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12MoV模具钢表面TiC-Ni60熔覆层的显微组织与耐磨性能研究
1
作者 黄皓天 田富强 +3 位作者 仝永刚 胡永乐 王开明 张明军 《材料保护》 2025年第5期91-99,共9页
为了提高冷作模具钢表面耐磨损性能,延长其服役寿命,引入硬质TiC作为强化相,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Cr12MoV冷作模具钢表面分别制备了Ni60和TiC强化Ni60复合熔覆层,使用电子显微镜、球-盘式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及超景深显微镜对比研究了熔覆... 为了提高冷作模具钢表面耐磨损性能,延长其服役寿命,引入硬质TiC作为强化相,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Cr12MoV冷作模具钢表面分别制备了Ni60和TiC强化Ni60复合熔覆层,使用电子显微镜、球-盘式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及超景深显微镜对比研究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结构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表明:TiC陶瓷在激光熔覆过程中会熔解进入熔覆层熔池,在冷却过程中析出2种不同尺度的TiC强化相,细小的TiC弥散分布在熔覆层中,有效抑制组织内部的晶粒粗化;粗大块状的TiC团聚在一起,形成硬质相颗粒,2种不同尺度的TiC显著增强了熔覆层的硬度和耐磨性。TiC强化Ni60复合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达到869.5 HV_(0.2),是Cr12MoV冷作模具钢的2.03倍。因为不同尺度TiC的强化有效阻止了磨粒的微切削作用,使得复合熔覆层具有更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TiC的加入降低了复合熔覆层的摩擦系数,磨损体积较Cr12MoV冷作模具钢减小约86.4%。复合熔覆层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以及轻微的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TiC陶瓷粉末 显微组织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激光熔覆TiC强化Inconel718复合涂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凌霄 卢盛儒 +4 位作者 仝永刚 胡永乐 杨玲伟 伍鹏飞 方靖中 《材料保护》 2025年第5期50-62,共13页
为了提高激光熔覆TiC强化Inconel718复合涂层的硬度与耐磨性,对TiC/Inconel718复合涂层进行了固溶和时效处理,并研究了热处理与TiC含量对TiC/Inconel718复合涂层显微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热处理后TiC/Inconel71... 为了提高激光熔覆TiC强化Inconel718复合涂层的硬度与耐磨性,对TiC/Inconel718复合涂层进行了固溶和时效处理,并研究了热处理与TiC含量对TiC/Inconel718复合涂层显微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热处理后TiC/Inconel718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部分Laves相溶解,同时析出了(Nb,Ti)C碳化物,沉淀相析出更加均匀。此外,热处理还促使了强化相的析出以及细小尺寸TiC的形成。碳化物的形成、热处理后强化相的析出以及细小尺寸TiC的析出显著增强了复合涂层硬度与摩擦磨损性能。在热处理后,TiC含量为30%(质量分数)的复合涂层硬度最高,达到764 HV0.2。在高温环境下,热处理后的复合涂层具有更优异的耐磨性能,随着TiC含量的增加复合涂层的磨损机制由黏着磨损、磨粒磨损变为轻微磨粒磨损。涂层的硬度和高温耐磨性能的提升归因于热处理后强化相的析出与不同尺度TiC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陶瓷粉末 热处理 激光熔覆 TiC/Inconel718复合涂层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和B元素对电弧熔覆高铬铸铁熔覆层显微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徐家国 胡永乐 +4 位作者 仝永刚 王开明 华熳煜 牟双全 黄皓天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99-206,共8页
电弧熔覆技术是一种成本低且效率高的再制造技术,而高铬铸铁焊丝是常见的耐磨药芯焊丝体系之一。为了探究Mn和B元素对Q345钢板表面高铬铸铁药芯焊丝电弧熔覆再制造层的组织、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 电弧熔覆技术是一种成本低且效率高的再制造技术,而高铬铸铁焊丝是常见的耐磨药芯焊丝体系之一。为了探究Mn和B元素对Q345钢板表面高铬铸铁药芯焊丝电弧熔覆再制造层的组织、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摩擦磨损试验机、超景深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对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元素组成、硬度分布、磨损过程和机理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电弧熔覆过程中,电解锰和硼铁粉末发生溶解,与熔覆层中元素相互作用形成块状和板条状的初生碳化物及共晶组织。各熔覆层的组织主要有M_(7)C_(3)(M为Fe、Cr和Mn)、M_(3)C、Fe_(23)(C,B)_(6)、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等相存在。随着Mn、B含量的增加,熔覆层表面的硬度逐渐上升。增加了质量分数0.70%的Mn元素的熔覆层硬度相对高铬铸铁熔覆层提升10.64%。继续添加质量分数1.20%的B元素,熔覆层表面硬度进一步提升。熔覆层表面耐磨性随着Mn和B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Mn和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0%、0.80%和0.80%熔覆层的耐磨性能最高,为Q345的23.0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熔覆 药芯焊丝 显微组织 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149
4
作者 胡永乐 郝明强 +2 位作者 陈国利 孙锐艳 李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6-727,共12页
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 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形成了CO2驱油藏工程参数设计、注采调控、开发效果评价等油藏工程技术系列;③发展了CO2分层注气工艺、高效举升工艺、井筒腐蚀在线监测与防护等采油工程技术系列;④创新了CO2捕集、管道输送、地面注入、产出气循环注入等地面工程技术系列;⑤形成了CO2驱油藏监测、安全环保评价等配套技术系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技术发展方向:①突破低成本CO2捕集技术,提供廉价的CO2气源;②改善CO2与原油之间混相的技术,提高驱油效率;③研发提高CO2波及体积技术;④研制更高效举升工具和技术;⑤加强CO2埋存监测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吉林油田的实践表明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CO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油藏工程 注采工程 地面工程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单井数值模拟法研究凝析气井开采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永乐 方义生 +1 位作者 王晓云 宋文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2-48,共7页
本文将组分模型应用于凝析气井动态模拟,着重分析了凝析气井的生产特征,结合生产实际资料将井底附近凝析油聚集造成地层渗透率减小、产能下降、采收率降低等现象的认识程度由定性提高到定量,为改善凝析气井生产条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凝析气田 采气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US产业发展特点及成本界限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胡永乐 郝明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3期15-22,共8页
世界范围内CCUS(CO2捕集、利用与埋存)产业发展迅速,并且逐渐从单环节项目向全产业项目发展;捕集对象从电厂和天然气处理,扩展到钢铁、水泥、煤油、化肥及制氢等行业。目前,产业驱动方式主要有5种:政府及公共基金、国家激励政策、税收... 世界范围内CCUS(CO2捕集、利用与埋存)产业发展迅速,并且逐渐从单环节项目向全产业项目发展;捕集对象从电厂和天然气处理,扩展到钢铁、水泥、煤油、化肥及制氢等行业。目前,产业驱动方式主要有5种:政府及公共基金、国家激励政策、税收、强制性减排政策及碳交易等。我国规模集中排放CO2的企业主要以电厂、水泥、钢铁和煤化工为主,其排放量约占总量的92%。按浓度划分,以低浓度的电厂、水泥、钢铁及炼化行业为主,高浓度的煤化工、合成氨、电石及中浓度的聚乙烯行业排放源相对较少。CO2来源成本由捕集、压缩及运输3部分构成,这3项成本均受捕集规模的影响,而捕集成本还与排放源浓度密切相关,高浓度排放源以压缩成本为主,低浓度排放源以捕集成本为主。多数油田对CO2成本的承受力低于其来源成本,这之间的差距需要寻求技术、政策及市场等方面的途径来填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捕集、利用与埋存 产业模式 驱动方式 成本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铝经验型动态本构模型及其在LS-DYNA中的实现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永乐 王峰超 胡时胜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6-50,共5页
使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3种密度开孔泡沫铝进行了高应变率实验,得到103s-1应变率范围的应力—应变曲线,结合准静态单轴压缩实验(应变率10-3s-1),提出了包含应力、应变、应变率和密度等参数的泡沫铝经验型动态本构关系,通过二次... 使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3种密度开孔泡沫铝进行了高应变率实验,得到103s-1应变率范围的应力—应变曲线,结合准静态单轴压缩实验(应变率10-3s-1),提出了包含应力、应变、应变率和密度等参数的泡沫铝经验型动态本构关系,通过二次开发接口将该本构模型加入大型有限元软件LS-DYNA中。爆炸实验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该本构关系较好地体现了泡沫铝良好的冲击波衰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泡沫铝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高应变率 经验型本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容器塑性失稳和变形吸能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永乐 喻名德 崔云霄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8-32,共5页
爆炸容器设计通常采用等效静载法,结构的动态响应严格限制在弹性范围,有必要研究基于塑性变形的设计方法。由本构方程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韧性材料在塑性状态下发生失稳的条件,即临界失稳应变等于材料拉伸试件发生颈缩时的应变;探讨了... 爆炸容器设计通常采用等效静载法,结构的动态响应严格限制在弹性范围,有必要研究基于塑性变形的设计方法。由本构方程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韧性材料在塑性状态下发生失稳的条件,即临界失稳应变等于材料拉伸试件发生颈缩时的应变;探讨了爆炸容器塑性拉伸失稳的机理,认为爆炸容器塑性拉伸失稳是"位移控制",不同于一般静态压力容器的"载荷控制",属于几何失稳。对圆柱钢壳爆炸容器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塑性变形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塑性吸能效应,大幅度降低容器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容器 韧性材料 拉伸失稳判据 “位移控制” 塑性变形吸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气井测试过程中反凝析现象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永乐 《油气井测试》 1996年第1期21-25,共5页
在短期测试时,地层深部流体不会有明显的相态变化,而井筒附近,由于井底压力低于露点而出现凝析液.由于井底附近有凝析液聚集,将使近井地区的表皮系数增加,从而使井底附近的渗透性变差,并直接影响测试产量.本文以塔里木凝析气井为例,对... 在短期测试时,地层深部流体不会有明显的相态变化,而井筒附近,由于井底压力低于露点而出现凝析液.由于井底附近有凝析液聚集,将使近井地区的表皮系数增加,从而使井底附近的渗透性变差,并直接影响测试产量.本文以塔里木凝析气井为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气井试井 近井地带 地层参数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气井自喷极限条件的确定
10
作者 胡永乐 孙志道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9-63,69,共6页
本文应用油藏工程中3个基本方程式,即气井渗流二项式、垂直管流计算公式、携带凝析液的极限流量公式,联合确定凝析气井生产在无边(底)水(油)侵入情况下的极限流量。从而为估算凝析气藏合理产能、废弃条件,初步预测凝析气藏最终... 本文应用油藏工程中3个基本方程式,即气井渗流二项式、垂直管流计算公式、携带凝析液的极限流量公式,联合确定凝析气井生产在无边(底)水(油)侵入情况下的极限流量。从而为估算凝析气藏合理产能、废弃条件,初步预测凝析气藏最终采收率提供了必要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 极限流量 喷井 气井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气流体的复杂相态 被引量:34
11
作者 钟太贤 袁士义 +2 位作者 胡永乐 刘合年 李海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近几年国内外发现的深部凝析气藏往往含有许多重质组分 ,使流体出现复杂的气、液、固三相相变 ,巨厚的凝析气藏流体表现出近临界特征 ,甚至出现异常的流体分布状态。根据实验研究 ,如果凝析气流体含蜡量较高 ,可分为 4个明显不同的相变... 近几年国内外发现的深部凝析气藏往往含有许多重质组分 ,使流体出现复杂的气、液、固三相相变 ,巨厚的凝析气藏流体表现出近临界特征 ,甚至出现异常的流体分布状态。根据实验研究 ,如果凝析气流体含蜡量较高 ,可分为 4个明显不同的相变区域 :①低温高压时呈气、固两相状态 ;②高温高压时呈单相气体状态 ;③低温较低压时气、液、固三相共存 ;④高温较低压时气、液两相平衡。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凝析气流体具有偏差系数很大、界面张力很低等特殊性质 ,而水在高温储集层中很容易以蒸汽状态存在于气体中 ,由于水的含量较大 ,会对流体的性质产生明显影响 ,影响凝析气藏的储量评价 ,如果凝析水遇到酸性气体成为酸性水 ,将严重腐蚀生产设备。参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 相态 固体 多孔介质 实验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注采井网优化 被引量:60
12
作者 凌宗发 胡永乐 +1 位作者 李保柱 王丽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查明水平井注采井网的开发效果及其与传统直井注采井网的区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井注采井网部署方案。结果表明:与直井注水相比,水平井注采井网可形成线性驱动,推迟注入水突破时间、提高波及效率、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水平井水... 为查明水平井注采井网的开发效果及其与传统直井注采井网的区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井注采井网部署方案。结果表明:与直井注水相比,水平井注采井网可形成线性驱动,推迟注入水突破时间、提高波及效率、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水平井水平段压力损失影响水平井注水开发效果,平行对应反向井网考虑了压力损失的影响,可有效地克服压力损失造成的注入水局部突进现象,平行交错反向指指井网既考虑了水平段压力损失的影响,又可扩大井网控制面积,为最优的水平井注采井网;对于均质薄层油藏,水平井在油藏中位置的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不明显。水平井注水技术在哈得4薄砂层油藏的开发中起到了降低注入压力、增加注入量、有效保持地层压力的作用,所设计的水平井注采井网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注水 水平井注采井网 井网优化 低渗透油藏 薄层油藏 塔里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砂砾岩油藏裂缝发育特征分析——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25
13
作者 申本科 胡永乐 +4 位作者 田昌炳 薛培华 张爱卿 李广超 薛大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4,共4页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乌尔禾组油藏是低孔、低渗的块状砂砾岩油藏,裂缝发育,既有构造缝,也有非构造缝。据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和薄片鉴定,将裂缝分为4种类型:微裂缝、斜交裂缝、高角度裂缝和网状裂缝。油藏西部以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倾角为0~4...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乌尔禾组油藏是低孔、低渗的块状砂砾岩油藏,裂缝发育,既有构造缝,也有非构造缝。据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和薄片鉴定,将裂缝分为4种类型:微裂缝、斜交裂缝、高角度裂缝和网状裂缝。油藏西部以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倾角为0~40°,方位为170~180°;油藏东部多为高角度缝或直劈缝,裂缝倾角为10~60°和80~90°,方位为60~120°和170~190°。认为岩性和局部构造位置是控制该油藏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岩性交互的层段裂缝发育程度高。构造缝主要为剪切裂缝,裂缝延伸方向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相关,非构造缝为砾缘溶蚀缝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构造缝 非构造缝 断层 乌尔禾组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注采井网合理井距及注入量优化 被引量:40
14
作者 凌宗发 王丽娟 +1 位作者 胡永乐 李保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91,共7页
为解决水平井注采井网中合理井距及注入量优化问题,利用渗流力学理论,考虑低渗、薄层油藏渗流特点,并假设注水井为刚性水驱,推导出考虑和不考虑水平井水平段压力损失两种情况下水平井注采井网的合理井距、合理注入量公式。根据公式分析... 为解决水平井注采井网中合理井距及注入量优化问题,利用渗流力学理论,考虑低渗、薄层油藏渗流特点,并假设注水井为刚性水驱,推导出考虑和不考虑水平井水平段压力损失两种情况下水平井注采井网的合理井距、合理注入量公式。根据公式分析认为,水平井水平段压力损失受管径、注水量或产油量、水平段长度影响。对于特定水平井,压降损失主要受产油量或注水量影响;对于确定的油藏,影响最大井距的主要因素是水平井长度、生产井产量、水井注水量。利用该研究结果设计的塔里木油田哈得4薄砂层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在开发中起到了降低注入压力、增大注入量、有效保持地层压力的作用,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水平井注水 井网优化 低渗透油藏 薄层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单砂体精细刻画在老油田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5
作者 周新茂 胡永乐 +3 位作者 高兴军 张征 陈建阳 王继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点砂坝是曲流河单砂体的基本成因单元,废弃河道和末期河道可以控制点砂坝砂体发育的规模及形态,不同类型废弃河道内部的泥质沉积可以遮挡其两侧点砂坝,使其相互间呈不连通或弱连通状态。曲流河单砂体刻画的核心是对末期(废弃)河道的识别... 点砂坝是曲流河单砂体的基本成因单元,废弃河道和末期河道可以控制点砂坝砂体发育的规模及形态,不同类型废弃河道内部的泥质沉积可以遮挡其两侧点砂坝,使其相互间呈不连通或弱连通状态。曲流河单砂体刻画的核心是对末期(废弃)河道的识别,以及确定河道与点砂坝间的组合配置关系。通过建立废弃河道的测井、地震识别标志,辅以动态监测资料,进行了地下曲流河单砂体精细刻画,可为认识油藏提供精确的地质模型,从而有助于解决注采矛盾,并形成对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单砂体 末期河道 废弃河道 点砂坝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网格加密与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耦合预测压裂改造井产能 被引量:18
16
作者 朱大伟 胡永乐 +7 位作者 崔明月 陈彦东 梁冲 蔡文新 何艳辉 王小勇 陈辉 李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1-348,共8页
针对利用现有嵌入式离散裂缝方法(EDFM)预测压裂井产能存在不支持角点网格、近井地带精度低、未考虑铺砂浓度不均匀带来的导流能力非均质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角点网格下的EDFM,可实现嵌入式裂缝与基质网格之间传导率的高效计算,同时利... 针对利用现有嵌入式离散裂缝方法(EDFM)预测压裂井产能存在不支持角点网格、近井地带精度低、未考虑铺砂浓度不均匀带来的导流能力非均质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角点网格下的EDFM,可实现嵌入式裂缝与基质网格之间传导率的高效计算,同时利用人工裂缝开度点阵数据计算嵌入式裂缝各裂缝片的渗透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局部网格加密与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耦合求解预测压裂改造井产能的方法。通过与离散裂缝模型(DFN)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和对中东伊拉克第一口加砂压裂井实际生产数据的拟合,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该方法,结合正交设计完成了同区块首口分段压裂水平井改造参数的优化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表明提出的方法对提高EDFM方法适应性及产能预测精度具有理论意义且实用性强,实现了油藏尺度下的裂缝模拟与产能数值模拟的耦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改造 网格加密 嵌入式离散裂缝方法 油藏数值模拟 产能预测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多层厚壁爆炸容器抗爆炸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郑津洋 邓贵德 +5 位作者 陈勇军 孙国有 胡永乐 赵隆茂 李庆明 赵永刚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6-511,共6页
为了研究离散多层爆炸容器的动力响应和破坏特性,制造了尺寸和材料相同但钢带缠绕倾角不同的三台离散多层试验容器,并进行了一系列大药量的中心加载试验,测量了典型位置的应变。结果表明中心装药时三台试验容器的破坏都在爆心截面处,钢... 为了研究离散多层爆炸容器的动力响应和破坏特性,制造了尺寸和材料相同但钢带缠绕倾角不同的三台离散多层试验容器,并进行了一系列大药量的中心加载试验,测量了典型位置的应变。结果表明中心装药时三台试验容器的破坏都在爆心截面处,钢带缠绕倾角较小的容器能够承受更大炸药量的爆炸作用,容器具有较好的抗内爆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动力响应 爆炸载荷 离散多层容器 压力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62
18
作者 赵文智 胡永乐 罗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3-398,共6页
中国陆上边际油田主要包括低渗透、稠油和复杂断块等特殊类型难采油田。中国在难采边际储量的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初步建立难采边际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技术。近年新发现的油田绝大部分属于特低渗... 中国陆上边际油田主要包括低渗透、稠油和复杂断块等特殊类型难采油田。中国在难采边际储量的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初步建立难采边际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技术。近年新发现的油田绝大部分属于特低渗、低产、低丰度、高黏度等边际油田,开采难度增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地质和工程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探索针对不同油藏的开发模式和策略,积累经验,转变观念,创立科学、实用和有效的技术措施。边际油田开发最核心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降低成本,简化钻采工艺、地面工艺和流程,借鉴其他类型油藏的开发技术,提高边际油田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油田 开发技术 现状 挑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油蒸发动态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蕾 袁士义 +2 位作者 胡永乐 刘合年 李海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凝析气藏开采到压力降到露点压力以后 ,会在储集层中产生液态凝析油 ,凝析油饱和度常小于临界凝析油饱和度 ,凝析油黏度大会产生流度差异效应 ,往往导致凝析油滞留在储集层中。由于相平衡效应 ,会产生 3种不同的凝析油蒸发动态情形 :①... 凝析气藏开采到压力降到露点压力以后 ,会在储集层中产生液态凝析油 ,凝析油饱和度常小于临界凝析油饱和度 ,凝析油黏度大会产生流度差异效应 ,往往导致凝析油滞留在储集层中。由于相平衡效应 ,会产生 3种不同的凝析油蒸发动态情形 :①压力低于最大反凝析压力后的凝析油蒸发效应 ;②保持压力过程中的凝析油再蒸发效应 ;③注入流体使地层压力上升过程中的凝析油反蒸发效应。在降压开采过程中 ,液态凝析油体积逐渐减小 ,这主要是由于整个压力衰竭过程中平衡气相的中间组分和重组分含量越来越少 ,为了达到相态平衡 ,液相中的相应组分重新分配到气相中 ,从而出现凝析油的蒸发现象。富凝析气藏常常采用注气开发 ,注入气体与原始凝析气藏流体进行组分交换 ,使凝析油在地下蒸发现象明显 ,注入干气不仅能蒸发凝析油中的中间烃类 ,而且也能蒸发C2 0 + 以上的重烃。实际凝析气藏在高注采比条件下 ,产出凝析油中较重组分含量增加幅度较大 ,说明当凝析油析出后 ,通过注气提高地层压力 ,可以将反凝析的重组分部分反蒸发而采出。图 2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 反凝析 定容 蒸发 反蒸发 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36
20
作者 申本科 胡永乐 田昌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81,共4页
按照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支科学应用发展的程度 ,可将油藏描述技术在 2 0世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60~ 70年代为技术积蓄阶段 ;80年代为确定描述技术及描述流程阶段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集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 按照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支科学应用发展的程度 ,可将油藏描述技术在 2 0世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60~ 70年代为技术积蓄阶段 ;80年代为确定描述技术及描述流程阶段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集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 ,将地质、地震、测井、生产测试 (试井 )及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 ,使测井分析由单井扩展至一个区块的全面分析和评价 ;90年代为快速发展阶段 ,以剩余油分布为研究核心 ,通过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和运用随机模拟技术 ,使描述和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藏开采动态等。图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技术 发展阶段 三维地质模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油气藏 预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