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观测与GISM模式预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胡连欢 宁百齐 李国主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4-390,共7页
为了获得全球电离层闪烁模式GISM在中国低纬地区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利用海南三亚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一年的观测数据与模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GISM能较好地反映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和... 为了获得全球电离层闪烁模式GISM在中国低纬地区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利用海南三亚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一年的观测数据与模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GISM能较好地反映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性;对于季节变化,模式与观测结果在中等强度闪烁条件下较为相符,而在强闪烁和弱闪烁条件下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模式预测的闪烁日变化与实际观测基本一致,但在闪烁发生率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上模式预测要滞后约1h左右;在电离层闪烁发生率的空间分布上,模式预测与实际观测较为相符,即海南地区南面电离层闪烁发生率高于北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GISM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空间环境天/地基监测平台的发展态势和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王赤 陈志青 +17 位作者 胡连欢 胡泽骏 薛向辉 徐轻尘 张贤国 李发泉 王威 宗位国 杜丽芳 袁伟 王一楠 刘正宽 丁宗华 郝永强 张清和 罗冰显 王喜珍 龚晚林 《航天器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5-239,共15页
文章简要回顾我国空间环境天/地基监测设施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空间环境天基监测已具备一定规模,覆盖主要的轨道类型,探测要素基本齐全,正在工程实施阶段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 文章简要回顾我国空间环境天/地基监测设施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空间环境天基监测已具备一定规模,覆盖主要的轨道类型,探测要素基本齐全,正在工程实施阶段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空间先进太阳观测台(ASO-S)计划,以及规划中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监测,将促进天基监测能力的大幅提升。地基监测方面,网络化综合监测能力快速发展,“子午工程”二期正在建设的覆盖全国和高/中/低纬的、日地空间全圈层的立体式监测网络将使我国地基监测能力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有序推进标志着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正迈出辐射全球的步伐。我国空间环境监测平台已经进入天/地基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监测 天基监测 地基监测 空间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捷数字电离层测高仪系统研制及初步观测 被引量:4
3
作者 蓝加平 宁百齐 +3 位作者 朱正平 胡连欢 孙文杰 李国主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在小型天线和低发射功率条件下,保证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质量和提高观测速度一直是电离层垂测的技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新近发展的高速数字芯片和射频器件,采用窄带跟踪滤波、脉冲压缩、编码复用和天线均衡匹配等技术,设计和研制... 在小型天线和低发射功率条件下,保证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质量和提高观测速度一直是电离层垂测的技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新近发展的高速数字芯片和射频器件,采用窄带跟踪滤波、脉冲压缩、编码复用和天线均衡匹配等技术,设计和研制一种敏捷数字电离层测高仪.该系统采用数米高的小型收发天线和便携式主机系统,配置任意频率扫描方式频高图、高分辨率多普勒频高图和斜向探测等多种工作模式,具有可流动观测布站、系统参数灵活捷变及适合快速电离层扰动探测等能力.敏捷数字电离层测高仪为组网观测获得大范围电离层时空变化和电离层快速扰动及传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探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捷垂直探测 数字电离层测高仪 频高图 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天空流星雷达相位差监测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沈金成 宁百齐 +1 位作者 万卫星 胡连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84,共10页
介绍了一种直接利用流星观测数据,根据流星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天线的空间布阵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全天空流星雷达各天线通道的相位差进行监测分析和估算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全天空流星雷达的流星观测数据,获得了流星时空分布特性,天线阵相... 介绍了一种直接利用流星观测数据,根据流星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天线的空间布阵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全天空流星雷达各天线通道的相位差进行监测分析和估算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全天空流星雷达的流星观测数据,获得了流星时空分布特性,天线阵相位差变化对流星空间分布的影响,特别是流星高度分布的标准差特性与各天线相位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模拟研究了利用流星高度分布的标准差来估算天线相位差的偏差,并应用于中国三亚地区全天空流星雷达进行相位差监测分析和校正.结果表明,新方法无需任何附加硬件,通过日常观测数据就能对某一通道的相位差变化或多个通道的相位差变化进行估算和分析,相位差监测精度优于2°.对这些相位差变化进行校正,可有效提高全天空流星雷达对流星的定位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 流星雷达 相位差 相位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中大气准16日行星波 被引量:4
5
作者 朱露 姜国英 +3 位作者 徐寄遥 陈金松 胡连欢 宁百齐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2-441,共10页
2014年1月上中旬高纬平流层发生弱增温事件,增温幅度约25 K,纬向西风减弱并于2月初转向.行星波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北半球近东经120°链上中低纬5个流星雷达探测的风场数据,研究了此SSW事件发生前... 2014年1月上中旬高纬平流层发生弱增温事件,增温幅度约25 K,纬向西风减弱并于2月初转向.行星波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北半球近东经120°链上中低纬5个流星雷达探测的风场数据,研究了此SSW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期间中间层和低热层区(MLT)大气风场的行星波状况.结果显示,极区平流层增温前MLT区大气呈现出明显增强的准16日波动,增温达到最大时,16日波也最强,表明中低纬MLT区的行星波变化与SSW事件存在耦合关系.进一步利用欧洲中心平流层再分析资料数据,分析SSW期间北半球平流层的波动和零风线状况,发现平流层准16日波和零风线随时间由低纬向高纬移动,反映出16日波与SSW之间存在某种动力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16日行星波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中间层-低热层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中小尺度扰动的多频多普勒快速探测与分析
6
作者 贺德江 朱正平 +2 位作者 蓝加平 宁百齐 胡连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电离层反射回波的高频多普勒频移测量是研究电离层扰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基于单频信号相位变化率测量的实时探测方法,获取连续高精度多频多普勒频高图,以实现中小尺度电离层扰动的快速探测研究.该方法被应用于敏捷式高性能电离层无线... 电离层反射回波的高频多普勒频移测量是研究电离层扰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基于单频信号相位变化率测量的实时探测方法,获取连续高精度多频多普勒频高图,以实现中小尺度电离层扰动的快速探测研究.该方法被应用于敏捷式高性能电离层无线电多频探测系统样机平台.经验证在该平台上获取的多普勒频移分辨率可达0.039 Hz,频高图探测周期最短小于1 min.基于这种快速探测方法和平台在武汉观测站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测和数据采集,获得高精度多普勒频移并反演出电子浓度等值面法向运动速度,得到电离层反射寻常波的多普勒频高图和垂直扰动速度等信息,进而推演出电离层扰动随时间和空间的实时变化特征.对这些时域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初步结果显示这些扰动主要是由极区活动激发的中国中部地区冬季出现率较高的中尺度TID.此外,对三种常用的电离层扰动反演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电离层扰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观测数据和研究方法可靠稳定,为多频多点电离层扰动的传播特性观测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中小尺度扰动 快速探测 多频探测系统 多普勒频移 电子浓度等值面法向运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