贡献。研究认为,崖南凹陷崖城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大量溶于地层水,在异常压力的驱动下一部分向崖13-1低凸起运移;另一部分向崖城凸起长距离运移。运移过程伴随着温度压力的下降,因而水溶气会逐步脱溶成为游离天然气,其组分特征表现为干燥系数偏低、同位素偏轻。气-水界面下的饱和地层水则会在开发过程中,不断释放天然气,保持气田持续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水溶气 水溶脱出气 成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