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1
作者 胡行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卡夫卡 文学 独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与“潜游”:“新南方文学”的两种姿势
2
作者 胡行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0,共8页
一在阿缺的科幻短篇小说《停电了,我们去南方》中,一束来自外太空的强电磁脉冲席卷全球,使得世界永久跳闸,电力时代自此告终。人类退回到打斗争抢、尊崇食物和水的野蛮状态,而曾被人类驱逐的植物却兴高采烈,疯长、招摇着“从农村包围城... 一在阿缺的科幻短篇小说《停电了,我们去南方》中,一束来自外太空的强电磁脉冲席卷全球,使得世界永久跳闸,电力时代自此告终。人类退回到打斗争抢、尊崇食物和水的野蛮状态,而曾被人类驱逐的植物却兴高采烈,疯长、招摇着“从农村包围城市”~①。几个在北方城市抱团求生的人想要像候鸟那样,在冬天来临前去往南方,只因“基因里对温暖的渴求”~②。可由于相互倾轧,他们谁都没能去成南方,希望不仅虚妄,而且杀机暗藏。但无论如何,南方都以其特有的地理、气候,乃至文化特征,成为人类末日穷途上一个难得的生机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外太空 南方文学 强电磁脉冲 相互倾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二本学生》中的家庭史、“关系”资本和非虚构文学经济 被引量:1
3
作者 胡行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107,共9页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最显著的视角特征,是以回溯家庭状况来展开个人小史,家庭出身成为作者最重要的分析范畴。这种视角既赋予作品特殊的深度,又构成其内在局限。黄灯扩大了文学书写的版图,但也因视角的限制而将资本市场和教育问题推回...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最显著的视角特征,是以回溯家庭状况来展开个人小史,家庭出身成为作者最重要的分析范畴。这种视角既赋予作品特殊的深度,又构成其内在局限。黄灯扩大了文学书写的版图,但也因视角的限制而将资本市场和教育问题推回类型化的乡村家庭叙事,未能激发家庭和产业化教育、“关系”和资本这组“矛盾”可能带来的思辨;学生的作文和自述又因代际的隔膜和审慎的沉浸,而失去了在知识与经验、理性与情感的交相转译中纵横的气魄。黄灯领受又逃离了非虚构文学经济的开放允诺,亦未能进退自如地规避杠杆的风险。宽阔和疏离的不足、对接连讲述经验的流连,使原本具备的问题意识无法聚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灯 家庭史 关系资本 非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妖的宇宙赋格——徐小斌《海火》的心灵生态学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行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88-196,共9页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理论向度发掘徐小斌《海火》中自然书写的意义和对人类命运的洞见。徐小斌早早看到了中国走向现代的历程所必然付出的自然代价,在《海火》中同时旋卷起改革开放的“热风”和自然之灵的舞蹈,使两种表达形成一种双峰对峙...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理论向度发掘徐小斌《海火》中自然书写的意义和对人类命运的洞见。徐小斌早早看到了中国走向现代的历程所必然付出的自然代价,在《海火》中同时旋卷起改革开放的“热风”和自然之灵的舞蹈,使两种表达形成一种双峰对峙的内在结构。她既写经济,又写生态;既展现开放时代的自我意识(ego-consciousness),又显露出不同凡响的生态意识(eco-consciousness);既为爱欲与文明立传,又为宇宙而歌。徐小斌的文学生态学是一种注重灵知,打通内外,经由隐秘的内心生活来回归、映现和联动于自然的“心灵生态学”(psychic ecology)。这种生态学依赖于个体隐离于人群、隐离于世俗的自我烛照,依赖于幽暗处的开掘和背向的放飞,更依赖于文学的救赎。它以心灵的易感性为基础,以向内通往自然为首要;它在阴影中激荡起巨大的光亮,让赤裸之身和宇宙之弦在这种幻梦的光亮中相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小斌 《海火》 心灵 生态学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荡年代的动物诗学——贾平凹《古炉》中的人伦、革命与自然
5
作者 胡行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0-188,共9页
2011年,贾平凹出版长篇小说《古炉》。“古炉”是一个偏远贫穷、善烧瓷器的中国村庄的名字,可在贾平凹笔下,它更是热气蒸腾的自我燃烧之炉,是传统文化最后的温度,是激进革命的风风火火,亦是艺术重器的炼就。“古炉”尤其孕造着一种“革... 2011年,贾平凹出版长篇小说《古炉》。“古炉”是一个偏远贫穷、善烧瓷器的中国村庄的名字,可在贾平凹笔下,它更是热气蒸腾的自我燃烧之炉,是传统文化最后的温度,是激进革命的风风火火,亦是艺术重器的炼就。“古炉”尤其孕造着一种“革命中国”的历史发生学。小说封面上毫不含糊地题写着“古炉”的英文翻译——“China”。然而,“古炉”与它所欲象征的中国之间其实关山重叠:古炉村毕竟奇特而僻远,一种边缘的发生学如何“象征”中心或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古炉》 古炉 历史发生学 毫不含糊 英文翻译 诗学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批评观
6
作者 胡行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批评是一种寄生,它有赖于宿主的先在,但先在并不构成鄙薄后来者之客居的理由,因为寄生必定带来交染,它总在挑逗边界而敞开间性,甚至一不小心篡取母身、颠倒原本的主宾关系。批评就意味着彼此生成,在匍匐穿行中吸收和增益文本的内在性,... 批评是一种寄生,它有赖于宿主的先在,但先在并不构成鄙薄后来者之客居的理由,因为寄生必定带来交染,它总在挑逗边界而敞开间性,甚至一不小心篡取母身、颠倒原本的主宾关系。批评就意味着彼此生成,在匍匐穿行中吸收和增益文本的内在性,焕发更蓬勃开阔的他者与自我。批评和文本或许激烈对垒,但仍有着一种友爱的政治学。批评是倾听和发声的艺术,是风格化的演奏。演奏则必有所遵循,有所重复,有所借取,但它更在熟稔之上探找差异化的风致与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观 内在性 政治学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中的主体经济与异体现代性——阿来《三只虫草》中的旅行记
7
作者 胡行舟 《百家评论》 2025年第3期95-100,共6页
阿来的《三只虫草》揭开了虫草神话的潜隐面,即虫草跟藏族人养家糊口、展望现代生活的关联。在小说中,虫草旅行着,主人公桑吉也旅行着。正是因为虫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旅行,桑吉也才能完成他在教育体制和知识格局中的旅行。虫草换... 阿来的《三只虫草》揭开了虫草神话的潜隐面,即虫草跟藏族人养家糊口、展望现代生活的关联。在小说中,虫草旅行着,主人公桑吉也旅行着。正是因为虫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旅行,桑吉也才能完成他在教育体制和知识格局中的旅行。虫草换来了文化资本,换来了走出去的机会,成全着现代主体的输送。虫草的意味不见得全是负面的。它异质混生的身体形态,它的寄生原理,或可启迪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异质性的追寻。既然桑吉的故事可以被读作一个更宏阔的现代性自身的故事,既然虫草与现代主体如此亲密地映照偎依,我们不妨去设想一种现代性的冬虫夏草模型,也即是说,一种起始于寄生又满是异质混生的异体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虫草 主体经济 异体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