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汉语“过程语言”论: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汉语观及翻译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胡素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242-246,共5页
以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为例,指出这些引起争议的英译是在过程哲学观照下的哲学解读和文化诠释,这种翻译可称为"过程论翻译"。为凸显古汉语的"过程"特征,安乐哲在典籍翻译实践中采用了"意象叠加法... 以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为例,指出这些引起争议的英译是在过程哲学观照下的哲学解读和文化诠释,这种翻译可称为"过程论翻译"。为凸显古汉语的"过程"特征,安乐哲在典籍翻译实践中采用了"意象叠加法""通假关联法"和"多重转喻法"等过程论方法,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增加了新的思想资源。但安乐哲的古汉语过程论翻译实践与过程哲学观之间有矛盾之处,仍残留传统分析哲学的同一性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安乐哲 过程语言 关联思维 意象叠加 通假关联 多重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探险小说中的狩猎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素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115,共5页
维多利亚时期探险小说中的狩猎书写与英帝国的国内猎狐和海外动物猎杀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探险小说中的海外动物猎杀叙述凸显了兴奋和快乐之情,并采用"重复"、"清单式描写"和"平实风格"来增强情绪感染效... 维多利亚时期探险小说中的狩猎书写与英帝国的国内猎狐和海外动物猎杀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探险小说中的海外动物猎杀叙述凸显了兴奋和快乐之情,并采用"重复"、"清单式描写"和"平实风格"来增强情绪感染效果,以此建构"伟大的白人猎人"形象。考察19世纪英国探险小说中大量的狩猎情节可以一窥探险小说在建构和加强帝国意识形态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险小说 海外狩猎 哈格德 兴奋 快乐 帝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动物视角看“物化”中的道家情感论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素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1-167,181,共8页
本文以动物为切入视角,从情状、身体和语言三方面探究"物化"中的动物书写及道家情感论。论文先从"物化"中确凿的物种间情感现象出发,在德勒兹等人的"生成-动物"和"情状"概念启示下探究"物... 本文以动物为切入视角,从情状、身体和语言三方面探究"物化"中的动物书写及道家情感论。论文先从"物化"中确凿的物种间情感现象出发,在德勒兹等人的"生成-动物"和"情状"概念启示下探究"物化"中人与动物相互转化的哲学张力及情感动力,并以战国末期的气化宇宙论及"气情"说证明"物化"确实潜藏着人类-动物间的情感关联。其次,"物化"具有人向动物"生成"的具身性和操演性,交接之"气"则在人、物交接中形成了类似于情的空间氛围。从语言上看,"物化"体现了《庄子》以动物为媒介往返于语言分裂地带,从逻辑向诗性的感性言说,是人向自然转化的书写实践。概言之,动物为我们探究先秦道家情感论的生发及其自然走向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物化"并非原始思维的活物论,而是《庄子》对理性思维的反拨,对个人情感的正视及其自然化处理的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情状 物化 生成-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