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微澜 韩威利 李明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3-686,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ESPB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45例(研究1组)采用30 mL 0.25%(质量分数)布比卡因,与研究1组...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ESPB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45例(研究1组)采用30 mL 0.25%(质量分数)布比卡因,与研究1组性别、年龄、分期等资料匹配的45例(研究2组)采用20 mL 0.25%布比卡因。记录两组ESPB后2(T1)、4(T2)、8(T3)、12(T4)、24(T5)、48(T6)h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 h曲马多使用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静息和咳嗽状态下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研究1组静息状态下T2~T6、咳嗽状态下T1~T6的VAS评分均低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2组(P<0.05),曲马多使用率、镇痛泵按压次数低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和2组恶心呕吐、眩晕、胸闷、瘙痒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1%和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0 mL 0.25%布比卡因ESPB的镇痛效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手术 布比卡因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全麻下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8
2
作者 胡微澜 韩威利 叶建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麻下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拟行术中唤醒试验的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前10min将负荷量0.8μg/kg...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麻下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拟行术中唤醒试验的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前10min将负荷量0.8μg/kg右美托咪定进行静脉输注,继以0.4μg·kg^-1·h^-1进行维持;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进行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于唤醒试验前30min停用丙泊酚和肌松药,调整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为1ng/ml,右美托咪定组输注速率0.1μg·kg^-1·h^-1。记录两组患者唤醒前麻醉时间、麻醉药用量和唤醒时间,分别于唤醒前30min(T1)、唤醒时(T2)、唤醒后5min(T3)和研究结束后加深麻醉10min(T4)时,记录两组患者MAP、HR和BIS值,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浓度,记录两组患者唤醒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唤醒时间、唤醒前麻醉时间和顺阿曲库铵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唤醒前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T1时比较,T2和T3时两组患者MAP和BIS均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对照组比较,T2和T3时右美托咪定组MAP明显降低(P〈0.05),T1~T4时HR明显减慢(P〈0.05),T1~T4时右美托咪定组患者NE和E浓度明显降低(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躁动、心动过速、呛咳和高血压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两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麻下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血浆NE和E浓度,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区肿瘤 右美托咪定 唤醒试验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微澜 杨伟 +1 位作者 韩威利 朱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58-464,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8周龄,体质量24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组)和电针+磁刺激组(EM组)...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8周龄,体质量24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组)和电针+磁刺激组(EM组),每组12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构建大鼠VaD模型,E组大鼠取"百会穴"和"大椎穴",电针30 min/次,1次/d,连续14 d;EM组大鼠在电针干预后,接受经颅磁刺激,100个磁脉冲/次,1次/d,连续14 d;S组和M组大鼠以相同的方式和时间固定于柔软性固定器中而不给予其他干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2′-脱氧尿苷5′-三磷酸盐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磷酸化mTOR(p-mTOR)蛋白相对含量,计算p-Akt/Akt和p-mTOR/mTOR的比值。结果与S组比较,M组、E组和EM组逃避潜伏期[(48.9±2.2)、(40.8±2.2)、(36.7±2.4)s比(33.6±1.6)s]和第1次跨越平台时间[(54.8±1.8)、(37.8±2.2)、(30.2±1.8)s比(24.5±1.8)s]均明显延长(均P<0.05),而2 min内跨越原平台次数[(3.2±0.8)、(5.6±0.8)、(7.6±1.0)次比(10.2±0.8)次]明显减少(均P<0.05),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均P<0.05),PI3K蛋白相对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而p-Akt/Akt值和p-mTOR/mTOR值明显降低(均P<0.05);与M组比较,E组和EM组逃避潜伏期和第1次跨越平台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而2 min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均P<0.05),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PI3K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而p-Akt/Akt和p-mTOR/mTOR比值明显升高(均P<0.05);与E组比较,EM组逃避潜伏期和第1次跨越平台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而2 min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PI3K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p-Akt/Akt值和p-mTOR/mTOR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可改善V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其作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电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而抑制海马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电针 重复经颅磁刺激 学习记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