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干沉降向农田生态系统输入硫素通量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胡正义 王体健 +3 位作者 曹志洪 李宗恺 刘崇群 赵言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7-364,共8页
利用气象梯度资料(温度、风速、气压 ) ,计算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 (u 、θ 、L) ,然后采样阻力模式计算SO2 、硫酸盐 (SO2 -4 )粒子的干沉降速率 (Vd) ,结合SO2 、硫酸盐 (SO2 -4 )粒子浓度测量 ,建立了大气硫 (S)干沉降通量观测方法。... 利用气象梯度资料(温度、风速、气压 ) ,计算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 (u 、θ 、L) ,然后采样阻力模式计算SO2 、硫酸盐 (SO2 -4 )粒子的干沉降速率 (Vd) ,结合SO2 、硫酸盐 (SO2 -4 )粒子浓度测量 ,建立了大气硫 (S)干沉降通量观测方法。在此基础上 ,以 1 998年 1 1月至 1 999年 4月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气象梯度参数连续自动观测和大气SO2 、硫酸盐SO2 -4粒子浓度现场测定研究了该地大气硫干沉降。结果表明 ,1 998年 1 1月~ 1 999年 4月非降雨日大气SO2 的日平均Vd 为 0 383~ 0 633cm/s( 6个月均值 0 473cm/s) ,硫酸盐 (SO2 -4 )粒子Vd 为 0 1 96~ 0 2 1 9cm/s( 6个月均值 0 2 0 5cm/s) ;大气干沉降硫输入通量为S4 35~ 1 6 32kg/hm2 ( 6个月均值S8 73kg/hm2 ) ,其中 91 %~ 98% ( 6个月均值 93 1 % )来自于SO2 干沉降的贡献。大气干沉降硫输入占大气沉降硫输入总量 (干沉降 +湿沉降 )的 61 9%~ 93 0 % ( 6个月均值 80 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硫沉降 干沉降速率 阻力模式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在稻根微域中化学行为及其对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9
2
作者 胡正义 夏旭 +1 位作者 吴丛杨慧 樊建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23%和40%。人类活动,如农药和除草剂施用、采矿、污水灌溉,已经导致了一些地区水稻土污染。开发能够控制、减少水稻对重金属吸收和经食物链传递的技术与方法,对确保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硫(S)有6个...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23%和40%。人类活动,如农药和除草剂施用、采矿、污水灌溉,已经导致了一些地区水稻土污染。开发能够控制、减少水稻对重金属吸收和经食物链传递的技术与方法,对确保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硫(S)有6个化合态,土壤硫化合物种类多,其在土壤中转化相当复杂,在土壤环境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收集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评述了S在水稻土中的含量、形态及转化,重点阐述了S在根际微域化学行为及其与水稻吸收重金属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了未来应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金属 根际微域 水稻土 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主要农用土壤中硫形态组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胡正义 张继榛 竺伟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9-122,共4页
对安徽省6种主要农用土壤耕层(黄潮土、灰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黄红壤和水稻土)22个样品中硫形态组份的分析表明:供试土壤中总硫(S)含量为112.4-237.0(均值为205.8)μgg ̄(-1).各土壤的有机硫和... 对安徽省6种主要农用土壤耕层(黄潮土、灰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黄红壤和水稻土)22个样品中硫形态组份的分析表明:供试土壤中总硫(S)含量为112.4-237.0(均值为205.8)μgg ̄(-1).各土壤的有机硫和无机硫含量有所不同。其中,黄潮土、灰潮土的总S含量相对较高,潜在供硫能力相对较强,但土壤有效硫低;砂姜黑土、水稻土的总硫含量中等,潜在供硫能力较大,土壤有效硫中等;黄褐土、黄红壤的总硫含量小,潜在供硫能力弱,但黄褐土的有效硫中等,黄红壤中有效硫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用土壤 硫形态组份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轮作条件下土壤硫形态消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正义 竺伟民 曹志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64-568,共5页
关键词 土壤硫形态 油菜 水稻 轮作制 消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硫形态分配的季节变化与作物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正义 竺伟民 曹志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3-281,共9页
江淮丘陵地区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油 稻轮作试验表明:油菜收获后土壤比试验前土壤总有机硫及碳键硫、硫酸酯和惰性硫组分含量分别下降了513 % 、602 % 、293 % 和734 % ;水稻收获后土壤比油菜收获后... 江淮丘陵地区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油 稻轮作试验表明:油菜收获后土壤比试验前土壤总有机硫及碳键硫、硫酸酯和惰性硫组分含量分别下降了513 % 、602 % 、293 % 和734 % ;水稻收获后土壤比油菜收获后土壤总有机硫及碳键硫、硫酸酯和惰性硫组分含量分别增加了129 % 、302 % 、78 % 和203 % 。与试验前土壤比较,油菜收获后土壤有机硫、碳键硫和惰性硫占总硫百分数分别下降了126 、32 和187 个百分点,碳键硫和惰性硫占总有机硫百分数分别下降了23 和187 个百分点;而硫酸酯形态硫占总硫和有机硫百分数则分别增加了89 和207 百分点。与油菜收获后土壤比较,水稻收获后土壤总有机硫、碳键硫和惰性硫占总硫百分数分别增加了74 、69 和77 个百分点,碳键硫和惰性硫占总有机硫百分数分别增加了77 和72 个百分点;而硫酸酯形态硫占总硫和总有机硫百分数则分别减少了212 和149 个百分点。与同期不种作物处理相比,油菜收获后和油 稻轮作后土壤硫酸酯形态硫含量、占总硫及占有机硫百分数分别增加124 个百分点和641 个百分点,72 和145 个百分点及108 和179 个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硫 油-稻轮作制度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冲积土壤硫肥力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胡正义 张继榛 李若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1期26-27,32,共3页
对长江冲积土壤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无为县开始沿江而上至宿松县,长江冲积土壤有效S有减少的趋势。2.从平均值来看,水稻土有效S大于灰潮土;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水稻土。3.灰潮土有效S含量不高,但潜在供S能力... 对长江冲积土壤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无为县开始沿江而上至宿松县,长江冲积土壤有效S有减少的趋势。2.从平均值来看,水稻土有效S大于灰潮土;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水稻土。3.灰潮土有效S含量不高,但潜在供S能力较强。C-O-S是主要潜在硫库,其次是惰性S和难溶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冲积物 硫形态组份 水稻土 灰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吸收离子动力学及离子相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正义 竺伟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78-280,F003,共4页
动力学参数K_m(米氏常数,反映载体活性中心与离子的亲和力)和V_(max)(离子最大吸收速度,与载体的数目和载体的转运效率有关)值是植物吸收养分数学模拟必不可少的两个参数,然而这两个参数受植物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受介质中共存离子(包括H... 动力学参数K_m(米氏常数,反映载体活性中心与离子的亲和力)和V_(max)(离子最大吸收速度,与载体的数目和载体的转运效率有关)值是植物吸收养分数学模拟必不可少的两个参数,然而这两个参数受植物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受介质中共存离子(包括H^+)的影响尤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吸收 离子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熏蒸直接提取法测定土壤MB-S中几个因素的研究
8
作者 胡正义 张继榛 张贤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1期64-66,共3页
就影响薰蒸直接提取法测定土壤MB-S的一些因素(预培养时间和土壤湿度,氯仿消杀时间,浸提剂与土壤比例和振荡时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一般实验室测定土壤MB-S的较好程序。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硫量 薰蒸直接提取法 测定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 Ⅰ.稻田土壤磷素径流迁移流失的特征 被引量:82
9
作者 曹志洪 林先贵 +3 位作者 杨林章 胡正义 董元华 尹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9-804,共6页
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 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4个月内高达P 1.1 kg hm-2。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形态主要是颗粒态磷(PP),占总流失磷的70%-80%,可溶性磷(DP)仅占20%-30%。在径流携出的可溶性磷总量中,可溶性无机磷(DIP)占30%-40%,可溶性有机磷(DOP)占60%-70%。径流产生的机制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稻田产生的是“机会径流”,蔬菜地等旱地是“开放径流”,而桑园等则是“强化径流”,不同的产流机制决定径流的次数、流量和强度并导致不同的磷素迁移量。太湖流域水稻土磷素向水体排放的警戒值(Break point)为有效磷(P)25-30 mg kg-1,目前该地区水稻土平均的土壤有效磷水平为12-15 mg kg-1;因此常规条件下,未来5-10a内稻田不会形成严重的磷素面源污染威胁。故在城镇郊区、桑园和蔬菜基地周边建立“稻田圈”是防治磷索面源污染有效的生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素 径流 环境警戒值 面源污染 稻田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 Ⅱ.稻田土壤氮素养分的累积、迁移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51
10
作者 曹志洪 林先贵 +3 位作者 杨林章 胡正义 董元华 尹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6-260,共5页
自然状态下灌溉稻田每年比旱地要多固氮27kg hm^-2,可以减少氮肥用量,既节约农本和资源,又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太湖流域不同类型稻田在水循环中可吸纳氮素N2~20kg hm^-2,是氮素的汇。该区平原稻麦轮作田氮素的径流流失量平均小于当... 自然状态下灌溉稻田每年比旱地要多固氮27kg hm^-2,可以减少氮肥用量,既节约农本和资源,又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太湖流域不同类型稻田在水循环中可吸纳氮素N2~20kg hm^-2,是氮素的汇。该区平原稻麦轮作田氮素的径流流失量平均小于当年施氮量的5%,对苏南太湖地区面源污染的相对贡献率仅为7.5%,不是该区氮素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稻田氮素向下淋失迁移的量低于麦田;太湖地区井水中硝态氮的超标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没有变化,说明该区井水中硝态氮含量高低与农业上氮肥用量没有直接联系。尿素挥发损失量稻季达施氮量的6%-21%,麦季为3.1%-6.5%;稻季氨挥发损失高于麦季;湿沉降带入土壤或水体的氮也是夏(稻)季高于麦季。总体上看,稻田向环境输出的氮少,而固定、汇集的氮多,“稻田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生态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径流氮 淋洗氮 氮循环 稻田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对设施蔬菜大棚中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57
11
作者 施毅超 胡正义 +4 位作者 龙为国 夏旭 朱春游 巴玉鑫 赵言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8-553,共6页
2007年8月在江苏省宜兴市采集10个典型大棚土壤及其邻近露地蔬菜地土壤调查其离子组成和电导率,并选择2个土壤具有次生盐渍化特征的大棚研究轮作(蓖麻-白菜-蓖麻、辣椒-白菜-辣椒)对土壤电导率(EC)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蔬菜... 2007年8月在江苏省宜兴市采集10个典型大棚土壤及其邻近露地蔬菜地土壤调查其离子组成和电导率,并选择2个土壤具有次生盐渍化特征的大棚研究轮作(蓖麻-白菜-蓖麻、辣椒-白菜-辣椒)对土壤电导率(EC)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蔬菜地土壤EC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地土壤,20%的大棚土壤已发生次生盐渍化(EC>500μS.cm-1);大棚土壤的SO42-、NO3-离子浓度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土壤,说明SO42-、NO3-是影响大棚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离子。2年3茬大棚蔬菜地轮作试验结果表明,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导致土壤EC下降5%,辣椒-白菜-辣椒轮作使土壤EC下降33%,表明后者对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效果优于前者。两轮作系统盐分离子累积差异主要在于SO42-,辣椒-白菜-辣椒轮作能降低土壤SO42-的累积,而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则不然。建议根据次生盐渍化土壤主控盐分离子以及不同作物对盐分离子吸收累积偏向性选择合适的轮作系统,实现轮作改良次生盐渍化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次生盐渍化 设施土壤 盐分离子 土壤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曹志洪 杨林章 +8 位作者 林先贵 胡正义 董元华 章钢娅 陆彦椿 尹睿 吴艳宏 丁金龙 郑云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8-847,共10页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稻粒,每克土壤中检测到有上万至十余万颗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证明所发现的田块是马家滨时期的灌溉稻田。对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土壤有机质的14^C定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分别为5907 a BP和6280 a BP,是新石器即晚马家滨文化时期的水稻文明。对在遗址挖掘的两个整段剖面(P-01和P.03)的研究发现,P-01剖面上42~103cm层位埋藏有马桥文化-商朝初期(3320aBP)和在103~200cm层位埋藏有马家滨时期(6280aRP)的两个古水稻土剖面,这一结果佐证了前人关于8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有过几次大的洪水泛滥而使人类耕作活动中断的气候变化事件的结论。然而距P-01仅15m的P-03整段剖面上仅出现了马桥-商朝初期的古水稻土剖面(40~100cm),未发现马家滨时期古水稻土剖面(100~200cm),说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仅能利用低洼平坦的地方种稻,稍高一点的居住点附近的坡地就无法改成梯田种植水稻了。这两个埋藏的古水稻土剖面均已经发育了水稻土的明显特征。对出土炭化稻粒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外型多为椭圆形,长宽比的变异较大,稃面有方格凹陷结构、周边有稃毛,顶端残留有稻芒的基部,基部有护颖而没有小梗,“钝形”的双峰乳突、浅平的凹陷乳沟等均显示其为人工栽培的粳型水稻。结果与丁颖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汉代的炭化稻粒的特征是吻合的,从而支持了关于“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古代最早栽培的水稻都是粳稻品种”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古水稻田 古水稻土 新石器时期 水稻植硅体 粳型栽培稻 14^C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无性系根系吸收H_2PO_4^-动力学特征与磷营养效率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焕朝 王改萍 +2 位作者 徐锡增 徐成凯 胡正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46,共7页
在温室条件下 ,应用整株植物长期吸收的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杨树无性系根系吸收H2 PO4- 动力学特性及其与磷营养效率的关系 ,以揭示杨树不同无性系间磷营养效率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 ,高效型无性系S1 7、S1 9和 1 0 5根系对H2 PO4- 离子... 在温室条件下 ,应用整株植物长期吸收的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杨树无性系根系吸收H2 PO4- 动力学特性及其与磷营养效率的关系 ,以揭示杨树不同无性系间磷营养效率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 ,高效型无性系S1 7、S1 9和 1 0 5根系对H2 PO4- 离子的吸收能力明显强于低效型无性系 1 0 6、797、Ⅰ -69、1 3 88和 3 2 44。与低效型无性系相比 ,S1 7、S1 9和 1 0 5具有较小的米氏常数Km 和吸收临界浓度Cmin,说明它们的根系对H2 PO4- 的亲合力、对低磷浓度的耐受能力较强。在缺磷胁迫条件下 ,S1 7、S1 9和 1 0 5根系系统对H2 PO4- 的亲合能力可增加 2 0 %以上 ,其Km 值分别从 1 3 8、1 3 4和 1 4 0 μmol·L- 1 下降到 1 0 1、1 0 7和 1 1 2 μmol·L- 1 ,而低效型无性系的亲合力则变化很小 ,增加不足 5 %。同样 ,高效型无性系对低磷的耐受能力可增加 85 %以上 ,其Cmin 分别从2 5 5、2 94和 2 68μmol·L- 1 下降到 0 3 0、0 3 5和 0 40 μmol·L- 1 ,但低效型无性系的增加均不足 1 5 %。杨树无性系在根系吸收H2 PO4- 动力学特性方面的不同是其磷营养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大吸收速率Vmax,作为根系吸收动力学参数之一 ,对阐明杨树无性系磷营养效率的作用尚不够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无性系根系 H2PO4 吸收动力学 营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农田土壤硫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亏缺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高义民 同延安 +2 位作者 胡正义 孙本华 王彩绒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38-944,共7页
陕西省 13种耕地土壤 30 5个表层 (0~ 2 0cm)土壤样点分析结果表明 :该省土壤全硫和用0 0 1molL-1Ca(H2 PO4) 2 浸提的有效硫含量分别为 33~ 76 9mgkg-1(均值 36 0mgkg-1)和 4 6~ 15 7 3mgkg-1(均值 2 9 3mgkg-1) ,其中黑垆土 (普... 陕西省 13种耕地土壤 30 5个表层 (0~ 2 0cm)土壤样点分析结果表明 :该省土壤全硫和用0 0 1molL-1Ca(H2 PO4) 2 浸提的有效硫含量分别为 33~ 76 9mgkg-1(均值 36 0mgkg-1)和 4 6~ 15 7 3mgkg-1(均值 2 9 3mgkg-1) ,其中黑垆土 (普通干润均腐土 )、绵砂土 (灌淤湿润砂质新成土 )的有效硫平均含量最低。土壤全硫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 ,有效硫空间相关性较差。土壤全硫和有效硫分布具有渐变性 ,其最大相关距离分别为 5 31km和 34km。全硫以较大区域变异为主 ;有效硫以小区域变异为特征。陕西省耕地土壤有效硫含量低于硫亏缺临界值 (18 5mgkg-1)的占总面积的 13 9% ,相当于 5 3 7万hm2 农田缺硫。陕西省中部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硫 空间变异特征 耕地土壤 农田土壤 黑垆土 小区域 陕西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0年以来水稻土剖面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探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久海 董元华 +6 位作者 曹志洪 王辉 安琼 胡正义 杨林章 林先贵 尹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6,共6页
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在含6000a(马家浜文化时期)古水稻土的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25.9—202.9μgkg^-1之间,并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及其大小... 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在含6000a(马家浜文化时期)古水稻土的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25.9—202.9μgkg^-1之间,并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及其大小顺序为Nap〉Phe〉Fla〉Pyr,4环以上的PAHs占总量的51.8%。表层以下各层土壤中PAHs含量大幅降低,检出种类也有所减少,并主要以2、3环化合物为主,古水稻土中4环以上的芳烃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达3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Chr、BkF、BaA、IcP、BbF、Pyr、BaP、DaA和Fla等化合物主要是人为产生,Flu和Phe由生物合成,而Nap、BgP和Ant则可能来源于人为产生和生物合成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古水稻土 剖面 分布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中硫形态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6
作者 徐成凯 胡正义 +2 位作者 章钢娅 邓西海 曹志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6-423,共8页
对陕西 ,湖南等 7省 (市 ) 2 2个农田耕层土壤硫形态组分的分析表明 ,供试土壤总硫平均为4 0 5 .5± 111.8mg/kg ,总有机硫占总硫 85 .4 %± 10 .0 %。供试土壤中酯键硫 (C -O -S)、碳键硫(C -S)、惰性硫平均含量分别为 130 .3&... 对陕西 ,湖南等 7省 (市 ) 2 2个农田耕层土壤硫形态组分的分析表明 ,供试土壤总硫平均为4 0 5 .5± 111.8mg/kg ,总有机硫占总硫 85 .4 %± 10 .0 %。供试土壤中酯键硫 (C -O -S)、碳键硫(C -S)、惰性硫平均含量分别为 130 .3± 6 4 .6、6 5 .5± 2 9.4、15 2 .5± 96 .7mg/kg ,分别占总硫的31.4 %± 12 .9%、18.0 %± 10 .7%、36 .0 %± 17.8% ;分别占总有机硫的 36 .6 %± 14.4 %、2 1.8± 13.8%、4 1.5 %± 19.1%。石灰性土壤C -O -S、C -S形态硫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分别呈极显著 (r =0 .7334 )和显著 (r =0 .4 4 2 6 )正相关。石灰性母质发育土壤C -O -S含量显著大于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供试土壤无机硫组分中主要是难溶硫 ,其平均含量达 2 8.4mg/kg ,占总无机硫 5 0 .7%。土壤中难溶硫与总无机硫 (r =0 .6 0 4 0 )和CaCO3 (r =0 .6 80 0 )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总有机硫 (r =- 0 .5 2 86 )、C -O -S (r =- 0 .4 4 17 )和有机碳 (r =- 0 4 786 )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黄土母质发育土壤难溶硫含量 ,占总硫和占总无机硫的比例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石灰性母质发育的土壤。为了全面评价石灰性土壤硫素供应潜力 ,有必要开展石灰性土壤难溶硫形成及转化规律和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硫形态 难溶硫 酯键硫 磷酸钙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水稻对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胡君利 林先贵 +5 位作者 褚海燕 尹睿 张华勇 王俊华 曹志洪 胡正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0-287,共8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种植水稻对长江三角洲绰墩山遗址的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在60d的试验期内观察发现,现代水稻土含有0.416~1、235MPN mg^-1的氨氧化细菌,古水稻土在温室培养后也检...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种植水稻对长江三角洲绰墩山遗址的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在60d的试验期内观察发现,现代水稻土含有0.416~1、235MPN mg^-1的氨氧化细菌,古水稻土在温室培养后也检测到0.013—0、055MPN mg^-1的氨氧化细菌,但数量远远低于现代水稻土;在不施氮的条件下种植水稻会降低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中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但施加硫酸铵在种植水稻30d时增加了其数量,而施加硝酸钠对其数量没有显著影响。现代水稻土的碳底物利用能力明显弱于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不同程度的低于古水稻土;种植水稻60d后,现代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的整体活性显著提高,三种多样性指数也达到与古水稻土相同的水平,但施加氮肥又减缓了种植水稻对微生物整体活性的增强作用。种植水稻和施用氮肥对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三种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而且3320a古水稻土和6280a古水稻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也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稻土 氨氧化细菌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种植水稻 施用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和油菜施硫的增产效应及土壤有效硫临界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孟赐福 吕晓男 +1 位作者 曹志洪 胡正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8-220,共3页
关键词 水稻 油菜 硫肥 增产效应 土壤有效硫 临界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春海 章钢娅 +6 位作者 杨林章 林先贵 胡正义 董元华 曹志洪 郑云飞 丁金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2-460,共9页
自1998年以来,绰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对遗址Ⅵ工作区两个剖面P01和P03进行植硅体和孢粉分析,P01的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家浜文化中晚期、马桥文化时期、宋代直至现代,研究点都有水稻生长。孢粉分析还显示,在植硅... 自1998年以来,绰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对遗址Ⅵ工作区两个剖面P01和P03进行植硅体和孢粉分析,P01的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家浜文化中晚期、马桥文化时期、宋代直至现代,研究点都有水稻生长。孢粉分析还显示,在植硅体浓度较高土壤沉积物中,水生植物花粉在整个孢粉谱中所占比例较小,与现代水田相似。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可能已将杂草除去。绰墩遗址孢粉分析的结果可能为判断古水稻土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分析 植硅体分析 古水稻土 新石器时代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的一些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申卫收 尹睿 +3 位作者 林先贵 褚海燕 胡正义 曹志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20,共7页
在江苏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500a的史前古水稻田土层(100~200cm)和距今约3320a的商周时期的古水稻田土层(42~100cm)。本研究为了解古水稻土的生物学性状及其与现代水稻土的差别,以土壤剖面P... 在江苏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500a的史前古水稻田土层(100~200cm)和距今约3320a的商周时期的古水稻田土层(42~100cm)。本研究为了解古水稻土的生物学性状及其与现代水稻土的差别,以土壤剖面P-01(包含史前古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与P-03(仅含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为对象,利用土壤厌氧培养、Biolog分析和广古生菌界16SrDNA的V3区的PCR—DGGE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土层厌氧微生物多样性、产甲烷潜势以及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史前古水稻土仍有较多厌氧微生物存活,可达7.0×10^5cfu g^-1干土,并且其单一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其湖相沉积母质和相同时期的非水稻土(黄土母质)。与现代水稻土相比,古水稻土仅存留了很微弱的产甲烷潜势。但史前古水稻土比同期非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的产甲烷潜势较高。PCR—DGGE结果显示,水稻土层都有其区别于非水稻土层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而现代水稻土、商周时期古水稻土和史前古水稻土也各有不同的优势产甲烷古菌种群,不同时期的水稻耕作方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水稻土 产甲烷古菌 嵌套式PCR 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