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广东黑排角岩滩蜂窝状洞穴形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 1
-
-
作者
胡良炜
邓飞
罗锡宜
潘时妹
-
机构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1-459,共9页
-
基金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广东精品地质考察路线建设项目—莲花山断裂带地质考察路线项目资助。
-
文摘
蜂窝状洞穴广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岩石露头和石质建筑之上,形态独特,其研究对深刻认识岩石风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其空间发育广泛,形态和基岩性质各异,导致前人研究提出不同成因解释,争议较大。此前认识多来自对砂岩和砾岩地区的研究,但对于受构造作用影响强烈的变质岩上蜂窝状洞穴的研究尚较少报道。广东省惠东县黑排角岩滩的劈理化流纹岩上发育大量直径为数厘米的椭圆状蜂窝状洞穴,文章利用三维扫描仪对典型区域782个洞穴的形态特征进行扫描,建立三维模型,高精度还原其形貌,定量化洞穴形态和分布规律,讨论其控制因素与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蜂窝状洞穴洞口直径多在10~15 cm以下;洞深多在3 cm以下。洞口扁率较大(0.15~0.6之间为主),形状以椭圆、极椭圆为主,受节理裂隙、面理发育所控制。蜂窝状洞穴发育早期的主导因素为盐风化作用,镜下可见岩石内部的孔洞雏形。当洞穴扩张导致表层矿物或岩石碎片脱落后形成凹坑,此时洞穴逐渐受到海水的冲刷与磨蚀,盐风化与海蚀作用共同促进洞穴的发育。后期洞穴间的薄壁被打破,洞穴间彼此逐渐贯通。形成一定规模后,内部会作为一个新的平面进行下一个发育周期。
-
关键词
蜂窝状洞穴
海岸
盐风化
劈理化流纹岩
三维扫描模型
-
Keywords
honeycombs
coast
salt weathering
cleavage rhyolite
three-dimensional scanning model
-
分类号
P512.1
[天文地球—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