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态叠加的多块结构动网格生成通用技术
1
作者 卢伟涛 郭同庆 +3 位作者 沈恩楠 周迪 吴江鹏 胡家亮 《航空计算技术》 2024年第6期70-75,共6页
从CFD/CSD耦合技术的工程应用背景出发,基于径向基函数(RBF)与无限插值(TFI)混合动网格方法和模态叠加原理,发展出一种通用性强的多块结构动网格技术。将结构模态分别插值到各部件物面网格点并对部件交界处进行模态光顺,基于单一的气动... 从CFD/CSD耦合技术的工程应用背景出发,基于径向基函数(RBF)与无限插值(TFI)混合动网格方法和模态叠加原理,发展出一种通用性强的多块结构动网格技术。将结构模态分别插值到各部件物面网格点并对部件交界处进行模态光顺,基于单一的气动网格开展流固耦合计算;使用RBF-TFI方法将模态从物面网格点插值到全流场网格点,通过空间模态叠加得到物面变形与动网格;对于舵面持续偏转等情形,将舵面偏转视为一阶模态,利用空间模态插值后输出的RBF插值矩阵快速生成动网格。算例分析了机翼操纵面偏转非定常气动力、机翼颤振、全机颤振。结果表明:该技术通用于不同构型,能够高效地生成动网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网格变形十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网格 气动弹性 模态叠加法 CFD/CSD耦合 舵面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模糊半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家亮 周丽 严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半主动控制兼有被动和主动控制的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控制系统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结构-阻尼器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由遗传算...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半主动控制兼有被动和主动控制的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控制系统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结构-阻尼器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由遗传算法自适应优化生成模糊控制规则,建立从加速度响应到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电压之间的关系,对结构进行半主动控制。通过两个结构振动控制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 磁流变阻尼器 模糊逻辑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飞机颤振风洞试验模型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家亮 吴江鹏 +3 位作者 脱朝智 张辉 胡鑫 沈恩楠 《航空科学技术》 2022年第9期43-50,共8页
颤振风洞试验是飞机气动弹性设计中的必要手段,随着先进飞机对气动弹性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通过颤振风洞试验进行快速结构选参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实现多样化的变参设计需求并压缩模型设计、制造周期,探索并发展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低... 颤振风洞试验是飞机气动弹性设计中的必要手段,随着先进飞机对气动弹性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通过颤振风洞试验进行快速结构选参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实现多样化的变参设计需求并压缩模型设计、制造周期,探索并发展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低速颤振模型设计方法。针对某机翼变刚度低速颤振风洞试验要求,采用3D打印结构相似颤振模型方案,通过可拆卸蒙皮设计实现模型局部刚度可变,完成了模型结构设计、综合优化、制造和风洞试验,研究了机翼颤振耦合机理和局部刚度对颤振特性的影响,验证了3D打印颤振模型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颤振 模型设计 优化设计 风洞试验 低速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动平尾颤振关键设计因素研究
4
作者 张桂江 刘钟坤 +2 位作者 胡家亮 胡鑫 高一地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3-80,共8页
全动平尾颤振设计是战斗机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全动平尾的颤振包线直接决定飞机的飞行包线。建立了适用于结构动力学及颤振分析的全动平尾仿真模型,针对全动平尾气动布局与结构布局,通过仿真分析,提炼了全动平尾颤振关键设计因素,包括前... 全动平尾颤振设计是战斗机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全动平尾的颤振包线直接决定飞机的飞行包线。建立了适用于结构动力学及颤振分析的全动平尾仿真模型,针对全动平尾气动布局与结构布局,通过仿真分析,提炼了全动平尾颤振关键设计因素,包括前缘后掠角、气动力面积分布、尾梁支承刚度、大轴刚度、大轴位置、作动系统刚度、翼面质量分布等,利用数值仿真计算,获得不同设计因素与平尾颤振速度之间的关系,指出各因素对于提高平尾颤振速度的设计趋势以及对结构重量的利弊。通过缩比模型的风洞试验验证了各参数对平尾颤振影响的正确性,综合数值计算与缩比模型的风洞试验总结出的全动平尾颤振关键设计因素可为飞机平尾总体布局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动平尾 颤振设计 缩比模型 数值计算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模态耦合试验稳定性裕度研究及应用
5
作者 戴亚光 沈恩楠 +2 位作者 苍峰 胡家亮 王标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3-792,共10页
针对某型验证机纵向伺服弹性稳定性裕度不足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结构模态耦合试验和仿真的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原型机与验证机之间传感器幅值裕度和响应曲线,初步判定传感器安装结构响应过大为此次裕度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律仿真环节... 针对某型验证机纵向伺服弹性稳定性裕度不足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结构模态耦合试验和仿真的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原型机与验证机之间传感器幅值裕度和响应曲线,初步判定传感器安装结构响应过大为此次裕度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律仿真环节和机体动力学仿真环节建立了结构模态耦合仿真模型,模拟试验输入信号,获得传感器响应数据。通过结构模态耦合仿真,验证了倍频现象是导致传感器安装结构响应过大的原因,进而导致纵向稳定性裕度不足。提出了一种传感器支持系统可调频率动态控制装置,可有效提升结构模态耦合试验稳定性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模态耦合试验 气动伺服弹性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佛山地铁二号线岩土工程勘察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家亮 杨彩香 王颖 《矿产勘查》 2019年第12期3016-3022,共7页
文章首先结合佛山地区的地质特征来分析佛山地铁二号线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然后利用钻探、原位测试、物探、室内试验等勘察技术来研究地铁沿线区域软土、岩石、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物理力学性质,最后对佛山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设计、... 文章首先结合佛山地区的地质特征来分析佛山地铁二号线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然后利用钻探、原位测试、物探、室内试验等勘察技术来研究地铁沿线区域软土、岩石、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物理力学性质,最后对佛山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设计、施工、监测等提出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工程 盾构施工 工程地质 勘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泥质黏土卸荷应力路径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家亮 周乐琳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0-751,共12页
本文针对佛山地铁3号线桂城站基坑中淤泥质黏土进行了不同应力路径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分别为减围压三轴压缩试验、轴向减载三轴伸长试验和三轴伸长试验。通过分析佛山地区软黏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以及引入归一化因子,建... 本文针对佛山地铁3号线桂城站基坑中淤泥质黏土进行了不同应力路径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分别为减围压三轴压缩试验、轴向减载三轴伸长试验和三轴伸长试验。通过分析佛山地区软黏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以及引入归一化因子,建立了佛山地区软黏土卸荷应力路径本构模型,为佛山地区淤泥质土层的基坑开挖提供了理论参考及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黏土 卸荷应力路径 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 归一化因子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刚构桥施工线形控制分析
8
作者 胡家亮 户振法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第15期41-43,共3页
文章首先运用Midas Civil软件对桥梁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对桥梁在恒荷载和温度荷载施工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对桥梁施工预拱度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桥梁施工监控计算来保障桥梁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使桥梁成桥线形符合设计方案... 文章首先运用Midas Civil软件对桥梁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对桥梁在恒荷载和温度荷载施工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对桥梁施工预拱度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桥梁施工监控计算来保障桥梁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使桥梁成桥线形符合设计方案以及使桥梁成桥后结构内力达到最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悬臂浇筑法 数值模拟 施工工况 预拱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D算法的老旧建筑墙面裂缝识别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昕 骆莉莎 +2 位作者 张瑞军 胡家亮 林晨浩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28期36-39,共4页
老旧建筑物墙面裂缝识别是实现敏感工程环境中建筑物实时监测与及时保护的关键技术措施。该文介绍SSD算法的特点及其在墙面裂缝识别上的应用,通过实际带裂缝墙面照片实例展示识别效果,探讨模型超参数对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SD算... 老旧建筑物墙面裂缝识别是实现敏感工程环境中建筑物实时监测与及时保护的关键技术措施。该文介绍SSD算法的特点及其在墙面裂缝识别上的应用,通过实际带裂缝墙面照片实例展示识别效果,探讨模型超参数对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SD算法适合墙面裂缝识别,识别的位置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建筑物 墙面裂缝 目标识别 SSD算法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检测血浆内毒素的鲎试验方法及应用
10
作者 李永桂 杨正根 +2 位作者 何晓帆 胡家亮 陈校园 《中国血液净化》 2017年第9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对检测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以富血小板血浆和贫血小板血浆为研究对象,以超声等不同预处理血浆方式作为标准,分为6组,A组(超声辅助预处理富血小板血浆组)、B组(无超声只漩涡振荡辅助预处理富血小板血浆组)、C组(内毒素处... 目的探讨超声对检测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以富血小板血浆和贫血小板血浆为研究对象,以超声等不同预处理血浆方式作为标准,分为6组,A组(超声辅助预处理富血小板血浆组)、B组(无超声只漩涡振荡辅助预处理富血小板血浆组)、C组(内毒素处理剂辅助预处理富血小板血浆组)、D组(超声辅助预处理贫血小板血浆组)、E组(无超声只漩涡振荡辅助预处理贫血小板血浆组)、F组(内毒素处理剂辅助预处理贫血小板血浆组),每组5个样本,应用终点偶氮显色法鲎试剂定量检测血浆中微量内毒素。结果 (1)A组与B组间回收率具有显著性差异(t=9.424,P<0.001),但最优回收率数量无显著性差异(χ~2=1.111,P=0.500);A组与C组间回收率无显著性差异(t=-0.815,P=0.439),且最优回收率数量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000,P=0.778);D与E组间回收率具有显著性差异(t=30.395,P<0.001),但最优回收率数量无显著性差异(χ~2=2.500,P=0.222);D与F组间回收率无显著性差异(t=-0.375,P=0.717),且最优回收率数量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000,P=0.527);A与D组间回收率无显著性差异(t=0.355,P=0.732),且最优回收率数量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476,P=0.500)。(2)超声法变异系数小,分别为2.7%,3.5%,且测试回收率在90%~100%之间,比国家标准要求的50%~200%更加准确。结论采用超声辅助预处理血浆检测方法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可靠和检测效率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超声法 血浆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