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角色建模与塑造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9月于本院就诊并拟行手术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基于角色建模与塑造理论(theory of mod...目的探究角色建模与塑造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9月于本院就诊并拟行手术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基于角色建模与塑造理论(theory of modeling and role-modeling,TMRM)的干预方案,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肠道功能恢复(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观察组2例患者退出研究,对照组中1例患者退出研究,最终共纳入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自我管理总分及其日常生活能力维度、症状管理维度、心理管理维度、自我效能感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首次肠鸣音恢复及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其社会/家庭状况维度、情感状况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色建模与塑造干预提高了结直肠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其肠道功能恢复,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角色建模与塑造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9月于本院就诊并拟行手术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基于角色建模与塑造理论(theory of modeling and role-modeling,TMRM)的干预方案,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肠道功能恢复(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观察组2例患者退出研究,对照组中1例患者退出研究,最终共纳入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自我管理总分及其日常生活能力维度、症状管理维度、心理管理维度、自我效能感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首次肠鸣音恢复及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其社会/家庭状况维度、情感状况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色建模与塑造干预提高了结直肠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其肠道功能恢复,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