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荣康 吴林秀 +3 位作者 陈明军 林满红 赵慧 刘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24-328,334,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制备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方法,论述了壳聚糖在生物医药、食品和农业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开发和应用壳聚糖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壳聚糖在各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分子量 壳聚糖 制备方法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热稳定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胡荣康 肖正 +2 位作者 林满红 贾瑞博 刘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59-364,共6页
热稳定几丁质酶具有热稳定性和酸碱适应性,能在高温条件下保持良好活性。目前,寻找具有工业化潜在应用价值的新酶源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简述了热稳定几丁质酶的微生物来源,热稳定性机制,及其工业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高温微生物 热稳定 几丁质酶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色素组分、功效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3
作者 周文斌 贾瑞博 +4 位作者 李燕 陈紫红 胡荣康 刘斌 吕旭聪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0,共5页
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安全、营养的食用色素,其具有良好的着色性和多重功能活性,因此在食品、医药等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介绍了红曲色素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并对红曲色素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 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安全、营养的食用色素,其具有良好的着色性和多重功能活性,因此在食品、医药等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介绍了红曲色素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并对红曲色素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红曲色素的功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色素 理化性质 生物活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淀粉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贾瑞博 胡荣康 +6 位作者 周文斌 刘斌 饶平凡 倪莉 陈绍军 田玉庭 吕旭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1-76,共6页
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发酵产物中提取淀粉酶,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回收活性组分,结合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纯度鉴定... 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发酵产物中提取淀粉酶,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回收活性组分,结合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纯度鉴定,共分离纯化出3种酶:酶Ⅰ、酶Ⅱ、酶Ⅲ。通过酶解淀粉实验,酶解产物经薄层层析(TLC)分析,鉴定出酶Ⅰ、酶Ⅱ为液化酶,酶Ⅲ为糖化酶,经SDS-PAGE电泳确定分子量大小分别为:48.6、49.7、93.5 k Da。对酶Ⅰ、酶Ⅱ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的探究:酶Ⅰ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温度在50℃以下稳定性好,55℃的半衰期是40 min,最适反应p H为6.0,在p H7.2~9.6范围内稳定性好;酶Ⅱ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温度在45℃以下稳定性好,50℃的半衰期是30 min,最适反应p H为6.6,在p H8.6~10.0范围内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淀粉酶 分离纯化 酶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荪中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林秀 胡荣康 +3 位作者 陈艺煊 王娟娟 刘晓艳 刘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3-206,215,共5页
本文以长裙竹荪为原料,以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4个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竹荪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并且通过竹荪提取液对2,2-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评价竹荪提... 本文以长裙竹荪为原料,以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4个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竹荪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并且通过竹荪提取液对2,2-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评价竹荪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为40%、提取温度为80℃、料液比为1∶40 g/m L、提取时间为5 h的条件下,竹荪多酚的得率最高,可达(8.18±0.52)mg/g;竹荪提取液呈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且与浓度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在质量浓度为20 mg/m L时,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84.28%±1.15%,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到76.49%±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荪 多酚 抗氧化性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树花液态发酵菌丝体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林秀 胡荣康 +5 位作者 雷雅婷 陈永芳 林国鹏 陈岚彬 陈敏 刘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87-191,197,共6页
以葡萄糖、蛋白胨、KH_2PO_4、果蔬汁用量为影响因素,应用响应面分析法探讨灰树花液体发酵的最优条件,并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测定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100 m L液体培养基,接种量10%时,最优培养基的配方:葡萄糖2.5%(w·v^... 以葡萄糖、蛋白胨、KH_2PO_4、果蔬汁用量为影响因素,应用响应面分析法探讨灰树花液体发酵的最优条件,并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测定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100 m L液体培养基,接种量10%时,最优培养基的配方:葡萄糖2.5%(w·v^(-1)),蛋白胨0.5%(w·v^(-1)),KH_2PO_40.1%(w·v^(-1)),果蔬汁15%(v·v^(-1))。在此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预测值为19.06 mg·m L^(-1),与实际测量值(18.12±0.214)mg·m L^(-1)在误差范围内。抗氧化结果表明,灰树花菌丝体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质量浓度为1.5 mg·m L^(-1)时,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69.78%±6.17%;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2.11%±7.24%;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到59.73%±3.15%。因此,灰树花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体可以作为潜在的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 液体发酵 菌丝体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与酚类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林秀 胡荣康 +2 位作者 陈艺煊 刘晓艳 刘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28-332,共5页
多糖和酚类两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体的功能活性,并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协同作用效果和结构分析及实际应用中对多糖和酚类物质的相互作... 多糖和酚类两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体的功能活性,并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协同作用效果和结构分析及实际应用中对多糖和酚类物质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酚类物质 相互作用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胡萝卜汁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永芳 胡荣康 +3 位作者 吴林秀 巫梦婷 钟思敏 刘斌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6-80,共5页
研究了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us)发酵胡萝卜汁前后游离酚、结合酚、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后胡萝卜汁中的游离态酚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明显下... 研究了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us)发酵胡萝卜汁前后游离酚、结合酚、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后胡萝卜汁中的游离态酚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槲皮素相较于发酵前提高了243.91%;发酵后乳酸含量最高,比发酵前提高了5.376 mg/m L;发酵后苏氨酸(0.13 mg/g)、丝氨酸(0.25 mg/g)、甘氨酸(0.34 mg/g)、蛋氨酸(0.05 mg/g)和赖氨酸(0.12 mg/g)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示,发酵后的胡萝卜汁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及总还原力分别为70.6%和26.45%及0.58±0.01,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30.42%和21.45%及2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 胡萝卜汁 抗氧化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动杆菌磷脂酶D基因的表达、生物信息学及底物选择性分析
9
作者 吴思怡 吴林秀 +5 位作者 王凡 卢梦瑶 童欣 李敏 付新宇 胡荣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32-139,共8页
微生物来源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因其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广泛的底物选择谱而成为磷脂合成应用中的热点。本研究以Acinetobacter sp.DUT-2来源的PLD(ADPLD)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序列特征,然后构建重组质粒并在大... 微生物来源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因其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广泛的底物选择谱而成为磷脂合成应用中的热点。本研究以Acinetobacter sp.DUT-2来源的PLD(ADPLD)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序列特征,然后构建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异源表达,进一步纯化酶蛋白并分析ADPLD对不同酰基链长磷脂酰胆碱(PC)的底物选择性,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模拟探究ADPLD的底物识别机制。通过对ADPLD和其他微生物来源的PLD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ADPLD与链霉菌来源PLD序列相似度低于30%,且只有一个保守的HKD基序,这表明ADPLD的催化机制可能与传统认知中需要两个HKD基序完成PLD催化过程的反应机制有所不同。ADPLD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仅通过Ni^(2+)亲和层析在50 mmol/L的低浓度咪唑下便能纯化出较为均一的蛋白,以大豆PC为底物时的比活性约为4.09 U/mg。ADPLD对中和短链PC(C6~C14)的活性相对较高,其中ADPLD对8:0/8:0-PC的比活性高于其它酰基链长的PC底物,为13.2 U/mg。当PC的酰基链长从C14增加至C16时,ADPLD对PC的活性明显降低。分子模拟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DPLD的氨基酸残基Thr205、Pro209、Phe293、Ala324、Lys329和Phe453能够分别与PC形成疏水相互作用。Arg383和Gly326能够与PC形成氢键,其中Arg383(N)、Gly326(N)与PC(P)之间的距离<3Å。这些结果表明,ADPLD能够与磷脂分子形成一个稳定的酶与底物的中间体。研究结果为ADPLD的分子改造和进一步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杆菌 磷脂酶D 酶学性质 蛋白表达 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