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冷器流热固耦合分析与试验研究
1
作者 陈存福 胡金蕊 +3 位作者 费洪庆 胡阔亮 丰伟 黄德惠 《汽车工程师》 2024年第2期6-10,共5页
为实现中冷器流场、温度场及结构场的耦合分析,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热应变测试方法,采用流热固耦合方式对中冷器流场、温度场及应力场进行耦合分析与试验,获得了中冷器流场结构、温度及应力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 为实现中冷器流场、温度场及结构场的耦合分析,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热应变测试方法,采用流热固耦合方式对中冷器流场、温度场及应力场进行耦合分析与试验,获得了中冷器流场结构、温度及应力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中冷器流场和温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冷器 流热固耦合 应变试验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轴风力机尾缘开裂襟翼气动性能及其偏转角调节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立军 顾嘉伟 +5 位作者 朱怀宝 胡阔亮 江奕佳 缪俊杰 王旱祥 刘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1-943,共13页
为提高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提出在小型3叶片垂直轴风力机叶片尾缘加装开裂襟翼的设计方案。首先,根据CFD数值模拟和正交设计得到偏转角对风力机气动性能影响最大;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叶尖速比分别为1.5和2.5时襟翼偏转角对风力机气动... 为提高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提出在小型3叶片垂直轴风力机叶片尾缘加装开裂襟翼的设计方案。首先,根据CFD数值模拟和正交设计得到偏转角对风力机气动性能影响最大;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叶尖速比分别为1.5和2.5时襟翼偏转角对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和增升机理;最后,提出了襟翼偏转角调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襟翼的较优参数组合为长度l=20%c、偏转角β=10°和布置位置t=90%c。当叶尖速比TSR分别为1.5和2.5时,较小的襟翼偏转角(0°<β<10°)能提升叶片平均切向力系数CTavg,其中,襟翼偏转角β=10°时,风力机的风能利用率CP分别提升了7.7%和4.6%;与原型风力机相比,应用襟翼偏转角调节规律后,风能利用率CP分别提升12.4%和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开裂襟翼 正交设计 气动性能 调节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风挡板对H型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立军 李想 +6 位作者 胡阔亮 缪俊杰 焦刘阳 孙学法 张亚广 刘静 刘延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0-1170,共11页
为提高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提出在风力机外部加装聚风挡板的设计方法。首先利用Fluent软件对垂直轴风力机进行流体力学仿真,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聚风挡板的长度、水平布置距离、垂直布置距离和偏转角这4个设计参数对风力... 为提高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提出在风力机外部加装聚风挡板的设计方法。首先利用Fluent软件对垂直轴风力机进行流体力学仿真,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聚风挡板的长度、水平布置距离、垂直布置距离和偏转角这4个设计参数对风力机性能的影响,按各参数影响从小到大依次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聚风挡板的水平布置距离为R,垂直布置距离为2.5R,长度为0.9H(H为风轮高度)和偏转角为25°时,风力机风能利用率最大,其风能利用率相比于原型风力机提高了5.46%;聚风挡板能够有效增大风力机运转区域内部的流场速度,并明显缩短风力机速度较低的尾迹区,进而增大叶片内外表面压力差,也能够在对主轴合成力影响较小的前提下,提升叶片的力矩系数和风力机的风能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聚风挡板 正交试验设计 Fluent软件 气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垂直轴风力机变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立军 马东辰 +5 位作者 胡阔亮 米玉霞 朱怀宝 顾嘉伟 刘静 严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572-2585,共14页
从动量模型、数值计算和测试试验等3方面介绍目前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变桨距研究方法,给出各类分析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着重围绕机械传动变桨和液压传动变桨2方面阐述垂直轴风力机的变桨距实现方案,指出现有中小型垂直轴风力机在整体响应... 从动量模型、数值计算和测试试验等3方面介绍目前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变桨距研究方法,给出各类分析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着重围绕机械传动变桨和液压传动变桨2方面阐述垂直轴风力机的变桨距实现方案,指出现有中小型垂直轴风力机在整体响应时间、1周实时变桨、下风区流场计算及动态失速下可靠变桨等方面存在的难点。最后对未来变桨距垂直轴风力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变桨 攻角 气动性能 叶尖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流发生器布置位置对小型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立军 朱怀宝 +6 位作者 胡阔亮 顾嘉伟 缪俊杰 江奕佳 李想 于洪栋 刘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34-2642,共9页
为提高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针对小型双叶片H型垂直轴风力机,提出3种涡流发生器在叶片表面安装位置方案。建立风力机整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网格独立性验证。利用ANYSY FLUENT软件对垂直轴风力机进行三维流体力学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 为提高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针对小型双叶片H型垂直轴风力机,提出3种涡流发生器在叶片表面安装位置方案。建立风力机整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网格独立性验证。利用ANYSY FLUENT软件对垂直轴风力机进行三维流体力学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上风区叶片内表面和下风区叶片外表面加装涡流发生器均可提高叶片的转矩系数,但分析流场显示下风区流场紊乱,下风区叶片外表面加装涡流发生器提升效果变差。3种方案中,叶片内外表面加装涡流发生器时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率CP提升效果最好,与原型风力机相比CP提升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VAWT) 涡流发生器(VG) 布置位置 气动性能 FLUENT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H型垂直轴风电机组排布方式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立军 胡阔亮 +4 位作者 焦刘阳 孙学法 张亚广 刘静 李昌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7-154,共8页
为提高垂直轴风电机组的出力效果和使用寿命,对1.5 MW大型H型垂直轴风力机,以最大力矩系数和最小变异系数为研究目标,通过FLUENT软件研究反向旋转的双风机和三风机的排布方式对其气动载荷的影响,并提出采用变异系数衡量主轴偏振效应。... 为提高垂直轴风电机组的出力效果和使用寿命,对1.5 MW大型H型垂直轴风力机,以最大力矩系数和最小变异系数为研究目标,通过FLUENT软件研究反向旋转的双风机和三风机的排布方式对其气动载荷的影响,并提出采用变异系数衡量主轴偏振效应。结果表明最佳的双风机排布间距为Y_(r)=1.3D,最佳旋转方向为CFR;紧密排布条件下三风机最佳排布间距为X_(r)=(1.8~2)D和Y_(r)=1.6D,最佳旋转方向为CW3;双风机排布增大了叶片内外表面压差,其平均力矩系数相比单风机的最大提高了5.9%,变异系数降低了19.26%;三风机排布形成峡谷效应增大了下游风机的来流风速,其平均力矩系数相比单风机最大提高了5.53%,变异系数最小增大了1.27%,且后排风机排布在前排风机的中垂线上可获得最佳的增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机组 排布方式 气动载荷 主轴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桨对大型H型垂直轴风力机主轴偏振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立军 胡阔亮 +5 位作者 顾嘉伟 朱怀宝 江奕佳 缪俊杰 李想 刘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04-1812,共9页
针对大型H型垂直轴风力机,分析其气动载荷并阐述主轴偏振效应的产生机理,并利用双制动盘多流管(DMST)获得垂直轴风力机全方位角下变桨距规律。鉴于变桨后合成力均值发生变化,提出采用变异系数来评价主轴合成力振荡幅度。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大型H型垂直轴风力机,分析其气动载荷并阐述主轴偏振效应的产生机理,并利用双制动盘多流管(DMST)获得垂直轴风力机全方位角下变桨距规律。鉴于变桨后合成力均值发生变化,提出采用变异系数来评价主轴合成力振荡幅度。研究结果表明:风剪效应下风轮旋转过程中,气流对叶片的作用力合成到主轴位置上会产生大小不一的周期性变化。以获取最大切向力系数为目标,得到上下风区的最佳理论攻角为19°和-19°。实时变桨能有效降低主轴偏振效应,其变异系数由0.118降为0.109,降低了8.26%,同时,单个叶片的平均切向力由16.2 k N提高到17.5 kN,提高了约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垂直轴风力机 偏振效应 实时变桨 载荷分析 双制动盘多流管(DM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