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夷夏观与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 被引量:4
1
作者 胡岩涛 徐卫民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7,共6页
夷夏观起源于三代之际,是以文化作为区分"华"与"夷"标准的一种思想观念。夷夏观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至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理论体系。在汉王朝对匈奴发动的征服战争中,夷夏观对汉廷处理与匈... 夷夏观起源于三代之际,是以文化作为区分"华"与"夷"标准的一种思想观念。夷夏观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至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理论体系。在汉王朝对匈奴发动的征服战争中,夷夏观对汉廷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以及制定对匈政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主导着战争的进程。汉武帝根据战争的态势及时制定和调整战略方针,用刚柔并济的手段不仅将夷夏观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对后世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 汉武帝 汉匈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长安城攻势防御与帝国“世界秩序”的重构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岩涛 徐卫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50,共6页
唐长安地处西北,是唐朝国防安全体系的核心,是国家长期的战略重心。虽然从军事上看,长安城自身防御存在一定缺陷,但因地处关中,受地势影响,因此长安防御实为关中防御。唐中前期,总体上对周边地区形成了战略攻势。河套、河西、河湟三地... 唐长安地处西北,是唐朝国防安全体系的核心,是国家长期的战略重心。虽然从军事上看,长安城自身防御存在一定缺陷,但因地处关中,受地势影响,因此长安防御实为关中防御。唐中前期,总体上对周边地区形成了战略攻势。河套、河西、河湟三地是边疆防御之藩篱,唐以此为基地进行西征和北伐,开创了继汉武帝之后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世界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帝国 长安 攻势防御 世界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帝国西域屯垦与国防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岩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78-84,共7页
汉帝国西域屯垦战略的实施有着深厚的内在基础与动力,背后所体现的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强大农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模式、政治理念以及文化的张力。随着考古资料的发掘,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汉帝国西域屯垦的运作体系与规模... 汉帝国西域屯垦战略的实施有着深厚的内在基础与动力,背后所体现的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强大农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模式、政治理念以及文化的张力。随着考古资料的发掘,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汉帝国西域屯垦的运作体系与规模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具体到其重要性而言,屯垦区不仅与汉帝国西北疆域安全密切相关,而且还为汉军在西域的行动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屯垦区所形成的的军事据点也起到监视诸小国、占据战略要道、稳定西域局势等作用,是汉帝国对西域实行政治控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帝国 西域 屯垦 匈奴 战略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宗朝唐蕃关陇战争与京都防御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岩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97-103,共7页
唐代宗时期,唐廷在对待吐蕃入侵的问题上变得强硬起来,遂使吐蕃开始大规模进攻唐朝。广德、永泰年间,吐蕃数次进犯关陇地区,规模巨大,来势凶猛,让唐军难以招架,京都长安曾经一度沦陷。大历年间,吐蕃在关陇地区的攻势依然十分猛烈,而唐... 唐代宗时期,唐廷在对待吐蕃入侵的问题上变得强硬起来,遂使吐蕃开始大规模进攻唐朝。广德、永泰年间,吐蕃数次进犯关陇地区,规模巨大,来势凶猛,让唐军难以招架,京都长安曾经一度沦陷。大历年间,吐蕃在关陇地区的攻势依然十分猛烈,而唐军在长期的战争中抗击能力也逐渐增强。纵观代宗朝的唐蕃关陇战争,可以说总体势态是吐蕃进攻,唐朝防御。为捍卫社稷,保卫京都,唐朝在与吐蕃交战中不仅重新组建西北边兵,继续实行防秋制度,而且还加强京都西北部军事要地的防御,同时又针对吐蕃骑兵特点采取闭城拒战、以守为攻的办法,逐渐在长安西北部构建起新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吐蕃进攻长安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宗朝 唐蕃战争 关陇地区 京都长安 军事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武昭宣时期的西域羁縻策略
5
作者 胡岩涛 徐卫民 姚柯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85-89,共5页
汉武昭宣时期,为了抗击匈奴,建立统一战线,汉朝政府实施了以怀柔政策、威慑政策和行政政策为主的羁縻策略,并随着西域局势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对西域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羁縻策略既适应了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又得到西域诸... 汉武昭宣时期,为了抗击匈奴,建立统一战线,汉朝政府实施了以怀柔政策、威慑政策和行政政策为主的羁縻策略,并随着西域局势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对西域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羁縻策略既适应了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又得到西域诸国的拥护,不失为管理疆域的有效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昭宣时期 西域 匈奴 羁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河陇地区在唐代京畿防御中的战略地位
6
作者 胡岩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9-775,共7页
河陇地区是唐朝经略西北的战略要地,一直受到唐廷的高度重视。文章采用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陇地区在唐代京畿防御中的战略地位进行探讨。首先,指出河陇地区的山川形势和镇戍设置;其次,论证了唐朝中前期在西北战中... 河陇地区是唐朝经略西北的战略要地,一直受到唐廷的高度重视。文章采用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陇地区在唐代京畿防御中的战略地位进行探讨。首先,指出河陇地区的山川形势和镇戍设置;其次,论证了唐朝中前期在西北战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军事、政治策略,重点对唐朝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如何有效地构建以河陇地区为中心的西北军事防御体系进行研究,并且指出该区域对于唐朝抵抗异族入侵、屏藩长安有着非凡的战略地位;最后,通过唐朝后期河陇的沦陷对长安战略防御产生的消极影响来进一步说明河陇对于唐朝都城防御的重要性。纵观唐代历史,控制河陇则可巩固边疆,翼辅京畿,丧失河陇则西域沦陷、国都危迫。河陇犹如唐王朝的右臂,对王朝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陇地区 京畿长安 防御体系 唐蕃战争 战略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中国古代城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7
作者 胡岩涛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54,共10页
中国古代城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属于军事考古学的范畴,它的研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中层理论、场域理论和历史想象,其研究方法是以考古类型学与聚落考古为基础,采取多学科交叉,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及重视"长时段"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城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属于军事考古学的范畴,它的研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中层理论、场域理论和历史想象,其研究方法是以考古类型学与聚落考古为基础,采取多学科交叉,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及重视"长时段"的分析研究;它的研究问题涵盖历史分期、遗存的选择、防御模式与时空差异及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这对于促进军事考古学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军事文化遗产的开发以及对当今国防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城防遗存 军事考古学 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雍城军事城防演变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岩涛 田亚岐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5,共9页
秦雍城的军事地理环境符合特定时期秦国择都的首选要求。秦雍城军事城防格局从初期以防范戎人为主要目的的“城堑河濒”,到中期出现“回”字形双重壕堑,再至晚期修建城垣设施,形成护城河、城垣、壕沟在内的多重防御,标志着完备的城防体... 秦雍城的军事地理环境符合特定时期秦国择都的首选要求。秦雍城军事城防格局从初期以防范戎人为主要目的的“城堑河濒”,到中期出现“回”字形双重壕堑,再至晚期修建城垣设施,形成护城河、城垣、壕沟在内的多重防御,标志着完备的城防体系最终确立。这一方面反映了秦国能够及时顺应时局之变,是秦人对都城安全环境的主动和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雍城由纯粹的军事城邑朝向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大都市”趋势发展。秦雍城军事城防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与秦国军事国防密切相关,同时也为秦人从早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落结构过渡到以地缘政治为格局的多元性社会架构带来契机,对其后秦国变法革新意义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雍城 军事城防 城堑河濒 “回”字形壕堑 外城城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